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苏格拉底的主要作品【文案整理72句】
admin 2023-03-13 08:56:09 qq说说 ℃苏格拉底的主要作品
1、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2、苏格拉底的一生正好经历了雅典的衰败阶段,他也曾加入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但他所关注所思考的却是,雅典有如此伟大的文明,为何也会衰弱。是战争失败吗?还是人民太穷?
3、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相对于古代那种以“神的尺度”看待万物而言,显然是一种进步。但这个命题也存在歧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人是自身的尺度”。
4、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人们带来了实用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新的领域。
5、阿尔基比亚德的颂词,是哲学从一个政治家那里所能接受的最高颂词。这份颂词也是一种警告。它是对哲学崇拜者的一种警告,美轮美奂的灵魂需要强健无比的身体相匹配,否则就是一个“面孔苍白”的知识分子而已。它也是对俊美的悲剧诗人阿伽通的一种警告。苏格拉底的才能,古往今来无人能出其右。阿伽通和苏格拉底坐在一起,不是被苏格拉底俘获,就是被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伤害。所以,阿尔基比亚德在结束他的颂词之前,特别提醒阿伽通别和苏格拉底坐在一起,免得上了苏格拉底的当。和苏格拉底在一起,要么具备苏格拉底那超人般的强健体魄,要么堕落为四体不勤、面孔苍白的一介书生。
6、从柏拉图的相关对话中可以看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发展轮廓与方向,对照来看,其观念大体还是一致的,是由苏格拉底哲学的伦理学经过柏拉图而推广开来的。
7、为什么而独身:一份来自1937年的参考答案(苏格拉底的主要作品)。
8、头脑丰富、强壮的人才是幸福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谁展示了知识和智慧,谁就能重返阳世。他拥有善德,这对朋友和亲人都好,对他本人及城邦也有益处。这里歌颂的是埃斯库罗斯的立场。歌队接着形容了欧里庇得斯的立场:你最好别和苏格拉底坐在一起,喋喋不休。放弃诗歌,放弃任何高雅的悲剧艺术。你这样在故作深沉的诗句里和没有意义的对话中浪费时间,真是再清楚不过的蠢行为。⑤
9、德谟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理念”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理念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另一方面,德谟克利特的理论基本上仍然保存了所谓的“种”、“类”的意思,于是,它们的具体含义就由德谟克利特的基本理论来决定了。“原子”作为物质的微粒,它们的“种”、“类”也就同样具有物质基础了。而到了苏格拉底那里,出于哲学方向的改变,“种”、“类”已经不仅仅是认知物质世界的工具了,而其本身也成为独立的实体,认知的对象,真理的本质,如此进一步的抽象,其已完全脱离了日常的意思,步入了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认识自己”,“自我”的主体是一个理性的精神实体,然而“理性”、“思想”的本质正出于它与感觉完全不同的“理念性”。因此,“理念论”的提出,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方向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所有唯心主义的最核心范畴,其具体含义尽管可以不同,甚至所用概念也不同,但苏格拉底“理念论”提出的问题与基本意义,却是所有唯心主义所共有的。
10、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11、辩证法是客观的,不依照人的主观意识转移而转移,客体的世界也与主体的思想充满着对立与矛盾,这都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历史经验表明了这一点,欧洲哲学的发展史也表明了这一点。
12、(2)主要观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格拉底的主要作品)。
13、苏格拉底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智上的谦逊,强调自己的“无知”。詹老师指出苏格拉底所谓“无知”和“有知”有其特别的含义,需要分析希腊语中的认识动词和知识名词的多义性来具体说明;苏格拉底并不是泛泛的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只是由于他关于“知识”和“智慧”有更严苛的界定,才常常说自己“不知道”某个事物或没有某种智慧。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知识主要是“专家知识”,而专家知识蕴含理论性理解。他不认为自己拥有关于美德的专家知识,并且认为智者派之流声称拥有这种专家知识是对于“超人类智慧”的僭越。智者、政客、诗人和技术专家之类的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理智谦逊而受到苏格拉底的诘难。不过,苏格拉底似乎陷入了某种思想困境,因为他可能同时接受这样三个观点:“美德是不可教的”、“美德是知识”和“知识是可教的”,而在《普罗泰戈拉》和《美诺》中,苏格拉底试图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个难题。
14、教育学人物基本年年都考,但是各种理论繁多且容易混淆,得分率一直较低。所以,课代表精心整理了38位教育学家及其理论,重点已经划好了,还等什么?赶紧背起来吧~
15、对定义的寻求使得苏格拉底的使命具有了更加确定的内容,而他所谓德性与知识的同一亦即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尽管这尚且不足以使他摆脱招致各种批评的可能。定义问题的提出本身即是巴门尼德本质主义传统的恢复,并且使他的基本努力方向保持是理智主义的,亦即是世俗的而非是宗教的,他之所谓神不过是等同于他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只是相对于人的“无知”而言的。他的理智主义倾向的根本目的在于表明,人们在道德上的一切缺失都根源于人的理智的尚不充分的开发,因而弥补缺憾的唯一道路就是关注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如后来基督教所要求的那样把自身的全部生活都投入到神的怀抱中去这一点已预示了后来柏拉图“回忆说”的提出,但本身并不应该被视为“回忆说”。在此,所谓“关注灵魂”并没有比他的“自知”原则具有更多的内容。根据现代哲学者的研究,从荷马史诗开始的希腊文中的“灵魂”(psychē)一词就是用来表示人的“自我”的,或者说是人们自我认同的承载者(thebearerofpersonalidentity),也可以说是肉体背后的“真我”(trueself),而情感又往往是在此“真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在此意义上,关注灵魂与“自知”是等同的,而苏格拉底以对定义的强调削弱了灵魂在情感方面的含义(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就是非理性的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合乎理性并且具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概念,从而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自我认识”(self-knowing)传统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灵魂的主要功能即被描述为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而苏格拉底又使之成为道德责任的最终承载者。二者对灵魂不朽的共同看法与其说是神秘主义,不如说是其理智主义诉求的自然结果,其哲学上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宗教上的意义。据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哲学的提出恰切地标志着哲学由自然向自我的完全转变,而哲学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离随之宣布完成。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的降临确实如同葛斯里指出的那样形成了“希腊哲学史上的一道瀑布”。(32)
16、苏格拉底通过省视和思考,向世人指出,人生最大的哲学,不是读懂世界,而是认识自己。
17、(1)谈话对方提出一条命题p(通常是当时流行的意见,比如“勇敢就是灵魂的一种耐力”〔《拉克斯篇》192d〕,“公正乃是强者的统治和优势”〔《高尔吉亚篇》483d〕,等等),苏格拉底很快即以反例证明此条命题不成立;
18、编辑: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19、(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0、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先后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他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数次冒死求助同伴,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尽到了保卫祖国的职责。
21、读了几页书就到窗前看云,秋云的变幻让人想到世事变迁,想到“白云苍狗”,还联想到很多关于变化的逻辑。王敖说“购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也是我自己阅读生活的写照。看什么书好就想买,买了又没有功夫读,只好让它们躺在书柜里。不仅书柜要摆双层,而且书桌上、椅子上都垛满了书,还有两个大整理箱也放得满当当的。时常安慰自己,虽然那么多书在躺着睡觉,我也是读书多的人。但每次看到书页上斑驳的霉点,心中还是暗生惭愧。
22、剖开史实中血腥、复杂而不常被记叙的现实面;
23、本书试图对古希腊哲学这一大“棋局”进行一次“复盘”式研讨。虽尽最大努力运用了史学方法,但“志不在史”,因其意图不在于“记叙”,而是通过对往事的“复盘”展开古代观念世界面向今日世界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24、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25、苏格拉底看清了时代的危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便是“追求真理”,他认为“没有经过反省与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26、与人聊天时,他首先告诉对方他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出问题,向对方请教。例如他总是提醒别人,以前的知识都是别人说教的观念,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去思考去反省这些观念。这种反问的方法使苏格拉底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得到了真正的智慧。与苏格拉底聊天,会使人变得迷惘、困惑,随之产生的就是不安和愤怒。不安和愤怒是由于自身从有知变成了无知。苏格拉底回应则是:“我也一样的无知和困惑啊!”如果不是看到了自身的无知,又怎会去认真思索生命的意义呢?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是开始了自我的检讨与反省,那么也就离幸福和真理更近了。
27、但是,柏拉图不仅仅有《理想国》,还有更多著名的著作。例如《泰阿泰德》,典型的哲学家不再被看作政治统治方面的行家,而主要被描述为道德和科学之永恒主题的思考者。《理想国》中透露出来的政治热情和入世心态在《泰阿泰德》中被一种更为避世和超脱的情怀所取代了,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而又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却一点也没有过时。
28、(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教育学鼻祖,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29、苏格拉底本人长相丑陋,却喜欢亲近年轻的美男子。尼采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大色鬼。要理解尼采的这个说法,需要理解阿尔基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认识:苏格拉底实际上对美貌毫不在乎,犹如他视财富如粪土、视荣誉为无物。苏格拉底表面上喜欢亲近美少年,常使得美少年们心中荡漾,自命不凡。俊美的阿尔基比亚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苏格拉底对美貌的轻蔑和傲慢。这种轻蔑和傲慢虽是一种伤害,却也捕获了青年的敬佩之心。苏格拉底真正关心的是培养灵魂的美丽,对相貌的美丽完全无所动心。(11)
30、①产婆术: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31、两种世界观与哲学学说对立的真正标志,是苏格拉底树立的。如果考虑到这条唯心主义路线的确有它自己的孕育阶段,那么可以把苏格拉底哲学称为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建成哲学。
32、一代哲人永远地离开了,助手后悔自责地过完后半生。
33、(22)参阅GerasimosX.Santas:《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伦敦:Routledge&KeganPaul,1979年,106~107页。
34、(2)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本教学法论著。
35、德尔菲位于科林斯湾北岸的费契斯,自公元前6世纪初期由于首次在那里举行了泛希腊区西阿节会以后,便成为全希腊颇有名气的地方。据说这个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两条是“自知”与“毋过”,其意义是不可分割的。
36、几乎所有文学大师都有对阅读的痴迷。有记载称,博尔赫斯在失明后仍不停地购书。一次,他购得一套1966年版的百科全书,书中潇洒的字体、地图、插图等他全看不到,但他说他感觉得到这本书,它在他屋子里,让他感到幸福。卡夫卡说,他曾从头到尾朗诵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他曾用命令的口气对爱人说,你要立即开始阅读福楼拜。而普鲁斯特则偏爱英国作家,他说他阅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头一两页就泪流满面。
37、接下来詹老师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也就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是柏拉图“理念”的雏形,但是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詹老师对普遍定义和理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并且根据《斐多》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自白说明了苏格拉底如何超越自然哲学家的局限而为哲学引入“善”的原则或终极因。苏格拉底为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或观念论(Idealism)开辟了道路。
38、《苏格拉底的申辩》作者是(古希腊)柏拉图。
39、(4)由p、q这样命题的不成立而提出真正定义的可能性,其一般的情形是“A是对B的知识”(如“勇敢乃是有关可怕与不可怕的事物的知识”〔《普罗塔哥拉篇》360d〕)。
40、(2)代表作:《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41、(10)我们可以基本假定,这些早期对话以及《政制篇》中的许多对话大约都反映了苏格拉底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公元前431年)之后直到他临终前(《克里多篇》与《斐多篇》)的一系列活动。
42、(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43、②提倡女子教育,在西方首次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
44、在我们研究《巴门尼德》这篇对话时,可以看出,柏拉图写这篇对话,并不仅仅是想记载两位伟大的哲学家,这还与他理论的变化有关。在这个观点上,我们应该吸纳一些反对者的意见,即柏拉图也想记述一些自己的理论倾向发生变化的事。但无论如何,是不该怀疑这篇对话的真实性及实际意义的。
45、《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苏格拉底受审前后的故事
46、②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7、这时,哲学以新的形式又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上,不过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替代了科学的、分析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不赞同用“分析的”方式来解答哲学问题,因此,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形而上学”。于是在哲学学说内部,“辩证的”与“形而上学”进一步对立。
48、(1)苏联杰出教育家,被誉为“苏联第一夫人”。
49、“知识为美德”、“无人故意为恶”,在古代通常是可接受的,只是各学派对其见解不同。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与“善”统“善”与“恶”对立,“知识”与“无知”对立,所以,“知识”总是真的,只有“意见”才有真假,“知识”就是“真理”。
50、(28)比如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188页):“他﹝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他也有一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的东西……”我们可以补充说:如果诸如《阿尔希比亚德篇》这样的对话是柏拉图真作,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苏格拉底的这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是极度令人生厌的。
51、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52、(2)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53、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54、苏格拉底看着助手不辞辛劳到处寻找,领来一位又一位,他只能一一谢绝。
55、针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詹老师主要强调了“灵魂”(psyche)概念的重要性,因为苏格拉底使“灵魂”不再表示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精气和宗教意义上的神灵,转而表示作为理智和道德品格之承载主体的“人格”或“自我”,这样就为精神哲学或道德哲学开辟了道路。詹老师最后简要讲述了美德和知识的几种可能的关系模型,涉及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学说的转型。
56、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思想观的哲学家,开始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57、①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产、教育即经验
58、既然不再比拼酒量而改拼文才,酒神狄俄尼索斯也就因此退场,主宰文艺的阿波罗神登场。整个《会饮》可以看作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和太阳神阿波罗互相角力的过程。希腊的年度戏剧大赛本身就是祭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庆典之所以整篇对话的起因都跟狄俄尼索斯有关。这也决定了这篇对话跟沉醉、神秘、狂欢、放纵有关。但是,经过前一个晚上的豪饮狂欢之后,平常的理性、清醒、平静和节制在这一个晚上复苏。阿波罗神的清醒暂时取代了酒神的沉醉。但是,阿波罗神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放逐酒神。文才比拼结束之后,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正准备要跟苏格拉底再理论一番,烂醉而放肆的阿尔基比亚德突然到来。狄俄尼索斯由此重新登场,并最终将这个晚上重新变成狂饮之夜。当然,阿波罗神也没有完全消失。因为苏格拉底对酒精的抵抗力无比惊人,酒神也就始终未能将阿波罗的清醒精神完全驱逐出场。所有其他人要么趁早躲避要么抵挡不住酒神的魅力,苏格拉底却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清醒。他清醒地抵达,最后也清醒地离开。当他抵达之时,其他人还没有从头天晚上的沉醉之中恢复过来;当他于清晨离开之时,其他人又重新陷入沉醉,连海量的阿里斯托芬和阿迦通也最终昏昏睡去。看起来,无论在文辞方面还是在酒量方面,苏格拉底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59、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60、在物质与精神的众多对立之中,最基本的对立是物质是“多”的,而精神是“单一”的,因此物质最终逃不开被分解,精神则是不可分的、永恒不变的。对此,苏格拉底指出:物质是可以感觉并看得见的,而精神则是无法感觉并且看不见的,只能通过人的思想去找寻它。
61、(2)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62、《游叙弗伦》:苏格拉底在法庭外碰到来起诉父亲的游叙弗伦,与其探讨关于对神的虔敬的问题。
63、⑤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最高道德准则,“礼”是道德规范。
64、在《蛙》这部喜剧剧终时,狄俄尼索斯判定埃斯库罗斯胜出,欧里庇得斯败北。剧终退场时,阿里斯托芬以歌队形式说明了这场胜负和苏格拉底的关系。歌队首先唱道:
65、③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推断、验证
66、(2)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67、苏格拉底喜欢使用反问、辩证、归纳等方法来与学生讨论问题。他面对的是真理的“无知”态度,以让自己更好地去寻求真正的智慧。
68、他们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69、②自然教育理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提出“消极教育”;
70、有人说,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71、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 上一篇:杜甫名句精选【文案整理6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