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34句李鸿章最出名的一句诗文案
admin 2024-05-07 08:47:39 文案短句 ℃一、描述李鸿章的诗句
1、但他那简陋不堪的小分队很快就被太平军打得一派涂地。而且祸不单行,一时谣言四起,诽谤丛生,父老乡亲饶不了这个失败的狂人。那段日子,李鸿章几乎不能立足于乡里,更有没面子回京,常常借酒浇愁,写一些“书剑飘零旧酒徒”的落拓之句。好在有曾国藩——一位伟大的师傅。
2、《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撰人物传记中最著名的一种。梁先生没有采取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而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全书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之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部书让人耳目一新,开一代传记写作之新风,成为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
3、最后一个争议人物压全场,争议太大,不过多评论。
4、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5、有趣的是,陈毅在《梅岭三章》里的诗句“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是直接借用了汪精卫的《狱中杂感》“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不得不说,汪精卫的书读得很好,典故也用得很熟,这一句的典故出自“伍子胥谏吴王夫差”。
6、一曰“聚锋”。元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云:“夫仄笔者,左揭腕,簇锋著纸为迟涩,回笔覆踪是峻疾。”
7、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8、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9、Withfatherproud,andfriendsaboutme,
10、HowhappilywasImistaken!
11、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12、回顾李鸿章四十年宦海浮沉,从军械、轮船、铁路、电报、新式教育、现代公司乃至后来的政教维新之论,哪一样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哪一类不开风气之先,哪一次不会激起惊涛巨浪而博得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之名。甚至有学者认为,整个甲午战争,不是中国人和日本大在打仗,而是满朝文武与李鸿章一人之较量。此说真是耐人琢磨!然而人们已厌倦了琢磨。
13、据不完全统计,从1862年5月淮军与英法干涉军、常胜军会攻南桥开始到1864年5月淮军与常胜军攻陷常州为止,他们仅在苏南几次较大的战役中就杀害了太平天国军民10万余人。
14、闲置在家的李大人叫人给康有为送去几千两银子,以表达他的热切支持,可是被康先生大义凌然地拒绝了。后新法夭折,康党遭血洗,很多人弹劾李鸿章也是康党。西太后为这事专门拿问李鸿章,他竟然回老佛爷的话时承认康梁所做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成的,还说“如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真是又老辣又倔强。
15、李鸿章做事深究的态度,用心的良苦,考量的长远,让他势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率军抵达上海后,他在这块国家财政所依的地皮上,励精图治,节度华洋,借力打力,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夷制夷”手段,不仅镇压了太平军,更习得了与洋人打交道以及兴办洋务的各种经验和知识。
16、大家一般都尊敬的称呼他为:李中堂。
17、从深层意思讲就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李的个人思想过程.
18、Willfavourthosewhoholdquitetrue
19、Orwastedtimeatgames.
20、这个老太太不仅能持家,而且还非常有福气,生养的儿子们大多十分有出息。老太太的二儿子李鸿章本在湖广总督府衙,突然有天接到调任,要到直隶做总督。辗转迁移,千里迢迢,老太太年事已高,受不了颠簸之苦啊。正在难受之时,新任湖广总督走了进来,扑通一下跪在地上,说:母亲大人,你不用去直隶啦,继续留在武昌好了,我来给您尽孝。定睛一看,居然是自己的大儿子李瀚章。原来朝廷任命的新任湖广总督是李瀚章。周围邻居听说这件事都羡慕的不得了,说:“人家李家是总督换防而老太太不用换防”。李鸿章和母亲感情也很深,后来到了京师以后,经常给母亲写信报告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学习情况。
二、李鸿章最出名的一句诗
1、李鸿章的家乡安徽庐州是一个小地方。因为安徽设省是在是在康熙年间,庐州商业不发达,读书的风气也不是很浓厚。但是从李鸿章之后,这个地方开始批量产出大量人才,很多成为晚晴民国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商人等等。“淮军”和“淮系”成为左右中国政坛的重要力量。1874年,李鸿章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位居大学士之首,清代不设宰相,文华殿大学士已是事实上的宰相。清代乾隆之后,只有两个汉人享此殊荣。一个是徐桐,另一个就是李鸿章。封侯梦想终于成真。他动情地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朝中已没有人比自己更尊贵了,只有父母面前自己还是个孩子。李鸿章终于可以告慰自己老实厚道的父亲和勤劳耐苦的母亲了。
2、李鸿章(1823—190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有20余年的时间里,他以文华殿大学士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集军事、外交于一身,几乎左右了政局。
3、2百家姓——寻找家族宗亲
4、他的最好的一首诗《被逮口占四绝·其三》
5、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6、这首诗写了李鸿章入京时的意气风发,
7、这是一首悼念诗,悼念他的妾莫冬梅。
8、从字面意思上讲很浅显,敬佩他的才华,可惜他的才识,同情他的际遇.
9、好了,这是李鸿章的三首诗。
10、从数量来看8首。已经很不错。
11、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12、Andmakealakeofgladnessthere.
13、马致远的散曲小令,一抹元代山水的味道
14、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15、除了李殿华这个“宅男”教子有方,李家的成功传说中还有一口神秘的井。在李家村子里的这口井,据说是明代一个姓熊的官员开凿的,叫做“熊砖井”。有人说,正是这口井给李家带来了鸿运。自李文安后,李家人才辈出,这口井也抹上了神秘色彩。
16、Forthehonourthattheyshowedme,
17、靠绞杀太平军和捻军起家李鸿章屠杀太平军是出了名的。1863年12月6日,他施展诱降阴谋夺取苏州后,一次下令仅在双塔寺院内就杀害了3万多名太平军。
18、先说他的诗句,抢来的。这句诗很有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抢夺者——宋之问。真实第一作者——刘希夷,宋之问的外甥。
19、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20、李鸿章可谓地地道道的悲剧性人物。然而,他的悲剧并非个人悲剧,而是国家悲剧、民族悲剧、时代悲剧的缩影。对此,梁启超相当中肯地评价道:“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也说他是“水浅而舟大也”。
三、描述李鸿章的诗句
1、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2、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3、浮生萍梗泛江湖,望断乡园天一隅。
4、说起李鸿章,可谓无人不识,无人不晓,他是晚清名臣中对中国政治、军事、外交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近代以来,世人对其评价摇摆在“杰出的外交家”和“卖国贼”之间。尊敬他的人称他为“李中堂”、“李合肥”、“李傅相”,一般民众称呼他为“李大架子”,鄙视他的人称之为“李二先生”、“汉奸”。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曾评说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俾斯麦”。但史海沉钩,向前回溯,李鸿章就和他处的时代一样复杂难解。穿越历史迷雾,我们今天把真实的李鸿章娓娓道来。
5、AndthenthehighestflightIgained:
6、进士家族背后的“宅男”和一口井
7、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
8、Happyfeastinginmyhome,
9、国难未除家未复,此身虽去也踟躇。
10、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11、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12、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3、Joywithinmyheartwasswelling,
14、Sweettidings,likewaterofthestream,
15、(背景)1857年2月,太平军在皖北发动了防御中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打败清军,击溃李鸿章所部团勇,李鸿章奉母仓皇北逃。1858年8月,太平军克复庐州,将李鸿章祖宅“焚毁一空”,凡此种种,更使得鸿章耿耿于怀,遗恨难消。再一次逃经明光镇时,他有感而发,特赋此诗。
16、(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17、公元1898年隆冬,桀骜不驯的黄河又一次洗劫生灵。一时浮尸蔽水。太后和天下清流认为,被人唾弃的李鸿章应该去抗洪救灾。这个75岁的老头,终于冒严寒、涉险阻,颠沛数千里,辚辚车马、滚滚风沙,从下游到上游一路勘察。他真是把这差当起来了。
18、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19、后戴逸、顾廷龙主编《李鸿章全集》,收录李鸿章的奏折、电报、公函、私人信件、诗文等,内容较前书更为丰富。
20、他创办过一大批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新式企业,是第一流的洋务人才。他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应承担重大责任,是一个误国者。
四、描写李鸿章的诗
1、(赏析)尾联“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描写失败落寞的心态很传神。
2、多番恳求后,李鸿章最后勉强留在老师身边,做了随身秘书。可他素来不是个听话的主,几次和老师意见不合,甚至一度负气出走,被外面打击后又主动认了错回来。曾国藩不计前嫌,更加用心良苦。曾国藩统筹平乱十年无成,李鸿章跟着东奔西走,办团练、草奏折、出谋略,偃蹇颠沛十年,心中块垒也大,但其才气识见亦随之沉敛郁积。纵观“曾规李随”故事,都可见老师练其气、老其才的用心。
3、本人地方口音,韵仄不一定准确。自幼心高有豪情,苦读但为步蟾宫。才高八斗犹子建,学赋五车比孔明。生不逢时随国运,天难赐愿恨清廷。让地赔钱渡马关,含怨负罪留骂名。(子建,曹植。另,李鸿章年轻时曾自比孔明、管仲)
4、本名:李合肥。他也留有很多名篇,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终诗
5、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6、梁启超所写的《李鸿章传》里记录有一个动人的情节: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赴日谈判遇刺,需要静养一段时间,不能再劳心费神。李听说情况后慷慨地说:“国家有难,议和之事刻不容缓,我怎么能拖延时间耽误国事呢?就是死,现在也不能做手术!”遇刺第二天,有人看见他官袍尚有血迹,说这是为报效国家而流的血啊,李鸿章听后老泪纵横,说:“如果我的性命能换来国家的利益,我会义不容辞。”和俾斯麦见面的时候,尽管双方都已是失势失意之人,李鸿章心心念念地还是国家的改革与复兴大业。
7、莲房坠粉梦京华,戎马飘零何处家。
8、《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9、Isoughtthehonoursoftheschoolandliterati,
10、Towaterseedsofthoughtinme:
11、“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
12、历来文武兼备的士人少,清末乱世则为这种人才提供了土壤。李鸿章平生以“书剑”自喻,这“一书一剑”相得益彰的魅力在其后来的仕途进取中大放光辉。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李鸿章意识到洋枪洋炮的利害。1864年,他写下长达三千字的奏折,详述西洋子弹枪炮的制造之法及其原理,精细到对子弹、枪炮的材质、尺寸、结构、引线以及工匠多少,铸炉多少等细节描述,并以“理事相通”的理学精义从学问道德层面反驳了顽固派的挞伐,伸张了自己洋务御侮的主张。
13、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
14、毛主席曾评价李鸿章“舟大而水浅也”,一语中的,李中堂为社稷而奋起的雄姿掩盖在了历史的重重烟雾之中,他默默的担负着骂名,直至死去。
15、解决香港问题时,大人物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由之前到其后,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便在李鸿章头上结结实实,挥之不去。其实,李虽有卖国之名,却足有爱国之实。
16、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17、Imemorisedandworkedtheharder
18、但这已不是“陆机入洛才名振”的光景了,风烛残年,千夫所指。不过他还是那么狂妄,他说要“以国计民生为怀,作一劳永逸之想”。不久他就上了勘河折子。这折子较之以往更长、更细,长的令人厌烦,细到无法下咽,简直就是一篇以现代水利科学为根底撰写成的研究报告。据说这是洋人水利专家日夜伴他勘察,后来二三子灯下舞文弄墨的结果。显然这是在与尧舜宪章作对。不过,像这样作对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19、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20、Sentformetoseekhisyamen,
五、描写李鸿章的诗句
1、姓名:李云鹤,她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别名——江青。
2、 学赋于胸怀大志,文韬武略帅军行。
3、“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4、O,whatblessedwordsheuttered!—
5、Gladandmerrymandarinsfeasting!
6、再写一个争议人物,他的故事有一些真实,有的无证可考。
7、先写一个劣迹人士,此人劣迹无争议。
8、(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9、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10、ANEARLYREWARDOFGENIUSANDTHEJOYOUSFEASTSENTBYTHEGOODGENIITOTHEYOUTHOFGREATEXPECTATIONS
11、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12、本文系凯风清韵原创稿件
13、往日家园皆梦里,中年哀乐到心头。
14、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15、Nothingelsecouldgivemejoy.
16、3百家姓——家族始祖查询
17、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18、孙中山曾言,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立大志做大官。李鸿章至少可为前半句注。在1872年《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一折中,李鸿章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圉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显然,他是要拿宋儒为万世开太平之气魄和精神力挽狂澜了。
19、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20、“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六、描述李鸿章的诗句
1、后代很多人都职责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但是这个评价是过于片面的。李鸿章确实代表清朝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都是他主持签订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一直都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2、Thebirdssangeversweetrefrains,
3、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
4、另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量级的复杂人物。他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超级重臣。他靠绞杀太平军和捻军起家,是一个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
6、1901年9月,李鸿章最后一次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名分走上丧权辱国的谈判桌。比之甲午前虽遭欺凌犹能抗衡于列国,比之甲午后,马关舌战群倭的殊死一搏,这一次真的是山河破碎,大道凌夷,一口鲜血涌上喉头,死期至矣。谈判之前,有人为李鸿章谋划三策,上策拥兵自立,建立共和;中策北上勤王,拥君立宪;下策入虎狼之口,签卖国条约。李鸿章说他选择下策。正所谓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此时能做的,也只是收拾山河待后生了。
7、河山破碎新军纪,书剑飘零旧酒徒。
8、“卢沟桥月”,一百年后,卢沟桥事变,国势又是一大变局。而恰恰在甲午战争后,就是他李鸿章到瀛洲签署《马关条约》。
9、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10、李鸿章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做等闲看。
11、“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
12、貌似质直,而举动任性,办事糊涂,文武将吏皆不愿与之共事,迹其语言狂妄,似有心疾者,其人实不堪任用。
13、惟有娇痴小儿女,几时望月泪能干?
14、经典安徽名菜,采用鸡肉、海参、火腿等多种食材混合烹饪,因为李鸿章而得名。相传有一次招待外宾,李鸿章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没想到老外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鸿章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国外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此后风靡全国。
15、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6、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17、索书号:K827=52/13/2
18、但是,据野史记载(或许是谣传),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
19、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20、Hewhooncehadcausedmepain—
1、这首诗是莫冬梅死后李鸿章的吊念诗。
2、此诗,《李鸿章全集》未加收录,有学者考证其可能是伪作。
3、这个罪名不应该推给李鸿章,罪魁祸首是腐朽落后的清朝。李鸿章更像是是一个挡箭牌、替罪羊,国家强大,外交官才能为自己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国家弱小,外交官也无能为力。李鸿章对近代的中国发展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能一棒子就打倒一片人。
4、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5、无那江城传一纸,隔年又唱落梅花。
6、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7、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8、在历史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也是最让人感慨的一个人物。任性乱折腾的是别人,收拾烂摊子的却只能是他。
9、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10、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11、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2、诗言志,李鸿章晚年所写的“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读来触目惊心,落日旌旗、黄昏晚景中满是一个“孤臣”对“国”与“民”的牵挂与忧伤,诗句文辞背后是一颗老疲无奈、伤痕累累的心。
13、李鸿章的诗,整体来看,就
14、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之下,李殿华对最小的儿子李文安十分严格。中国古时的教育观在此可见一斑,如果自己不成器,或科举仕途不如意,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虽然天资一般,自号愚荃,但李文安“刚方厚重”,“事亲至孝”,为人比较宽厚,待父母特别孝顺。为了出人头地,长长父辈们的“威风”,李文安一面自己苦读,一面开馆授徒。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家自李文安后出了一共三位进士,他自己,长子李瀚章、次子李鸿章。“一门两代三进士”的辉煌经历,在李殿华这个“宅男”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下得以实现。
- 上一篇:精选63句两个人很投缘的诗句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3℃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440℃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2372℃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1949℃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8℃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093℃有关于龙的诗句【文案整理48句】
- 1074℃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1018℃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879℃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844℃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