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文案整理49句】
admin 2023-03-12 10:28:40 qq说说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
1、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2、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8)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4、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特别谦虚,“不耻下问,对学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话;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无私无隐,对待学生从无亲疏厚薄、远近好恶之分,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
5、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hé)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虽然其貌不扬,但从小聪明颖悟,活泼好学。受其母的影响,小时候的孔子就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并努力学习。
6、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7、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8、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9、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10、第在估价孔子时,我认为不能照我们主观上的认识,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来对待,也不能拿后代由于演绎孔子的思想而构成的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系统来派作孔子的思想。孔子虽然说“吾道一以贯之”,但究竟孔子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的地步,这是因为中国学术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没发达到这个地步的缘故。所以我赞成侯外庐先生等所提出的“不均衡”“自论相违”。很多人过高地估价孔子,或过低地估价孔子,主要是由于没考虑到这一点。
11、公元前497年,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年春天,孔子到达卫国。十月,孔子受谄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师徒又遭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12、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13、孩子课余时间不多,想看看圣贤故事,可是挤不出时间怎么办?
14、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15、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16、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17、一年以后当上了司空,就是主管建设的官,后来改任大司寇,寇,就是贼寇的那个寇,所以司寇就是负责追捕盗贼等工作的人,相当以后的刑部尚书。
18、我们要来看一看孔子一生中的那些“高光时刻”!
19、“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20、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
21、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22、华夏族与夷狄在文化生活上的不同,一是生产方式:华夏族以农耕为主,蛮夷以游牧渔猎为主;二是服装发式:华夏族是束发右衽,就是头发要束起来,衣服的左前襟盖住右前襟,系在右腋下。夷狄是披发左衽,还有黥面文身的,怪吓人。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驱逐夷狄,那么华夏人就被夷狄统治了,就要改换服装和发式了,就跟清朝的剃发易服一样!多么痛的领悟!
23、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24、春秋时期,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很多国家。“丛林法则”在那个时代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大欺小虽然不合道义,但符合“大鱼吃小鱼”的现实规律。大国的国君们每天只思考两件事,一是什么时候才能称霸,另一个是今天去欺负哪个小国;小国的国君们每天也在思考两件事,一是要不要抵抗的问题,二是往哪里逃的问题。反正整天打来打去,结果是,“争野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意思是说,交战双方争夺田野,死人堆满了田野。争夺城市,死人堆满了城市。所以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没有符合正义的战争。
25、《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26、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年),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期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27、齐桓公对内重用管仲,经济、军事、文化都搞得很好;对外除了存邢救卫,还救过燕国,平定了宋国的内乱,在诸侯之中的威望很高,当然主要还是拳头硬。齐桓公曾经九次以盟主的身份大会诸侯,每次都是高举周王的旗帜,说我不厉害,我是替伟大的周王管教你们。周王很高兴,诸侯们也很高兴,齐桓公为后面的霸主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28、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29、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30、 这本小书篇幅短小精炼且内容全面,可以在短时间内读完,不占用孩子过多时间。
31、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纪元前475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的初期。
32、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33、“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34、鲁昭公给他送来的,其实并不是一条鲤鱼,而是士族身份的象征,是进入官场的候补证书。
35、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36、“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37、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38、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39、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40、所以,御在那时,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战争工具。
41、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42、“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43、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44、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45、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46、孔子那时在鲁国的仕途其实挺顺利的,估计孔子自己也是志得意满,准备一路上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47、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48、叔梁纥屡立奇功,美名远扬,与鲁国另外两位猛男合称“鲁国三虎将”。但他并没有因此获得高官厚禄,只不过做了陬(zōu)邑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距离重新获得卿大夫贵族的身份,还很遥远。但毕竟他靠战功,做了鲁国的基层官员,为自己博取了“士”的身份。叔梁纥知道,按照“士之子恒为士”的规定,理论上讲,他的儿子也应该水到渠成地继承他“士”的身份了。
- 上一篇:孔子的故事简短版【文案整理2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