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论语十二章赏析【文案整理82句】
admin 2023-03-11 09:14:14 qq说说 ℃论语十二章赏析
1、 “朝”与“夕”进行对照,早上到晚上,表明时间之短,突出孔子听闻仁道被施行的内心的满足,表现孔子对仁道追求、信仰的执著。
2、释义: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3、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寓意:人应当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并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多学、多思、多问。
5、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什么样的人可称得上君子?谁的脸上也没有贴上标签,似乎让你难以判断。实际上,君子与小人行为方式的对比有时极为鲜明。比如,有的人为利人不惜损己,有人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对于:成人之美”的事不亦乐乎,有的人则对“成人之恶”的事趋之若骛??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论语十二章赏析)。
7、本章讲的是“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也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8、说,通“悦,”愉快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9、礼乐(礼节和音乐)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10、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11、(赏析)进退成败都在自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3、他学说的意义不并在于提出一些教条式的道德规定让人效仿,而是一方面提出一些源于人内心的普遍道德法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法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跨越文化与时代的。另一方面他的言行深刻诠释了君子的精神,深深激励后世的知识分子。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A、政治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16、站在书呆子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年轻一辈的团体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个正在服兵役的学生回来说,他三支牙刷,六条短裤,都被“摸”跑了。事实上自己根本有这些东西,可是就喜欢把别人的“摸”来,“摸”到了心里觉得很痛快。这种行为说他是“偷”吗?不见得这么严重。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8、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9、贤哉,回也”则是以颜回为榜样来说明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21、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22、孔子是个大学问家,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否则,怎么会有所谓七十二贤徒从学与他呢?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常处于动荡之中,孔子出生低微,求学的路并不宽广,但他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一条学问之路,实在难能可贵。
23、“文质彬彬”是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文静而有修养。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个成语也来自《论语》来自孔子的创造,而且是被孔子作为做人的一种境界提出来的。
24、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25、本章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和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26、文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 , ; , , , 。”
27、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28、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9、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31、✦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
3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3、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34、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5、•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9、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0、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41、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2、③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43、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4、在当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位置静止不动,而当某种“动荡”把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抛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时,许多人就会不知所措。其原因就在于复杂的现实中,单凭一只脚走路是不牢靠的,人必须学会多种生存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德通才,不仅“专业”要精通,其他的“行业”也要能懂能做。
45、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如果说“一日三省”是向内心、向自我求助的话,“见贤思齐”就是向外求助,为自己找一个学习和提高的参照物。
46、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47、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48、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上和方法上,有哪些观点?请选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49、“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50、○附:聊尽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5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3、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54、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55、能:动词,能做到。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5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7、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8、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
59、(赏析)我做不到“不惑”,常常犯迷糊;但我能做到不忧不惧。只要能做到宽容大度,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有何惧?
60、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6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2、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 , , 。
6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4、寓意:时光匆匆易逝,应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65、✦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
66、当然,孔子说“文质彬彬”是专对君子而言,因为一个本事再强,品德再高尚的人,如果言行粗野,不懂礼貌,也算不上君子,也无法达到做人的更高境界。
67、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6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0、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71、子zǐ贡gòng问wèn曰yuē:“有yǒu一yī言yán而ér可kě以yǐ终zhōng身shēn行xíng之zhī者zhě乎hū?”子zǐ曰yuē:“其qí恕shù乎hū!己jǐ所suǒ不bù欲yù,勿wù施shī于yú人rén。”
72、2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这就是有名而也有误解的那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对于“克己”的“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释为“胜”、“克制”,一是释为“能够”、“堪能”。从《论语》的有关论述看,把“克”解释成“克制”似乎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其实,孔子自己对“克己”自有一套论述的。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约”,即约束。《里仁》云:“以约失之者鲜矣。”朱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他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朱注:“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颜渊》)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朱注:“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可见孔子是从学与礼的相反相成中来谈的,学要博,礼要约。“约之以礼”与“克己复礼”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以礼来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克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自戒便是自爱,便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孔子在回答樊迟问如何“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克己”还要自省、自责、自讼。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朱注:“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前者是积极的向善,后者是消极的自防。曾子还更明确地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朱注:“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是说曾子注重内在修养,事事反求诸己。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经常反省,有错改之,无错则免。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孔子“克己”最彻底的要算“不争”、“无争”了,这与道家思想甚为接近,是早期儒道关系还不紧张时手道家的影响,也说明儒道思想的有同一的一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当而不群。”(《卫灵公》)这是辨证而正面的要求。又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可见,不争也不是绝对的任何如何竞争,而是认为应有正当的符合礼乐文明的“争”。
73、有朋友从远方来,感到很开心;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就称得上君子了。我想大家从小就觉得这句很无厘头,无论怎么翻译都很奇怪,三小句之间似乎毫无逻辑可言,特别是有朋友从远方来感到开心,这种话怎么能成为两千年来的经典?所以贫道认为开篇第一句之间是有内在逻辑的,而且承载了先秦儒家至高的精神力量,自从儒家沦为帝王的工具,这种力量便鲜为人知。
7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75、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连词,表顺接,从而,就。例:
7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7、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78、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7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参考答案:(1)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性善;(2)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3)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儒家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生命力,学者会受到人们的尊崇。于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论语》的深邃思想,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她让孔子的思想重放光彩。
80、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8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内,名语作状语,在心里。
- 上一篇:描写春雨的好句【文案整理7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