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诗岳阳楼记【文案整理65句】
admin 2023-03-13 08:54:45 qq说说 ℃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诗岳阳楼记
1、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是空间描写
2、朱说原本姓范,出生在北宋时期的苏州(公元989年),父亲在他两岁那年去世了。(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诗岳阳楼记)。
3、(29)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4、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5、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6、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
7、《岳阳楼记》全文共有三百六十八个字,共分六段。
8、“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是范仲淹性格最真实的写照。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0、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11、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指水势浩大汹涌的样子。横,此指广阔。际涯,边际。诗句描写洞庭湖水势浩大、广阔无边的景象。
1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4、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他推荐的名师胡瑗、李觏等,皆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内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15、(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涯,边。际涯:边际。(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6、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17、喜、悲,均为互文,含有悲喜两层意思。这两句大意是不因为环境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
18、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9、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20、在诗歌方面,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
21、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
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2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4、宠辱偕忘,把酒临风急!范仲淹的生平跟岳阳楼的关系范仲淹(989—1052)
25、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26、北宋诗人陈师道《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铏所著小说也。”
27、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28、“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29、如今,范仲淹受友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前有佳作熠熠,要想不为败笔,范仲淹还要有相当的勇气呢!李白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他登到黄鹤楼上,美景唤起了他的诗兴,使他又要吟出诗来。然而,他抬头望了崔颖的《登黄鹤楼》,便慨然唱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好敛平叹之而去。像李白这样的文学巨匠,对崔颖尚且退避三舍,而今范仲淹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景况下,来写岳阳楼记,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居然写出来了,而且文章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能在千百篇写岳阳楼的诗文中,首屈一指。他怎么有这样的神来之笔呢?原来,他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别开生面,另辟新境。
3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
32、(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的触发的感情,怎能不会有所不同呢?览,看,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33、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d”,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34、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35、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晨阳光灿烂,黄昏雾霭沉沉,景色变化无穷。洞庭湖景色之美及登临岳阳楼揽胜的非同一般。
36、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37、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38、名人名诵|可爱的中国(方志敏安文彬殷之光)
39、继而作者改用清丽欢快的笔调,描绘出又一幅洞庭春光图。二三月春日晴明,湖面绿波荡漾,天空白云万里,天色与湖光互相映照,一碧万顷;沙鸥或飞或停,群鱼游来游去,湖畔水边花香馥郁,大自然充满了生气。至于晚上,景色更加幽丽迷人,天上云雾一扫而空,唯见一轮浩月冉冉升起,湖面金光闪烁,水中圆月倒映,欢乐的渔歌唱酬互答,其乐无穷。此时此刻,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为眼前的美景而陶醉,顿时心旷神怡,忘却了自身的荣辱,临风痛饮,沉浸在欢乐之中。
40、经典长诗丨马科:大地语言(十二诗章/第六章)汉英对照
41、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42、他发奋刻苦,疲倦时用冷水洗脸,清醒后就继续苦读。为了抓紧时间,五年未曾解衣就寝。范仲淹的同学是官宦之子,他的父亲得知范仲淹苦读的事迹大为赞赏,命人备了一份好菜送给范仲淹,却被婉言谢绝。
43、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44、“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45、他出生在一个七品县令之家,父亲范墉在他两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改名朱说。
46、编 委:梦中的绿洲、陈红艳、南沙、周咏梅、荷花清音、曹雅璐、莹秋、念念不忘、刘志新、洋漾、卢林洲、莫易、姜丽娟、金石醉永恒
47、(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经过。
48、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因一次观看电影时感受到国民的麻木,悲愤无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让他决心唤醒国民,于是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在文坛上叱咤风云。
4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0、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51、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正是年少困苦的经历让他对贫苦大众的生活感同身受、牢记挂牵。
52、正是有这样崇高的精神品质,他的作品才能经历了历史的打磨,依旧熠熠生辉。
53、(5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4、因岳阳楼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55、中国十大名楼,你都去过哪个呢?有空就近去感受下文化的熏陶吧!
5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范仲淹被贬出京,面对岳阳楼的画作,把个人“宠辱偕忘”,忧心国民、天下,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昂的真实表现,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体现。
57、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调。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58、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59、第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60、经典长诗丨马科:大地语言(十二诗章/第二章)汉英对照
61、“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6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岳阳楼记》
6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4、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 上一篇:爱国人物的故事100字左右【文案整理3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