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对秦朝的影响【文案整理36句】

admin 2023-03-11 09:25:50 文案短句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对秦朝的影响

1、于是,韩非到了秦国后,李斯就暗中联合其他大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心终究是向着韩国的。秦国和韩国是敌对国,如果重用他,他会为韩国打算,不会真心为秦国的。如果放走他,让他到别国去,万一敌国重用,给秦国捣乱,也是个麻烦。不如找个借口把他杀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对秦朝的影响)。

2、商鞅在《农战》中提出“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在向秦孝公上表的《画策》中认为,“礼治”所提倡的“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不仅不利于国家发展,甚至还会带着国家走向覆灭的深渊。在秦国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商鞅变法无疑是一种具有进步性的创举。

3、在狱中苦苦等待的韩非最后等来的不是秦王的召见,而是自己同门师弟李斯送来的毒酒。

4、你看,韩非提出的“法”“术”“势”,相当于给秦王嬴政应对国内问题提供了一套很好用的组合拳。其实,“法”“术”“势”这三样东西都不是韩非首先提出来的。

5、在韩非生活的时代,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那个。作为韩国的宗室成员,韩非多次给韩国统治者上书,提出很多建议,但都没被采纳。后来,他写出来的那些文章流传到隔壁秦国。(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对秦朝的影响)。

6、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7、改革:改革图治,变法图强,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8、很多国君也先后试过这些方法,但要么是见效太慢,要么太片面。那什么方法是见效比较快,而且全面系统呢?

9、《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还说了一个观点,君主是臣子厉害关系的轴心,关注君主的人很多,因此君主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因此,君主的喜好或厌恶如果表现出来,臣下就有所凭借,君主就会被迷惑;君主如果把臣下的言辞泄露出去,臣子就难以进言,君主也就不神明了。韩非子举了个例子,有个客人游说韩宣王,韩宣王高兴并感慨,宣王的侍从就把宣王喜欢客人的话争先恐后告诉客人来作为自己的恩德。

10、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11、D.未体现文翁推广蜀地教育经验,故D项错误. 

12、韩非子认为最高明、最圣明的君主应该是“君无为,法无不为”,君主可以无为,让法治起作用,还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可见,老子思想对韩非子影响很深,韩非子将老子思想在君权统治领域发挥到了极致。

13、B(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A项错误;汉赋词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故D项错误。)

14、最后,韩非子说“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围绕向君主进言难这个问题,韩非子居然列举了十一种原因,可以说思想深刻,论证透彻,让人叹服。

15、接下来,某不知名的张晴晴就要开始讲述她的偶像——韩非啦~

16、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17、权术这个词也不是韩非首创,“术”的思想源自道家的“无为”思想。道家的“无为”原义是:处世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大方向正确就可以。

18、制度要由贤能的人来操作与遵守才能实现治理,但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有贤君能人在,便可不用依靠势位,这种把一国之政寄托在几个人身上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兼用势位与贤才,所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如果必待尧舜在位乃治,则千世乱而一治也;因此,要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确立好君主与臣下之间的合理势位,使得即使再平庸的君主也能维持基本的治理,只有极度昏庸的君主在位时才会陷入混乱,这样便能实现千世治而一世乱的理想状态。

19、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20、到了明朝,皇帝觉得无论叫什么名字、无论是长期还是临时,留着宰相这样一个权力位置就很不舒坦。所以,明朝皇帝废掉了宰相,由自己亲自管理六部。但直接管理具体事务,皇帝工作就太繁重了。

21、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22、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被称为“子”的思想家,他不仅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且综合吸收了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韩非虽然没有在秦国任职,但秦国统一全国的政策就是依照韩非的理论制定的。

23、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24、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25、韩非子很多观点异于常人正常认知,可以说非常犀利。例如,他说君主的忧患在于信任别人,信任别人就会被别人控制。臣下对于君主,并没有骨肉之亲,只是迫于权势不得不侍奉他罢了。所以做臣子的,窥视君主的内心,没有一刻的停止。做君主的如果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那么臣子就得以凭借君主的儿子来成就自己的私利。如果君主非常信任自己的妻子,那么臣子就得以凭借君主的妻子来成就自己的私利。以妻子的亲近和儿子的亲密,尚且不可信任,那么其他的就没有可以信任的了。

26、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进行变法。商鞅采用法家思想,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实行十二军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严刑峻法,实行法治国;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7、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

28、(2)主张:根据“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得出以法治国;根据“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得出厚赏;根据“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得出重罚;根据“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得出法令统一。

29、方法论的自觉,在书中也有其他表现。如第二章“理论反思”一节中,作者对以阶级观念为主要内涵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给予反思。此处虽非新见,却反映出作者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此外,书中对“思想动机—客观效果”模式的考察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30、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31、C.法、术、势结合统治                    

32、而且,当时还有一个严峻的局面,就是黄河不定期泛滥。当时的黄河水系,几乎流经除燕国以外的其他六国。但各国都不想把黄河治理好,如果发生洪水就以邻为壑,把水引到别国去,受罪的还是普通民众。战国末期实现统一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33、你看,春秋战国时期,只要是进行过变法的国家,国力一定有明显改善,如果像秦国一样持续进行变法,最后就会成为非常强大的国家。

34、(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7分)

35、在战国时代有一些“法术之士”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纷纷献书进言,向秦王分析秦国迟迟没能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些文献大多收录在《韩非子》里,在第一篇《初见秦》中,作者就说秦国兵强于天下,却屡屡错失统一的良机,实在有失“霸王之道”。可以说,这些“法术之士”对秦国的政策起了纠偏的作用,推动了统一进程。其中韩非的思想尤为深刻,他为人口吃,但写作能力了得,据说秦始皇读到他写得文章后,深为触动,不禁赞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