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文案整理58句】
admin 2023-03-11 09:24:03 文案短句 ℃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
1、下片上来再点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写的是重阳佳节赏菊饮酒,大概是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着精神到东篱把酒来。可是赏菊饮酒,并没有宽解她的愁思、愁绪,反而在她心中掀起更大的情感波澜。“有暗香盈袖”,可见菊花开得极美,极让人陶醉。可是这么美的眼前景,这么唯美的氤氲香气却无法送给自己思念的人。所以所谓“暗香浮动”又岂止是花香,也有自己那不尽的愁思啊。
2、雨霏——《诗经?国风?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4、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5、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6、通过下阕我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秋天的场景。所以,乍暖还寒,按照秋天应该是乍寒还暖,所以这里的乍暖还寒应该说是秋天的早晨。这个“时候”也不是指的时令,虽然古文中“时候”大多指的是时令,但是也有指的就是那个时间状态的。所以“乍暖还寒时候”,是指这个秋天太阳刚出来却又寒意阵阵的早晨,所以说“最难将息”。
7、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8、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9、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10、其实,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前面分析过,在赵明诚任莱州和淄州知州任上,对李清照有疏远,还纳了很多侍妾,李清照对此也确实心有怨言。可是我们说过,他们的婚姻有无子的悲痛,而且宋人纳妾也是常态,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夫妻的感情,反倒是我们在解释《夏日绝句》里曾经说,赵明诚的不负责任,临阵脱逃,让李清照产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其实这里的“分香卖履”,结合上下文,赵明诚没有“分香卖履”之意,也就是不只是没有安排李清照的后事,对其他的侍妾,也没有作出任何的安排。所以我个人觉得,李清照要说的是赵明诚到人生的终点,最后看重的并不是他身边的那些女子们,而是他毕生的金石研究的心血,而这些心血他无可交付,全部都托付给了人生的知己李清照。
11、下阕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纔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和靖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12、我研读诗词多年,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像易安词、纳兰词不可轻易触碰,但一旦触碰,便欲罢不能,轻易便沦陷其中,难以自拔。易安居士的这首《声声慢》是词中绝品,有人认为是李清照中年时期所作,有人则认为是晚年时期的作品,但毫无疑问,是南渡之后。我个人主张,如此精深蕴藉之作,应该像老杜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所以,《声声慢》这样无论从词律,还是音韵,还是意境都臻至绝境的作品,应该是李清照晚年时候的作品。所以,有时候我经常会想,大概就是在年轻的陆游娶了心爱的表妹唐婉的那个秋日下午,七十多岁的李清照流落江南,僻居浙东浙西的孀居的李清照,一个人在孤单的院中写下这样的《声声慢》。首先让我感慨的是,晚景凄凉的李清照用一首词去回望她漫长、丰富的人生,居然选择的是《声声慢》。
1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5、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16、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17、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18、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9、唐诗宋词古诗词赏析,ID:tsscgsc365
20、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1、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22、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23、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24、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2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6、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27、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8、接下来词人回到眼前之景,眼前山长水远,秋雨萧瑟,住在驿馆中的词人心中自是无限凄凉。前句中众姐妹在一起虽伤感,但就算边唱边哭,也算得上是热闹,而后句中的寂寞孤冷,正是大开后的大合。
29、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30、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1、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鞠,本用菊。
32、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3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就是玉瓷枕的美称了,“纱橱”是碧纱帐,和前面这个烟雾缭绕的居室环境,其实体现了一个女子精致的闺房。可是,在这种精致而唯美的居住环境下,李清照却彻夜难眠。“半夜凉初透”,这个“透”字用得特别尖巧新奇。从白天的“愁永昼”到夜晚的寒意阵阵、彻夜难眠,一个思念丈夫、独守空闺、度日如年的少妇形象如在目前。
34、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销:一作“消”。
35、东篱:泛指采菊之地。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36、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德甫后,惹得德甫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易安的这首《醉花阴》。
37、后来赵明诚在南京病危,李清照一日夜行三百里,赶来为明诚送终。据李清照记载说,赵明诚临终前,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汉•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译文: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引用的是曹操临终前安置他的嫔妃的典故。很多人把这一句话和以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译文: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当做李赵二人感情分裂乃至淡漠的一个明证,就是赵明诚在临死的时候,并没有安排李清照的后事。
38、对于那些抢救出来南迁的文物,赵明诚和李清照都极其重视。他们住在安徽贵池的时候,赵明诚要进京赴任。李清照送他到江边,赵明诚已然上船,李清照却突然有很不好的预感,对着船上的明诚大声喊道,如果局势紧急怎么办?赵明诚站在船头远远地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礼乐之器和我们毕生的心血必须要抱着、要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千万别忘了那些最珍贵的心血呀!——“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出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这就是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嘱托。
39、有很多朋友听了这个系列,给我留言,问我:“郦老师,你讲千古最美情诗居然这么长时间不讲李清照、不讲李后主、不讲李商隐,不讲千古深情的纳兰公子?”其实这些人都是我的最爱,所以我的回答是“舍不得”。你知道吗?当你特别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舍不得去触碰。事实上,像李清照、李后主、李商隐,尤其是纳兰公子,他们的情诗、情词唯美至极,当你想去解读的时候,你越是因为喜欢,越是因为珍爱,越是觉得无从下手。好吧,我想说的是只有真爱,才会让我这么犹豫不决,但是再舍不得,再犹豫不决,好东西还是要和大家来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就来触碰一下易安居士那颗柔美、温婉,又清澈通透的心,来赏读一下她的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1、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4、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45、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美成《浣溪沙》:「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厨,一作「窗」,通:橱。
46、“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同样有一首写元夕的宋词,但不同的是南渡后的李清照笔下的元夕却是伤感悲凉,感染力极强!奇怪的是,李清照这首绝佳之作却被列为《宋词三百首》之末。
47、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8、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49、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1、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最后宽慰自己说:“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那是宽慰自己说,有得到就终究有失去,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我这与文物共存亡的人生、悲惨的命运,又何足道呢?可是话虽如此,每天清晨,她看着仅剩的书册和赵明诚当年手书的《金石录》,却悲叹地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意思是说,明诚啊,你当年在这些字画和这《金石录》上手书的题跋、字迹的样子,还如在目前,可你坟墓上的树木已成拱。我与你阴阳两隔,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孤独寂寞的样子?
52、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53、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朝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54、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5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6、上阕写今日元夕之落寞,下阕转而回忆昔日汴京元夕的繁华热闹!“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轻快自然的语调道出当年的繁华快乐!然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再也不是当年的欢乐少女,对热闹繁华已然淡漠,“怕见夜间出去”!
5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上一篇:形容浪漫的诗句【文案整理1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