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23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文案

admin 2024-04-10 10:40:06 文案短句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2、理解诗句蕴含的深层情感,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3、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4、mànjuǎnshīshūxǐyùkuánɡ。

5、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6、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7、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8、云雾绕,山间河。传收蓟北,闻后一惊。欢喜之涕泪,则衣袖之擦。妻子之愁怎可?白曰还歌舞之须,欲酒乃之常。心急之且,怎还想留,火从之剑赶回乡。

9、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10、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春杜甫在梓州时所作。宝应元年十月,唐朝各路大军由陕州总反攻,再度收复洛阳,以次平定河南诸郡县。十一月,进军河北,叛军将领薛嵩、李抱玉、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纳地归降。次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近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杜甫流亡到蜀地的梓州听到官军胜利收复河南河北时满怀激情写下这首律诗。当听到官军的捷报,诗人热泪奔流,妻儿也一扫往日的愁容,他无心看书,要纵情高歌,开怀畅饮。要返回久别的故乡,并且迫不及待地设想了回乡的路线。全诗叙事抒情,节奏极其轻快,语言特别流畅,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欣喜若狂的神态,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激情。

11、在剑门关突然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我泪水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没有一丝忧愁,我胡乱的把诗书卷起。大晴天里高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回到我久别的故乡穿过了巴峡和巫峡的叠嶂,经过襄阳变直奔洛阳。跪求lz给分~

12、chūwéntìlèimǎnyīchánɡ

13、引入新课:灾难中国,漂泊诗圣——杜甫

14、第三卷:七言古诗(28首另加杜甫7首)

15、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16、掌握诗中的古今异义、古今异音词。

17、罗老师抓住喜悦一词找出全诗共有7个喜悦。

18、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旅行就要这里了。现在是提问时间,请问8年安史之乱一共历经了唐王朝哪几位皇帝?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19、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20、师生合作朗读:他所写的这位诗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1、第一卷:五言古诗(33首)

2、白眉青丝虚虚风,遥聆千里马蹄声。见一风尘着身小将影,衰骨颤颤扑门去,侧耳细闻大捷报,双面阵红,手节抖顿不可止,滚泪滴滴灌母土,突啸“:吾乡可归!失地收哉。!”少时,匆归舍,妻子提袖拭激泪,香荤芳素桌难容,万樽浊酒醉心绵,零卷摊地喜释极,笑荡满堂忘自态,归乡已跨千山,奔故里不待他日。

3、jiànwàihūchuánshōujìběi

4、理解字义,古今对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一日,杜甫正阅书,其友冲进房中,曰:“吾闻王师大败叛军,收河南河北。”彼涕泪不止,泪满衣裳。问:“果真?”友点头,杜甫欢呼雀跃,见妻与子也未含一丝愁容。忙卷诗书,出门高声吟歌,痛饮美酒。喊:“这青春伴吾们还乡,妙哉,妙哉!”随即与妻曰:“家乡既以平定,可从巴峡穿巫峡,再下襄阳向洛阳!

6、当年的梓州城郭雄伟,交通发达,有川北最大的码头,所以杜甫才想从这里乘船返乡。由于历史变迁,梓州现如今为绵阳市三台县,这里名胜古迹众多,神秘的古郪国、仙境云台观、生态鲁班湖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此一游,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7、首联描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是诗人情感的第一次爆发。颔联从“涕泪满衣裳”到“喜欲狂”,诗人如狂似癫的状态使他的喜悦之情得以登上更高峰,是诗人情感的第二次爆发。结尾四句,诗人在晴曰里痛快饮酒放声高歌,阳春做伴正是返家还乡的好时节,诗&归心似箭的情绪抒发得酣畅淋漓。

8、回望妻子,脸上的愁苦早已不在,脸颊泛红,喜极而泣。杜甫漫浪地卷起诗书,心里喜不自胜。杜甫萌生酒意,则哼着歌,喝起酒,甚是欢乐。顿时又有了归乡之意,心便似箭般巴峡穿巫峡,襄阳奔洛阳,与妻子回归故地。

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0、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11502html

11、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12、“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13、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14、在763年突然听闻他剑外听到蓟北收回了。感动到一直哭漫卷在书中喜欲狂白天喝酒,唱歌。与青春一起回到家乡我从巴峡回到巫峡殿下,便下襄阳回到洛阳。

15、说到唐朝诗人杜甫你会想到哪一个关键词?(忧国忧民,饱经风霜,鞠躬尽瘁)

16、百姓1:“听说了吗?河南河北收复啦!”

17、安史之乱平定,忽然传来了蓟北被收复的音讯,刚听到的时候,满身都是眼泪。妻子和孩子没了忧愁。随便卷起诗书,欣喜到发狂。白天的时候唱歌又喝酒,结伴一起回故乡。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8、对话框回复关键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9、“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胡乱卷起诗书,“漫”字是诗人激动心情的反映。

20、妻子:(激动地抹眼泪)“是啊,在外漂泊了这么久,孩子们都长这么大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

1、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借助微课,交代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

4、⑷却看(kān):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5、杜甫因乱避于蜀。一日,其坐于窗边,双眉紧锁,满面愁怅。忽闻街上传来欢笑声,杜甫心生奇怪。探脑于窗外,问之,方知王师己收蓟北。听罢,喜从中来,泪如雨落。拂袖擦之,湿透满衣裳。回首,看妻子满面喜悦,早已无愁。杜甫乱卷诗书,白日高歌于街上,纵酒于家中。身虽在蜀,心却已还乡。

6、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7、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8、“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9、只因此事,便咏歌饮美酒;春日与之事相衬,岸旁飘柳,晶莹湖水。喜乐后,身似龟,心似箭,便从剑外赶回乡。

10、第五卷:五言律诗(80首)

11、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就是“安史之乱”。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14、衣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yichang

15、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16、高圆圆她们律师快结束一件案件的时候,几个人一起读了这首诗,还挺应景。

17、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18、百度百科——安史之乱(战争)

19、杜甫因安史而躲于蜀,剑外收蓟北,不知何,今盛涕泪浸卵身。

20、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只是诗人的一种狂想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全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杜正作诗,忽闻官军收蓟北。甚喜,蹦之三尺,泪涕直迸,挥衣抹之。回望,妻儿与杜同之,喜极而泣,漫卷之书备还乡。在日高之时,杜同妻儿放声高歌,手舞足蹈,把酒言欢。众归心似箭,盼与亲人相聚。急乘船速穿巫峡,乘快马往洛阳。

5、想象白日饮酒欢唱,与春作伴回乡,即从巴峡穿过巫峡,真至襄阳顺流至洛阳。

6、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9、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0、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11、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12、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写的一首言(律)诗,“闻”的意思是(听说)。全诗围绕(喜)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开头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非常(快乐)。这里用了(烘托)的手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4、jícónɡbāxiáchuānwūxiá,

15、杜甫因安史之乱,逃难八年。一日,忽闻王师收复蓟北,杜惊兮,与妻喜极而泣,遂拂袖拭泪,甚欢,漫卷书简,举杯而庆。杜思乡心切,与妻收拾行囊,择时而行,于巴峡穿巫峡,后下襄阳向洛阳而归之。

16、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 )对;而用“即从”“便下”结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走的(地名 )对。

17、杜甫:“河南河北收复了?终于、终于……”(抹眼泪)我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回家乡去了!”(进屋看向妻子和孩子)咱们可以回家乡去了!

18、“初闻涕泪满衣装”则把捷报传来之时诗人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常年漂泊于偏远的蜀地,备尝艰苦,思念故乡而不可回,现在,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自己又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真是喜极而泣。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20、指名看地图讲一讲,指一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的意思

1、掌握主要的人物描写方法。

2、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忽闻窗外骚动四起,众人皆言,剑门关外传来蓟北叛乱已平的捷报,杜甫听得欣喜若狂,涕泪沾满衣裳。回家将喜讯说与妻儿听,妻儿脸上顿时没有了忧伤。激动不已的家人胡乱卷起书籍,收拾行装,立即准备返回家乡。

4、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哀鸿遍野,无数百姓无栖身之所……

5、白雾弥,眉山立,喜讯悄露。

6、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

7、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闻得喜,沙陵涕,喜不自胜。忙拄拐杖,回屋告知。

9、你从这首诗里读懂了什么

10、漫卷:胡乱地卷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2、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流落四川,听到朝廷收复失地这个胜利消息之后的欣喜之作,因此整首诗都洋溢着十分轻快喜悦的感情。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14、板书:快诗,理解快的意思:回家快,写诗快,写诗时心情愉快

15、quèkànqīzǐchóuhézài

16、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17、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

18、女儿:(开心地拍着手,蹦蹦跳跳的)“回家啦!回家啦!父亲,我们要怎么回家呢?坐大船吗?”

19、一日,身在梓州的杜甫正在书房读书,暗想:战乱已久,百姓受苦,吾等流落蜀地,已离家多时,不知何时才能还乡?

20、您的赞赏是我前进的动力。

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báirìfànɡɡēxūzònɡjiǔ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5、杜甫(笑呵呵的):“是啊,我们也可以回家啦!”(想收拾东西,手却一直在颤抖着,

6、“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

7、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

8、欣赏书法,表达心境

9、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10、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11、回到神来,诗人看到多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儿女笑逐颜开,所有的忧愁烦恼一扫而光,拿起平日珍重的诗书胡乱地卷成一团,收拾行李准备返乡。

12、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13、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14、“安”和“史”分别指的是谁?

15、016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修正版

16、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1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时的杜甫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经像梭子一样从峡谷中飞速地穿行而过,从“巴峡”到“巫峡”,出“巫峡”到“襄阳”,再从“襄阳”疾驰到“洛阳”,已回到故乡。宛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音韵铿锵。

18、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9、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天,杜甫五十二岁。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20、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jícónɡbāxiáchuānwūxiá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既有喜悦的神情又有喜悦的动作,既有喜悦的现实又有喜悦的想象。设计巧妙值得我学习。

3、诗人暮年受战乱之苦飘萍无定,忽闻朝庭收复河南的家乡,连妻子收拾行装及一路的归程,那种无言的欢悦都跃然纸上,巨细间都渗透着对故土热烈和兴奋之情。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