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39句山行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文案
admin 2024-04-16 08:11:42 文案短句 ℃一、山行古诗中有哪些景物
1、生:枫树的叶子红了,一大片的非常漂亮。
2、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4、感情朗读。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陶然而醉(táoránérzuì):形容酣畅淋漓地醉饮。
6、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7、“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8、“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9、石径寒冷赠给盖住残疾
10、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11、我们先来看看杜牧《山行》写了哪些景物,想表达什么感情。
12、赏心悦目(shǎngxīnyuèmù):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1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现在让我们拿出听写本,默写这首诗。
14、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
15、(2)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16、生:丰收的秋天,橙子橘子都熟了。
17、⑷车:轿子。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8、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画线,说说感受。
19、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20、(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二、山行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1、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3、老师正音,师生共同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4、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将其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5、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6、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7、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8、俊拔(jùnbá):卓异出众。
9、(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10、《山行》诗中描写的是深秋的傍晚,诗人走在山中,看到满山红艳艳的枫叶的壮观景象。
11、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12、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3、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14、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15、这三首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16、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17、(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18、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19、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0、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三、山行古诗中有哪些景物的特点
1、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2、出自:《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原文: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5、《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6、指导朗读: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现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
7、生:我知道了,是枫叶,因为菊花是秋天开的,说明这是秋天的景物,桃花、荷花、梅花都不是秋天开的,只有枫叶在秋天的时候变红。
8、同学们的故事都很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夜书所见》。
9、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10、《山行》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分别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首诗通过对秋色的赞美,体现了一种豪爽向上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11、小溪泛尽却山行。泛在这里是乘船的意思,咱们不是经常说“泛舟湖上”的吗?这句诗的意思是:坐着小船沿着小溪走到了尽头,就上岸再走山间的小路继续前行。却在这里是在的意思。
12、?统编课例|《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13、(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14、②泥融: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泥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
15、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
16、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17、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18、生:我也觉得应该是个很美的秋天,有黄色的,有绿色,如果有枫叶是红色,那就更漂亮了!
19、(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20、背诵指导:可在熟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景物或重点词语进行背诵。如《山行》:“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赠刘景文》:“荷尽——菊残——好景——绿”;《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客情——儿童、促织——篱落、灯明”。
四、山行古诗写了哪些景物
1、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2、《山行》描写了山石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秋季的美丽的景色。
3、①谁来读第一句?(个别读、齐读)
4、此诗展现出一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美图其中“霜叶红与二月花”一句更是道出“秋”的优美之处。足见诗人高怀逸致,霜叶胜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而一经诗人道出,便留诵千口。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5、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6、自学古诗。借助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7、生:橙黄橘绿是不是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8、出示文中插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9、给你身边的老师、家长们也都看看
10、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1、萧瑟(xiāo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秋风~。形容冷落;凄凉:门庭~。
12、小组内展示书写情况,欣赏评价。
13、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
14、(1)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讲了什么?讲的是这个秋天,杜牧坐着马车在山路上走,注意,石头小路是弯弯曲曲的哦,拐弯抹角多,意外就多,惊喜就多。后面三句每一句都写到了一处让他惊喜的秋天的风景。一路上杜牧有哪些惊喜呢?
15、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16、(3)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在杭州,刘景文也在杭州,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两个人是好朋友。这个刘景文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苏轼喜欢、敬佩他,但是刘景文仕途不顺,写这首诗的时候,刘景文58岁了,只谋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总是受不到重用。你们说,苏轼写这样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17、《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名诗。
18、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20、(3)芦芽:芦苇的嫩芽。
五、山行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1、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3、(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5、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6、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7、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
8、——《赠刘景文》:把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9、流丹(liúdān):流动着红色。形容色彩飞动。指流血。
10、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11、NO.5~部编版三年上册习作一:猜猜他是谁
12、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14、很多画家都画过这个题目的,不过最出名的应该是吴冠中的作品吧。很简单的黑白两色,三条小河穿流屋宇间,这三条银灰色长带托出了密密层层的黑白人家,江南民居。很大气,很朴素。
15、生:我看到了那一片黄色的是菊花。
16、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17、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18、——我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看出来的,霜是一种自然现象,深秋的时候霜天比较多。
19、师:说得真好,能学以致用。
20、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杜牧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是杜牧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杜牧的才气和见地。
六、山行古诗中有哪些景物
1、(1)在《赠刘景文》这首诗里,苏轼主要写到了深秋的三样景物,对这三样景物苏轼的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请你按喜爱程度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2、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诗中对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的描绘,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和谐统一的画面,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也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他歌颂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而且也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热爱自然的精神。
3、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4、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5、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6、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概括其特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7、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8、会认8个生字,会写7个字。
9、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0、因/晚年/居/长安南/樊fán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1、③鸳鸯:一种水鸟。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和雌鸟常常出双入对。
12、背诵、默写古诗《山行》。
13、(2)诗人听到秋风是样的感受?(伤感)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伤感?
14、生:是不是挡雨的盖子?
15、xiéshuānɡyóuàoqínɡxiāolítiāo
16、经()赛()增()糕()戏()
17、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18、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19、?统编课例|《猜猜他是谁》习作设计
20、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1、《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2、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坐=因为于=比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描写了一幅山林秋色图。可以用以下词语描写:寒山高峻、白云缥缈、枫叶似火、石径蜿蜒
3、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4、“停车坐爱枫林晚”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5、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资料
6、摄取(shèqǔ):吸收(营养等):~食物。~氧气。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几个镜头。
7、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8、(哇哦)白云生处有人家。
9、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10、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1、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12、层林(cénglín):一层层的树林:~叠翠。~环抱。深秋季节,~尽染。
13、(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本资料来自www.PuxueWang.com)
14、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山行描写了满山的红叶如火如荼,一条石子路蜿蜒而上,白云缭绕半山腰有几户人家,就像走进了画里面.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山,满山红叶,白云绕山等的景物
15、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的弊病。
17、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18、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19、“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 上一篇:精选124句1000个生僻成语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3℃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438℃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2372℃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1949℃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8℃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093℃有关于龙的诗句【文案整理48句】
- 1074℃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1018℃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879℃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844℃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