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战争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文案整理35句】
admin 2023-03-13 08:55:31 qq说说 ℃战争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2、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3、曹水儿在本书中的角色是极富性格的,自本书出版以来,凡是阅读过的文友对曹水儿这个人物印象都表示极其深刻——齐竞的优秀与瑕疵都非常明显,虽是文武兼备的指挥员却令人有距离感而产不生亲近的想法,汪可逾多才多艺心无城府冰清玉洁,却又近于完美如同仙女缺乏烟火气,反而是曹水儿的塑造极其成功,出身于农家子弟,大字不识几个,但恰恰如此接地气的身份铸就了他是真正的工农子弟兵战士的形象。下面通过他的几处人生主要经历,来分析他身上展现出来的丰沛人物情感。曹水儿的出身简单,就是地道的农村娃,人长得高大威猛英俊,这自然是会对异性构成强烈吸引的。果不其然,他的媳妇曹大姐就是相中了他的年轻高大帅气,身为当地“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的主任,曹大姐为部队征兵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自己的个人问题迟迟解决不了,以至于她和曹水儿促成了姐弟恋。但曹水儿最初的形象是不解男女风情的,以至于曹大姐想给他怀个孩子都做不到,不得已,在够了征兵年龄的情况下,她将自己的新婚丈夫送往前线。就是这样一个床笫之间的生瓜蛋,到了外面的世界却成了情圣,所到之处几乎都会与当地女子有染,直至因为作风问题付出生命代价。因为在战争年月,烽火连三月的紧张状况固然让人们的生命如浮萍般脆弱,但也确实打破了千年来加之在人身上的各种禁锢,人性被释放了出来。曹水儿的高大雄健在所到之处真的是对于异性的吸引屡试不爽,他甚至练就到只需几个眼神搭几句话就知道对方是否愿意跟自己在一起。年轻的姑娘媳妇对这位战士充满了各种好感,乃至愿意不顾一切爱上他,甚至为其怀上孩子。于是各种传闻也就跟上了他,包括他甚至再次光顾了已经为他怀上孩子的村妇。但村妇无怨无尤,临行前甚至对他大喊“记得来领你的孩子!”这对于无论是曹水儿还是这些妇人来说本来都是丑事,可是他们却爱得坚决,像是在示威,面对部队集合的嘹亮军号她们没有退缩,而是傲然宣告——我生了我养了!我胜利了!真正令无数读者感佩的曹水儿的故事是他和保长女儿的邂逅,因为敌方对保长女儿的威逼,如果她不陷害曹水儿就把她烧死——她不得不写诬告曹水儿的信。曹水儿和保长女儿的结合里面可以说有真情在,而且保长女儿与他发展关系显得更为主动。曹水儿临刑前对保长女儿表达了忏悔:“这位妹子,我对你不起!”而她居然作出了愿意和他一起赴死的举动——她尖利的嗓音划破长空,疯狂地向他扑来。只是曹水儿的身手怎会让她受到伤害,早把她踹离出危险境地。曹水儿的悲剧以这样的壮烈方式结束,恰如他可以接受自己人的部队枪毙他,但不接受五花大绑,一排排的枪弹急射过去,是极富仪式感的。这一段将曹水儿的形象进行了定格,他也的确是为自己人生不堪的地方付出了代价。但恰如本书引用的诸多《诗经》段落的寓意,曹水儿的露水姻缘具有国风时代的开放情感,以至于这么多女子的倾心托付,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一对一婚姻的束缚,曹水儿的确和她们有及时行乐的彼此意愿,但曹水儿和她们却又都是因情而发,当然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自然是批判的,可我们又不能苛求当时的人们做出现代的想法和举动。
4、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外还有嗅觉(战争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5、正是这种对人民、历史、战争、胜利的整体思考决定着这部作品的结构。小说以秦震率领的南下部队为主线,大革命的先驱、武汉工人运动、我d白区工作战线、沿线的铁路工人等几条线索紧紧扭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网络,从而保障了作品能从最广阔的面上对历史作出概括。
6、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战争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7、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9、个人抱负、怀才不遇,家国之忧,指摘时弊离愁别恨,怀远思亲,感时伤悲
10、此诗发兴高远,声调高昂,气势雄浑,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11、诗题往往含有古迹名或古人名,抑或有“怀古”等字样。
12、民生疾苦诗是指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公、表达民间呼声的诗歌。
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风雷激荡、社会变革的心境。诗歌的作者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创作时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1839年。
14、(4)徐怀中.牵风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15、 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16、 黄沙白浪起狂飈,力尽钱塘志未消。半世功名垂马革,全家骨肉付江潮。诗题四壁生如在,大笑秋空死亦骄。三百年来文字重,只今惟有霍骠姚。
17、 描绘了一幅沙漠驼铃图,写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18、A.注重词语锤炼,首联“尽”“开”二字精炼传神,营造出辽远意境。
19、 此诗作于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当时瞿式耜在崇祯朝遭温体仁排陷,罢官还乡。后在南明弘光朝、永历朝出仕,颇有作为。永历元年(1647),清军破肇庆、梧州后,桂王退避湘西。瞿自请留桂抗敌,出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一年间击退清军的三次围攻,并乘胜收复桂北、湘南,一度使桂林成为抗清复明的中心。然而,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终因兵力悬殊,桂林失守,瞿遭俘获,不屈而死。《浩气吟》正是瞿被俘后所作,临危授命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失守江山的遗恨抱憾全部熔铸其中,诗情激越慷慨,令人感奋。再如王之仁《绝命诗》二首其一:
20、(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21、后二联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于此诗人引颈急待,几欲插翅归去的情态,企望重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表现得传神尽相、淋漓尽致。
22、解放战争初期,国民d军队号称有四百万人,解放军充其量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多一点。比起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的兵力对比,还要来得悬殊。
23、宋·苏轼《三马图赞》序说:“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喑。”
24、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了行动转移方便,所有指战员都需要轻装上阵,汪可逾的古琴也成了需要轻装的对象。她和曹水儿不得已找到了一个地点,挖好了壕沟把古琴深埋起来。之所以说曹水儿心细,他并不是随意乱埋一通,不仅以四周几处景物作为标志,要求汪参谋务必牢牢记下,还朝正北方向直线走出九九八十一步,恰可抵达一处山崖,然后他用匕首在石壁上深深刻下了一个“宋”字。这是一处很重要的伏笔,二者不久之后就回来挖琴了,只是琴弦已断琴槽已坏,象征着汪可逾的寿命也不长矣。曹水儿带领汪可逾在大别山区的行军是全书的高潮阶段,作者在全书当中没有传统军事文学那些大场面恢弘巨制的书写战争,而是运用各种侧面烘托展现战争的危险恐怖,二人单独行军这段尤为突出。这一部分将曹水儿的形象完全树立起来,他胆大心细的描写处处都是,比如他知道如何照顾汪可逾的饮食起居乃至排便的隐蔽而防止敌人的追杀,如何在朦朦曙色中观察周围情况。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对敌人放火烧山预判的精准,那是他经过一九四二年太行山反扫荡斗争获得的宝贵经验,深知在茂密的原始山林里,马尾松和荆条杂草最易点燃,他的高度敏感性很快便得到了验证。他俩迅速地挖了地洞钻进去,而且事先还做了防火措施,当火头将至未至的当口,抢先敌人一步在上风头点一把火,将洞口的周围杂草树木烧个精光,防止火被引入洞里。显然,这一切当然是徐怀中的战地经验所得,但他偏爱地都塑造给了曹水儿这个警卫战士身上。曹水儿简直已经料事如神了,因为敌人真的很快来搜山,在烧光了山后,地洞是他们最好和最后的掩体,敌人吆五喝六如同真事儿一样骗他们出来,但曹水儿早就事先告知汪可逾千万不可出声。而后面汪可逾解决生理问题排泄,曹水儿聪明地帮助解决等细节,无一不展示了曹水儿的格局的逐步上升。正是这次躲避敌人的烧山逃难,令汪可逾对曹水儿的精明强干大为感佩,她甚至赞许道:“现在我弄明白了一件事情,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战争,你曹水儿本来是大可不必出生的。”随后,战争的危险并没有离开他们,他们依然处于敌人的封锁区,对曹水儿英雄的书写又绽放出了一段华彩——他智勇双全般地格杀了敌军四个巡逻兵高手。徐怀中在此运用以点带面地手法写出了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艰险,当时仍然是敌强我弱的,恰如刘伯承元帅的那句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曹水儿正是这样,面对格斗能力并不比自己差多少的四个巡逻兵,如果不运用计策将他们挨个分开各个击破,曹水儿必将命丧当场。而如果曹水儿牺牲了,也直接会导致汪可逾因为无人照顾而活活饿死。他们找到了一处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用过的融水洞,这里显然是躲避敌人的天然藏身之处,而且曹水儿经汪可逾的提醒,还发现了洞中之洞,这里面的笔法真的是极具想象力,徐怀中不仅直接阐释出这段写作有《徐霞客游记》的影响,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一次次闪现出《鬼吹灯》系列中寻找古墓进入山洞里各种探险的桥段,无疑这些描写增加了小说扣人心弦的魅力。在这里,徐怀中可以说运用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首先,汪可逾来到这个洞中她说这里是她的故地:“汪参谋久久环顾高大的岩壁,凝思神往地对曹水儿说,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总觉得这岩洞似曾相识。不!又何止是似曾相识,就如同重归故里,目光所及,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如果我记忆不错,这个溶洞的面积,应该还要大得多。”当曹水儿实地去探访后,果然是如此。而且曹水儿探访的过程也是惊险迭出,大石门如同机关一样的开合,很有些大侠落难时寻幽探胜找到奇境又有惊无险逃出生天的感觉。
25、这里,题解一下书名也许是需要的:700多年前,一个诞生在意大利的跨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在他的不朽诗篇《神曲》中记叙他从地狱经过净界到达天堂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象时这样写道:“突然间,我似乎看见白昼上又加上了白昼,仿佛万能的神用第二个太阳把天空装点起来。”刘白羽在他的长篇《第二个太阳》中引用这位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伟大人物”的这句话作为卷首语,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新时代到来的歌颂和欣喜之情,同时也表明了作家在这部书里所选定的是一个宏大壮丽的主题,表明了作家意在写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争取新生、实现跨世纪伟大进步的大书。
26、不过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到了1949年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就已经成为了现实,这就说明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惊天的逆转。
27、全诗选取了沙漠旅途中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28、 明清世变下的战争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29、 徐怀中、莫言、朱向前
30、诗题中往往有“游”“行”“观”“望”等字样。
31、汪可逾 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于北平市一个诗书之家,一九四五年初入伍,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独立第九旅司令部任参谋。一九四七年九月九日在一次战斗中受重伤,次年初春逝世于大别山下一个水溶洞中,时年一十九岁。
32、D.“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
33、 战争是战争文学的母体,明清世变时期频仍的战争,是当时战争文学的富矿。从李自成起义、反清复明起义、三藩之乱到清朝收复台湾,其间大大小小战争无数,都为文人们从各个角度所诗咏。乱世中的文人们以史笔直录的方式描写和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和被战争摧毁的社会衰败景象。
34、在这22年中,毛主席写下的多首军旅诗词,大部分都是在马背上写就的。最早写《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和反“围剿”的几首诗词,都只着眼于具体的战场与战争环境。
- 上一篇:人生遇良师的诗句【文案整理3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