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66句李鸿章做诗文案
admin 2024-05-07 08:49:11 文案短句 ℃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对此,日本明治维新之父伊藤博文也曾说过一句公道话。他这样评价李鸿章:“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2、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3、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4、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临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在病榻前逼他签字。他的沮丧,可想而知,或许他会感叹:幸亏老师没有活到这耻辱的一天。
5、不知别人信不信,本人还是有点质疑的。
6、李鸿章绝非池中物,17岁考秀才,24岁考进士。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英雄人物的诞生就是如此,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好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而不读书生活则少了很多乐趣。闲来读史,看到清朝的衰落,有一个人的名字与那段历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是李鸿章,一个让人不知如何评价的晚清重臣。少年时代,我们都曾在课堂上听过他的事迹,伴随着清王朝的衰颜,李鸿章这三个字又充满了非同寻常的意味。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10、无那江城传一纸,隔年又唱落梅花。
11、近年来心绪颇多烦乱,常常读的书从小说换成了人物传记,而最感兴趣的,还是近代史上那些浓墨重彩的名字。很多个夜晚,或者读一本古老的日记,或者看一看清大臣上疏的奏章,思绪流连在古与今之间,仿佛洞悉了历史的某些秘密。书看到哪儿,就顺着哪儿的资料一路查下去,于是一段段历史里的那些人物渐渐变得鲜活,我在文字里得以与他们重逢、相识,重新目睹他们无法评说的一生。
12、李鸿章唱的竟然是家乡安徽的小庐剧,俗称小倒戏,亏他想得出,亏他做得到。歌声高亢苍凉,悠扬婉转,又韵味犹长。
13、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公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这是第一首
14、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
15、这首诗写了李鸿章入京时的意气风发,
16、中国外交界有一种说法,中国近现代只出过两个半外交家,两个外交家指李鸿章和周恩来,半个指的是顾维钧。
17、全场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就是掌声和欢呼声……所有人都被李鸿章的机智折服了。他们感觉,这位老人太有趣了!太好了!太伟大了!这就是李鸿章的机智和变通,他代表大清王朝,在外交上长袖善舞,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
18、(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19、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20、签约之后,身心俱伤的李鸿章立马返回,发誓一辈子不踏上日本领土半步。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途经日本转船,为了践诺明志,冒着葬身大海的风险,他搭乘舢板,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二、李鸿章做诗
1、最终果真被李鸿章猜中,日本当局为表“清白”,宣布“无条件停战”,老李挨了一枪,不仅使得日本停战,还为国家节省了一亿两银子。
2、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3、枥,马槽也。《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句谓多年于家,受教受养也。“红尘”,道家对人世之称。“向红尘”云者,谓今当走向社会矣。“驹光”,指人世短暂之时光,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句言二十年来,时有荒怠,于此颇有所悔。“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谓为“出群”,为“图新”,己自不可依恋故里而当入世闯荡也。
4、追悼侍姬冬梅八首 其一
5、他像一只在风雨中的蜘蛛,辛辛苦苦地编织着晚清那张巨网。只需一场风雨,这一切便被打击得支离破碎,便又得重新开始。
6、曾李师生情谊,从此开始,至死方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做官,曾国藩都不遗余力帮助李鸿章。学生自立门户后,还不时找老师请教,最有趣的一个例子是,曾国藩用自己的相人法来替李鸿章选将才。
7、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8、李鸿章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李鸿章刚进湘军大营时,照例睡懒觉,亲兵敲门叫早,就是不愿起床,连续三天如此,曾国藩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第四天天未亮,亲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了:“我病了,不吃饭!”亲兵去了,接着其他幕僚轮流来敲门,并告诉他曾大人在等着他去吃早餐,有病也得去。李鸿章慌了,赶紧离开被窝,赶到餐厅。曾国藩瞟了他一眼,端起饭碗吃饭,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幕僚们也跟着端碗开始吃。
9、入都之途自须越黄河,登泰山,其势与天相连,可俯瞰中土,开扩眼界。言己离乡远行亦半为此也。晋陆机与弟陆云于太康末由吴郡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遂为延誉,荐之诸公,名溢京华,声流四表。宋苏辙与兄苏轼嘉佑元年由川赴京,翌年皆中进士,嘉佑六年同中制举科。辙中进士后尚有《上枢密韩太尉书》,欲干谒太尉以养浩然。“入洛”、“来游”,俱为入都,诗引此,谓己之入都亦当如之也。“多谢”,殷切问候之谓也。“吚唔”,读书之声也。句意之表似为对皓首穷经、于世无闻者寄予同情,而实则谓己自此将永别此途矣。
10、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1、在这一点上李鸿章和张之洞境界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外交上,张之洞则未免幼稚。
12、有趣的是,陈毅在《梅岭三章》里的诗句“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是直接借用了汪精卫的《狱中杂感》“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不得不说,汪精卫的书读得很好,典故也用得很熟,这一句的典故出自“伍子胥谏吴王夫差”。
13、不妨看李鸿章的几件轶事,感受李鸿章扑面而来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14、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15、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6、李鸿章原配是周氏,续弦赵氏。
17、从数量来看8首。已经很不错。
18、是其最好的,也是清朝末期很高的一首爱国诗了。
19、“国籓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20、最后一个争议人物压全场,争议太大,不过多评论。
三、李鸿章名句一万年
1、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2、李鸿章后来入曾国蕃幕府,曾帅言传身教对李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曾造就了李,没有曾就没有李。但李也成就了曾。没有李,曾也很难达到那个功业。这两人互相成全。李终生对曾执弟子礼。
3、这一篇咱只评诗词不评人。
4、此诗系七律,四联八句。首联写实,上句写奔忙,下句写困苦,李鸿章是不怕事的人,然而义和团乱后的危局,连他都为之头疼不已,“一死难”三字,道尽胸中郁积的悲愤;颔联写虚,上句写国运(“国步”即国运之意),下句写民生,“三百年”“八千里”云云,都是虚数,不必深究;颈联叹息,孤臣是他的自况,作为晚清第一人,他的命运早已与大清的国运牢牢捆绑,不得解脱;尾联叮咛,然而与他这辈子的大多时刻一样,一士谔谔,不敌千夫诺诺,那一番苦心,终被时代的雨打风吹去。
5、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曾国藩资质中等,但自己刻苦,更擅长用人,且以德服人,当年麾下,一时多少豪杰?可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比之下,李鸿章要聪明得多,也简单粗暴得多,不跟属下讲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修养,“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至少在凝聚优秀人才方面,学生要输老师一筹。
6、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7、我要一定比你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8、看了他晚年很多照片,是个精神翼铄的老人,面对着镜头,眼里盛满了半生的风霜。他生前签订的最后是一个条约是《辛丑条约》,一次又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手中的笔重似千斤啊!这之后,他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需要他来掌舵,他不甘心也不放心啊,带着遗憾就这么闭上了眼。
9、点评:这是一首临终的诗,这首诗中依旧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
10、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入都》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11、桑于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1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3、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4、莲房坠粉梦京华,戎马飘零何处家。
15、“吟囊”,诗囊也,用唐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言贺外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入都备办,有一担行李并盛诗稿之锦囊,检点所需携带书籍,想及将赴京,不尽欣喜欲狂。旅途日夜兼程,月夜乘舟于淮河,霜晨骑马于北京德胜门外之蓟丘。为我之行也,故人持赠,妻室治装。所愧者,京都物价高昂,生计所需尚赖父母。“长安居不易”用唐白居易事。
16、曾国藩第一次见李鸿章,时为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在北京碾儿胡同。可以想象,当时曾国藩的三角眼中,发散何等喜悦的光芒。李鸿章是个美男人,身高一米在当时中国,可谓鹤立鸡群了。后来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开始人生重大转折时,很快得到一个“云中鹤”的绰号。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曾给李鸿章拍照,他回忆说:“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相貌极为英俊,眼睛乌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两撇深棕色的胡子,显示出坚定的决心。”
17、好诗词: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8、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和他同时代的一位大清巨富胡雪岩也是安徽人。如果说胡雪岩一生经营的是生意,那么李鸿章一生经营的就是自己的官位。李鸿章是那个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湖南人曾国藩的学生。
19、李鸿章一代枭雄,天赋秉异,才华卓著,“敬其才”理所当然,自不必言。
20、怀酒藉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
四、李鸿章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
1、幸好一个“巧”,另一个“拙”。
2、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初以明经入都就试,途中有感,乃成十律。一生事业,已于诗中兆之矣。句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
3、“穷通有命”,此乃儒教。李公深信,故无须占卜;至于富贵何时而能周济贫贱,此皆天数耳。长时角逐于士子功名,而“依然一幅旧儒巾”云者,谓己至今仍依然故我也。
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5、吃完饭后,曾国藩放下碗筷,严肃警告李鸿章: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则,最后说:“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鸿章惊坐原地,羞愧难言,从此睡懒觉的病给治好了,直到晚年,他还坚持早起,看书习字,午饭后踱步,与曾国藩如出一辙,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6、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
- 上一篇:精选117句先闻其声开头法文案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3℃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440℃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2372℃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1949℃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8℃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093℃有关于龙的诗句【文案整理48句】
- 1074℃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1018℃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879℃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844℃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