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龚自珍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文案整理63句】

admin 2023-03-12 10:40:07 文案短句

龚自珍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

1、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龚自珍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

2、《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

3、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4、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5、落红意象本身带有的色彩感及其所指向落花的色彩感,都在色调上赋予其美感,而在落红意象的使用过程中,“落”之过程与“落”之结果的空间感,又使得落红意象产生另一种美感。

6、“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何靠近水边的楼台能先看到月影呢?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视线开阔。苏麟将范仲淹比作天上“月”,其他人比作仰慕月容之人,这就是不露痕迹的拍马屁,任谁看了也会喜欢。

7、王为什么这样看待龚的人品?后世有一大堆的解读,这里也就不再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了。其实,王国维的这句评价主要是站在人品角度而言,而龚自珍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他也同样肯定,比如王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道、咸以降,学者尚承乾、嘉之风,然其时政治风俗已渐变于昔,国势亦稍稍不振,士大夫有忧之而不知所出,乃或托于先秦、西汉之学,以图变革一切。然颇不循国初及乾、嘉诸老为学之成法,其所陈夫古者,不必尽如古人之真,而其所以切今者,亦未必适中当世之弊,其言可以情感,而不能尽以理究,如龚璱人、魏默深之俦,其学在道、咸后,虽不逮国初乾、嘉二派之盛,然为此二派之所不能摄其逸而出此者,亦时势使之然也。”

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9、沿着50号向内走,里面有几排住房,看上去像一个胡同两边的不同院落,而非一户人家所住,院中曲折蜿蜒,住着不下几十户人家。从一些房屋的结构看,仍然是原建筑构建,有些房屋很小,但门口还种着一些绿植,透着房主对生活的喜爱,在院落里转了十几分钟,没遇到一个住户,只好向外走,在路上碰到两位妇女搀扶着一位老大爷慢慢地向院内走来,我上前打问:这是不是龚自珍的旧居?老大爷还没张口,其中一位搀扶的妇女说:“就是这里。”并且站在那里向我讲述着院落的变迁过程,我惊异于她对龚自珍的熟悉,并改变了一些我认为妇女不关心历史的偏见。

10、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1、 “落红”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手里,常指代落花,然其中韵致又不止步于落花本身。诗人们借“落红”所展现的离愁别绪、飘零之感、生命意识使得意象的“意”呈现数倍于“象”的特征,“落红”的象征意义和审美特质才是其真正的艺术空间和审美张力的体现。

12、 熊盛元先生在江右诗社戊戌蕲春年会上的讲话

13、张在该诗后面写下了这样一段小注:“二十年来,都下经学讲《公羊》,文章讲龚定庵,经济讲王安石,皆余出都以后风气也,遂有今日,伤哉!”即此可知,龚自珍的诗作在那个社会有着多么广泛的流传,以致于让张之洞这样的大人物都发出如此的感慨。但是龚自珍的这些诗主要是在思想界的影响,其实从写作方法来说,他却完全不合规矩。比如刘世南认为龚自珍的诗最大的特色是诗的散文化,也正因如此,龚诗打破了传统作诗的旧框框,从而自内容到形式都有一个大的变化。

14、对于这种技巧上的变化,刘世南在《清诗流派史》中给予了如下的总结:“七绝属格律诗,应合平仄,韵脚应为平声。他却不管这些,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里,用仄声韵的就有二十八首。这还不算前无古人,因为前人七绝间或也会用仄声韵。但既作为七绝,就一定要合平仄,而龚氏这二十八首却全不讲规矩。仄韵七绝第三句应平收,他却好几首用仄收。”看来,不合韵也正是龚诗的一大特色。

15、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幼年过继给龚敬身为子,是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龚自珍家人非但为官显赫,且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段驯在内,都著有诗集、文集传世。

16、08明万历《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珂罗版《马湘兰信札》,周小英题跋 

17、“红”字早期用例出现在战国时期,因此先秦的早期文献中,指称红色的,往往是如赤、丹、朱一类的颜色,而非“红”。“红”字左民安在他的著作《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按照它们由浅及深的不同程度做了如下排列:“红、绯、丹、赤、朱、绛、殷”。《说文解字》云“红”是“帛赤白色。”段注称所谓赤白色,不是今日的朱红色,而是粉红、浅红一类。此种对于“红”色彩的解读,为“红”在诗歌中的可塑性,奠定了基础。在“红”这样一个描摹颜色的形容词的基础上,配上“落”这样一个动词,二者合为“落红”,则具有了独特的古典美,其中蕴含着“红”由花朵到色彩到花朵色彩的扩大性引申的趋势,又同时具有由花至人的象征性意义,标示着诗歌语言在发展过程当中愈发纯雅的特色。言“落红”,而不直言“落花”,又凸显文人对于色彩的独特魅力,这种以性状代替整体的做法,让读者感受到隔雾观山的幽隐之美。

18、《己亥杂诗》固然是伟大的作品,但伟大是方方面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思想的深邃或者时代的寓言之类。缺了“红似相思绿似愁”、“初弦相见上弦别”、“生死湖山全盛时”这些绝代销魂的诗句,恕我无法想象它的伟大。

19、今年是农历己亥年。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己亥年有关的文学作品,最有名的恐怕就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组诗共315首,作于道光十九年己亥,即一百八十年前的1839年。那一年,四十八岁的龚自珍决定辞官南归,这组诗即是途中所写。组诗第14首有云:“钟簴苍凉行色晚。”当然是在说自己辞官时的些微仓皇、些微颓丧,然而也未尝不是关于清王朝的一种浩叹、一句谶言。这使龚自珍的己亥之行带上了苍凉的底色。

2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话释义: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21、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22、红色使用的转移和下移,为红出现在文学领域奠定了语言基础,对红的歌咏在文学作品中生生不息,而其中最有文学表现力的,无过于诗词当中出现的“落红”。“落红”这一意象一般是指落花,但“红”这一色彩词的选用,及“落”这一动词的选用,使得“落红”在诗歌当中具有了深刻的表现力。

23、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24、 在诗歌的艺术上,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歌多用象征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奇特,文辞魁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谭献的《复堂日记》说其诗:“以霸气行之”,因而其诗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是对古代理想化诗歌艺术的总结与发展。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影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25、在前去接眷属途中经过曲阜时,知县王大淮设宴款待了龚自珍。王大淮是龚自珍的庚午科(1810年)同年举人,那时是嘉庆十五年。龚自珍突然想起了“嘉庆文风”,他在诗中写道:“嘉庆文风在目前,记同京兆鹿鸣筵。白头相见冬山路,谁惜荷衣两少年?”在全部《己亥杂诗》中,这首诗算不得醒目。然而“嘉庆文风”四字后,而继以“白头相见冬山路,谁惜荷衣两少年”,颇使人生一种怅惘之感。道光十九年己亥,去嘉庆不远,但又似乎很远。这种感觉当然是很个人的,不必有任何深意。但是,按照一般的历史叙述,嘉庆与道光带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色调,一个据说是盛世的余光,一个是衰世的开始。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龚自珍己亥之行忽然吟了这么一首诗。难免让人感慨。

26、该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三十二岁。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

27、我国是诗国,古时候不仅作诗、吟诗是普遍现象,还有些文人赋予诗歌以一定的实际功用,因此,马屁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28、有一点是肯定的,诗人对自己这组诗相当自信。《杂诗》第178首写自己到家时的情形:“儿谈梵夹婢谈兵,消息都防老父惊。赖是摇鞭吟好句,流传乡里只诗名。”自注说:“到家之日,早有传诵予出都留别诗者,时有‘诗先人到’之谣。”诗人的自得与自信,一望而知。

29、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30、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3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2、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3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34、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35、整组《己亥杂诗》都依稀闪烁着微茫、敻谲、古艳、悱恻、雄奇等种种情调。对龚诗的这种风格,我曾抽取他自己诗句中的文字来加以概括:集“玉想琼思”、“唐愁汉恨”、“水瑟冰璈”、“楚骚汉艳”于一身,几乎达到了文字表意功能的极限。这也是晚近黄遵宪、南社诗人乃至文学史家痴迷龚诗的原因。

36、龚自珍思想的深邃是迷人的,就像梁启超说的,初读龚自珍的文字,“若受电然”。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龚自珍的思想迷人,不如说是他的语言文字的风格迷人。在己亥之行中,他把这种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

37、出自清·龚自珍《杂诗》、朋友聚在一起谈心论道,由于对文字的共同爱好而结成知己,这份感情就像兄弟骨肉间的感情一样真挚、深厚。文友相交,文字结缘,意气相投,情同骨肉。对某些人而言,拥有这样一份深挚的情谊,的确可以终生无憾了。

38、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39、南唐中主李璟喜欢钓鱼,这一天,他带了伶人李家明去池塘边钓鱼。

40、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4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诗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42、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43、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44、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45、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46、李家明的运气非常好,鱼儿不断上钩。但李璟的钓竿半天过去,却是纹丝不动,心中甚是郁闷。

47、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48、陈独秀先生和胡适之先生都既有理论,又有创作。这两个新文化的闯将,相对来讲,共产d的领袖陈独秀先生更有自己的风格,更显现出一种传统的韵味。但是到了后来,那些留学日本、留学北美、欧洲的一大批人也纷纷地搞创作了,积极地反对传统,用新的语言、新的手法来写诗。最著名的应该是郭沫若先生,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要么不上课,一上课就写诗,一写诗就投稿,一投稿就发表。因为他写的诗确实是惊世骇俗,与传统诗的味道全然不同。胡适是尝试,尝试的结果还是走前人通俗的那条路子;郭沫若的尝试就完全不同了,就以他的《天狗》为例。天狗吞吃月亮,吞吃太阳,通过这个把自己反对传统的那种意象、那种内心的冲动表现出来了,这首诗是郭沫若一边上课一边开小差写出来的,不久就发表在我们国内的《学灯》杂志上。我给大家念一下吧:

49、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5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5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5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5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5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56、过去,有些学者依“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一句,认为龚自珍虽然先知先觉,但身上还是不脱资产阶级改良者的那种弱点、媚骨,对帝王抱有幻想云云。这种看法往往只有极简单、极粗暴的一点意识形态皮毛,论人论事缺少“同情的了解”,实在不得要领。一来,一个人眷念往昔的峥嵘岁月,是再正常不过的;二来,诗人作为传统的士大夫,当然很看重自己的事功。实际上,诗人对自己得以效力朝廷颇为感恩。《杂诗》第3首:“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第12首:“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他年金鐀如搜采,来叩空山夜雨门。”都是表达了这样的感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杂诗》第11首:“祖父头衔旧熲光,祠曹我亦试为郎。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这是说自己的祖父龚敬身曾官礼部精膳司郎中兼祠祭司事,父亲龚丽正曾官礼部主事,两人的姓名官衔都写在了礼部题名记中。《杂诗》第10首云:“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自注:“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宦京师,至小子,三世百年矣!”由此看来,龚自珍祖、父二人皆官礼部,且诗人自幼多在京城生活,“三世百年”,辞官出都之日怎么会无动于衷?

57、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58、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出自:清·龚自珍《投宋于庭》(宋翔凤)

59、祖父龚禔身,与同胞兄弟龚敬身同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龚敬身曾任吏部员外郎,后任云南楚雄知府,为官清廉,在当地颇有政声。

60、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6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62、北京出发时,龚自珍先后与吴葆晋、朱雘、黄玉阶、汤鹏、陈庆镛、何绍基、何绍业、潘谘、裕恩、周之彦、王继兰、托浑布、刘良驹、桂文灿、丁彦俦、戴綗孙、奎绶、黄纕云、江鸿升、步际桐、僧唯许瀚、吴式芬、徐松等同僚故友别过,每次相别都有诗作。这些人除了官员、僧人等显著身份之外,大部分都各有所业,遍及诗人、书法家、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史地学者等各个领域。这是那个时代的精英。龚自珍之所以对京城有所眷念,这些精英显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故此,每一首诗也几乎都是由衷的感慨,富于人间气息。告别潘谘时写道:“少慕颜曾管乐非,胸中海岳梦中飞。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告别王继兰时写道:“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告别托浑布时写道:“三十年华四牡腓,每谈宦辙壮怀飞。尊前第一倾心听,兕甲楼船海外归。”用不着举更多的例子,这些诗向我们展现了龚自珍出都时的那种难以排遣的心绪,雄奇而又苍凉。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