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古诗文网【文案整理89句】

admin 2023-03-11 09:25:47 文案短句

论语全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1、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论语全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6、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9、戌子这一日,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却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他没有自知之明,结果遭到覆亡的下场。”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论语全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10、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11、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12、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15、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视频)百家讲坛诗歌故人心系列合集(共45集)

17、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8、译文: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9、(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20、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21、(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2、但殷的后代宋国却不足为证。这是因为杞、宋两国的典籍和贤者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典籍和贤者,那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2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4、(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25、(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6、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27、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28、(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9、(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30、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2、春秋战国是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礼崩乐坏的世道人心面前,孔子说出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我想起了自己在一家国内有名的网站论坛里潜水时,经常看到那里集聚着一大批人,不遗余力的吹捧他们的理想天堂,倡导“全盘西化,”丑化自己的历史文化。他们太像孔夫子说的那种在别人的坟头上卖力地哭嚎着的人。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他们的精神已经被掏空了,他们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批“精神美国人”。

33、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谁好谁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他说: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3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21-28章

3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6、(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3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8、(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0、(直译)君子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41、(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4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43、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4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5、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6、(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7、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48、(意译)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一样,从不沾边。

49、(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0、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51、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52、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5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21-24章

54、裴佶常话: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夫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55、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56、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d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周d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子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谈及治国正事,只是嘘寒问暖罢了。仲叔遗憾地说:“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这是对人认识不清。”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57、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5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9、(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60、秀才何岳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银子二百多两,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到银子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何岳问他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那个人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感谢他,何岳就说:“我拾到银子而别人又不知道,银子全都可以成为我的财物啊,我为什么要贪图这几两银子的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才就离去。何岳曾在当官的人家教书的时候,那个当官的人有时要去京城,寄存一个箱子给何岳,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告诉何岳等有机会的时候再来取回。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官员了。何岳是一位穷秀才,他捡到银子就还给别人,短时期内不起贪心还可以勉励:但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61、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2、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63、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66、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67、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68、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69、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70、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71、(译)子贡说:“如国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72、(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73、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74、(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75、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76、(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77、(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8、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佾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

79、译文: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80、(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81、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82、孝的问题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不同于封建时期,孝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必然有改变,但本质和精神不会变。

8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84、孔子是历史上唯一的“圣人”,他有着极高的道德情怀:重义轻利、宽恕忠信、仁爱博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敬老爱幼、乐于进取,勇于担当……孔子的人格和精神是后世人们永远的榜样——万世师表。

85、(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86、(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87、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88、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