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文案整理64句】

admin 2023-03-13 08:56:06 qq说说

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

1、他以磨镜片维持生计,而整个身心却被这样的一些终极问题所占据: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结构和本性是什么?什么力量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理智和情感是如何运作的?所有这些都基于什么理由和原因?

2、这些事情似乎互不相干,但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同一个道理:以自己的原创思想为自己生活的最后依据的人,不可能将同代人偶然接受的流行价值观念视作神圣,也不会承认任何思想领域之外的权威。

3、   苏格拉底是通过他声称的“助产婆术”来启迪人们的:他只提问,让对方回答,顺着对方的思路继续提问,直到对方陷入自相矛盾自己发现自己的无知为止。

4、先不说他们的思想对流行价值观念的颠覆作用如何比“牛虻”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哲学这一点而言,他们也无愧于当代苏格拉底的称号。

5、至少根据柏拉图的说法,苏格拉底有完美国家的观念,即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事实上,苏格拉底知道雅典的情形远非理想。这个城邦一度为“三十僭主”统治,使同胞公民完全处于恐怖之中。三十僭主的领导者是克里提阿,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因此,在三十僭主的统治被推翻、克里提阿被杀后,重新掌权的民主政体把复仇的怒气投向了苏格拉底。本来,特赦法保证不对过去的政治犯起诉。但是,正如我们当前的法律,那时的法律也有其漏洞。于是,苏格拉底被控“不信雅典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这些罪名看似毫无根据、极其荒谬,但如果我们真的这样认为,只能表明我们没有考虑到当时更大的政治背景。

6、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事件的起因是他的朋友凯瑞丰很多年前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求神谕,凯瑞丰问阿波罗神的祭司:“是不是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结果祭司回答说“没有”。在古希腊,人们大多是非常迷信的,凡是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去求神问卜,而在所有求神谕的地方里面,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地位最高,这里的女祭司就是代神立言的人,被认为对世事拥有至高的权威。苏格拉底得知祭司的这个回答之后,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其实非常无知,而神却说没有人比自己更加有智慧。苏格拉底非常困惑,他想要在雅典找到比自己更加有智慧的人,然后告诉神,“你看,他就比我更有智慧”,由此证明神是错的。

7、他的彻底怀疑的方法论原则在他的几个沉思中得到了出色的应用,他寻求到的第一个在他看来不容置疑的真理是“我思故我在”。

8、(28)比如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188页):“他﹝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他也有一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的东西……”我们可以补充说:如果诸如《阿尔希比亚德篇》这样的对话是柏拉图真作,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苏格拉底的这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是极度令人生厌的。(苏格拉底的代表著作)。

9、   这样,要使这头巨兽在该动的时候动起来,就需要有一只专事叮咬的牛虻来唤醒它。

10、   而倒是苏格拉底自己率先宣称自己无知,然后再让对方意识到同样的无知。

11、只要那些假冒的所谓价值被揭穿被抛弃,人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返回到他们的价值理想的家园。

12、相反,那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为了这种自由而对没有理性根据的流行价值观念的抵制或蔑视,倒与苏格拉底的牛虻精神一脉相承,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理想主义的神韵。

13、在苏格拉底的实践中,“诘问”的开端总是以“我不知道”开始并进而也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一开端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Socrates’irony)。根据贡佩茨的研究,“讽刺”一词在希腊文中本来指喜好恶作剧,特别是狡猾地宣称自己的谦恭以让对手落入圈套,因而最好被译作“自我贬抑”(self-depreciation)不过,恶作剧显然不是他的真实目的,而只是进入实质问题的入口。他的讽刺与诘问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试图发现人们应当如何生活,另一方面则是考验谈话对方是否在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从而让对方意识到把握生活之真实意义的重要性。

14、比如,众所周知,他的灵魂概念极其模糊和宽泛。它显然不具有宗教性,似乎也没有预设什么形而上学和神学原则。同样,它也不涉及任何自然或物理学的信念,像传统的观点那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气息”。实际上,他在论证灵魂不朽这个主张方面也并不特别明显,因为他在《申辩》中只是说,要是灵魂不朽该多好啊!为灵魂而生(和死),它只与个人品格和正直有关,而与关于未来奖赏的期待无关。严格来说,苏格拉底的关注是伦理性的,完全没有令其前辈着迷的宇宙论关怀。

15、   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精神实质,是要将外在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在人的理性活动中排除,从而在思考者自己的本真先验世界中挖掘内在必然。

16、真正惬意的人生:不急不缓、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17、新的2023:学会断舍离,让工作成为更好的修行

18、②提出“美德是否可教”: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19、但是,让我们对比一下如下两种说法,第一种:“为了全局的利益,宁可错杀也不可错放一个”,第二种:“为了防止不可逆转的哪怕一个冤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杀一个”。

20、这种永恒价值与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反智主义、蒙昧主义势不两立,而永远以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自律、人的自治、人的自我完善、人的相互促进为核心内容。

21、在康德看来,“天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中值得关注的东西的全部。

22、(1)捷克伟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奠基者。

23、  不过,柏拉图笔下的被解放的囚徒自己并不愿意回到洞穴去打理囚徒们的事。

24、(10)我们可以基本假定,这些早期对话以及《政制篇》中的许多对话大约都反映了苏格拉底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公元前431年)之后直到他临终前(《克里多篇》与《斐多篇》)的一系列活动。

25、还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过人品格。《会饮篇》中描述了他完全不为美貌所诱惑,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忍耐力惊人:无论对饥渴还是寒冷的忍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冷得可怕的冬天,他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却比那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更若无其事。他为了追求哲学放弃了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机会,一生生活在贫穷中。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要对抗僭主还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他永远毫不动摇地坚持真理。所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对追求真知和至善的完美诠释。

26、东方和西方的人类都在不断地与思想这个敌人进行着千百年的抗争,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战斗的经验需要不断地总结才能向着最终的胜利前进。

27、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28、(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29、苏:那么虚伪怎么样?虚伪应该被放在哪一栏?

30、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31、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论问题,没有专门论证,是不可能从原则上论述清楚的。

32、(5)参阅F.M.Cornford:《智慧的起源:希腊哲学思想的起源》,W.K.C.Guthrie编,G1aoucester,Mass:PeterSmith,1971年(重印本),45页。

33、苏格拉底以后,大概再也没有哪个哲学家把自己称为“牛虻”。

34、(2)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本教学法论著。

35、因此,在各种苏格拉底式对话中出现的这个极为重要的德性观念(以及关于诸德性的分析),最多也就是一系列无序的例子和反例,以及相应的对如下观点的持续强调:要做好人、过好的生活,德性必不可少。完全没有任何称得上德性“理论”的东西,或者说,就此而言,甚至没有关于什么可算作德性、什么不可算作德性的明确清单。至于细节,苏格拉底也没有说,甚至在他的受害者彻底被击溃、眼看要陷入绝望而需要启迪之际,他也三缄其口。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个人应该自己去寻找,因此我们从他那里几无所得。甚至在他似乎主张了某种立场时,他也经常会收回自己的说法,甚至加以反驳,这种情形有时还出现在相同对话之中。

36、尽管这只牛虻后来被追认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从他开始的追根问底精神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照样很难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37、说到这儿,欧提德莫斯不得不承认:说实话我对自己的回答已经丧失了信心,整个事情已经与我之前认为的完全相反。

38、智慧可以说是适用的知识,是知识与价值观的具体结合,来自于对生命、自我与世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并形成了动态的判断力。

39、所以,像“不自由,宁毋死”这样的口号,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誓死捍卫你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这样的名言,无疑都放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辉。

40、苏格拉底的对话展现的从来不是单一的思想路线,也完全没有哲学理论的形式,有的只是苏格拉底不可效仿的风格和个性。直到今天,学者们仍在争论苏格拉底到底有没有一以贯之的论点,又或者,他是否只是在应对身边不同人的论证,留下的只是问题。苏格拉底从未写下他的哲学思想,而只是把它应用于他与学生以及同时代哲学家的活生生的对话。苏格拉底的论证尽管富有独创性,而且常常极具洞见,却几乎没有呈现可以轻易当作哲学论点的东西。此外,对于那些曾触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论题,他似乎也没有啥兴趣。

41、 对理想主义有了这样的剖析,我们也就理解为何以“理想主义”为旗帜的诺贝尔文学奖。

42、 在这样的学院化、技术化的常规中,真正强有力的哲学思想就要以例外的方式显现自身。

43、(2)柏拉图至少在早期的对话中力图再现苏格拉底的真实思想与品性,但我们对其真实性程度缺乏做出准确判断的足够根据。无论如何,“对于哲学家来说,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是唯一的苏格拉底”(4);

44、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或347),对他老师的活动和教义进行了改写。柏拉图是个忠诚的学生,几乎可以算得上忠实的记录者和才华横溢的作家,这让我们(和苏格拉底的声誉)感到非常幸运。在他晚期的著作中,柏拉图开始融入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念。确实,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苏格拉底,有多少实际上完全是柏拉图,直到今天仍是富有活力却莫衷一是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以及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其他作家不那么忠实的描述)中得到苏格拉底的原初形象,我们就能够想象哲学史上最动人的情节必定是这样的:哲学出现在雅典广场(或市场)的街道上,就像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哲学研讨会。现在,让我们把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死亡置于时代背景,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学生以及从古至今的许多思想家将他视为“哲学家”。

45、很显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正是这种在灵魂中做哲学的人,这种人的哲学不必体现在文字著述之中。

46、如果把孔子所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比喻成思想这个生命的一条腿的话,那么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就可以说是思想这个生命的另一条腿。思想的生命从而可以行走。思想有着思想进步的追求。思想的追求,作用在人类,使得人类具有追求和探索精神。这种追求造就了人类。使人类成为地球这个星球上最有智慧的一种文明,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新大陆,思想随之逐渐进步。

47、如果他把自己这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公之于世,他就会在多数人面前以“道德败坏、灵魂腐朽”的面目出现。

48、苏格拉底却不一样,他偏要像牛虻一样飞来飞去到处叮咬惹人烦。

49、或许,这些必定会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的明显矛盾,学者们可以梳理和解决。在每部对话中,都留下了苏格拉底令人惊讶的个性。苏格拉底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哪个具体主张的性质或说服力,而是这个人本身及其方法的魅力。苏格拉底确实践行了哲学。他过着哲学的生活。无论他是否相信某种理论,他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哲学家应有的样子。

50、这样,苏格拉底式的质问虽然作为这种学术本身的要求被继承了下来,但质问的对象主要已不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而是业内的同行。

51、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52、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53、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54、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恒定的,这个本性总是追求着自己好的生活,即“使灵魂尽可能地善”,也就是追求幸福。人们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事”,做的人也一定认为是能带来幸福的。比如小偷在行窃的时候,也是希望以此获得幸福,只不过这种对幸福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真知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真正符合人性,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55、在现代哲学家大都放弃了“牛虻”角色之担当的情况下,这些民间的另类分子竟然也或多或少地与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不谋而合。

56、在洞穴中的一个囚徒失去锁链以后看到了影子产生的机制后,再也不可能把影子当作实在了,他的灵魂的状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突变。

57、不同的只是,这些传统观念的承载者在笛卡尔那里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58、理解苏格拉底的贡献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他对所谓德性概念的执着与强化,这一点在另一方面亦可以使我们对“苏格拉底是谁”或者“历史上真正的苏格拉底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学说”或者“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做出恰当的区分”这样的问题得出较为合理的解答。从近代希腊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Diels开始,苏格拉底即被当作一个“未知的X”(1)来处理,而给这个X取何值则一直是人们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我们将把X这个变量置于什么样的“方程式”之中,因为不同的“方程式”势必使我们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除少数极端的论者,如阿斯特(G.A.Ast)、迈耶尔(H.Maier)、克罗斯特(A.H.Chroust)等人大多数论者都至少承认苏格拉底是作为哲学家而在历史上留下不可抹杀的痕迹的,而造成那些极端论者的观点的因素乃是他们既忽视了柏拉图的全部记述,又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同时也忽视了包括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与军事家色诺芬的记述。事实上,只要多加努力,我们可以在这诸多的“苏格拉底”之间找到描述一个统一的苏格拉底的线索。

59、★《索多玛120天》|人生永远比电影更残忍

60、⑤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最高道德准则,“礼”是道德规范。

61、苏格拉底被自己的同胞告上法庭,两项罪名分别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可能有朋友会问,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算是什么罪名?这两项罪名在雅典可都不是小事,甚至都不算是私人案件,而是由雅典公民代表城邦来“公诉”苏格拉底。

62、不过,人们有个误解,似乎康德如果要生活得与自己的道德哲学相符合,就必须每件事都按照他自己提出的“绝对命令”的要求去做。

63、本书不拟在此讨论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而只是为我所要研究的苏格拉底给出几条原则性的界定: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