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文案整理75句】

admin 2023-03-13 08:56:16 qq说说

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述,“苏格拉底自己忙于伦理问题的研究,并且摒弃了整个自然世界,他仅仅在伦理问题中寻求共相(katholou),第一个开始关心定义〔的问题〕。”(7)“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出定义问题……由于他在寻求推理〔的方法〕,而‘某物是什么’(tiesti)恰恰是推理的前提,所以他也就是在寻求本质(ousia)……不过,苏格拉底并没有使共相成为分离地存在的。”(8)这两段关键的引文表明:(1)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自然哲学的研究,而仅仅执着于伦理问题的探论(9);(2)苏格拉底寻求伦理概念的定义(共相);(3)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共相并不如后来理念论所主张的那样是分离于感性事物而存在的。除了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术语可能有所保留外(比如,我们可以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真正如他所说是要创立推理方法),这三点都吻合于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的实践在此,共相问题与德性问题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明苏格拉底哲学首先即是对智者学派的活动所造成的道德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的全面改造,其知识论兴趣与伦理学兴趣共同构成一种统一的哲学实践。一方面,他对道德概念的普遍定义的寻求表明他的伦理学的努力方向是知识论的,亦即是试图以巴门尼德开创的本质主义的传统来克服道德信念的约定论解释,这一点使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宗教人物而始终保持是一名“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的伦理学兴趣使他的知识论(本质论)被赋予了特定的使命感,即是说,他是试图以其知识论来全面解决雅典城邦的道德危机,并进而为城邦政制的重建提供一个新的道德基础。在此问题上,耶格尔对柏拉图的一些评论也同样适用于(甚至更加适用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学园“不可能采纳任何将哲学问题限制于知识问题的研究课题”,因而所谓知识问题就是德性问题由于这样一种特定取向的努力,苏格拉底使得德性这一功能性概念更多地具有了道德的含义,使之成为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不再仅仅是人们获得事业成功所要求的“资质”(competence)或“素质”(quality,character)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定义的探究,德性概念从而成为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而不再是人的自然本性,更不是因人而异、约定俗成的东西,智者们提供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德性的要求,智者的教育资格从而在理论上被剥夺。然而,他对智者的批判并不等同于阿里斯托芬那样的维护传统的人士的批判,而是作为一个道德的改造者来进行批判的,其结果是同时造成了与传统及政治权威的冲突,亦即普遍知识与通过选举产生的社会权威的冲突。“城邦的守护者们感到这位雅典怪人自己选择的角色乃是一位理智卓越者对大多数人视为正当和善的东西的反抗,因而也是对城邦安全的威胁。”(13)(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2、(1)谈话对方提出一条命题p(通常是当时流行的意见,比如“勇敢就是灵魂的一种耐力”〔《拉克斯篇》192d〕,“公正乃是强者的统治和优势”〔《高尔吉亚篇》483d〕,等等),苏格拉底很快即以反例证明此条命题不成立;

3、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他的学说的丰富文献。a苏格拉底确实捍卫了某种类似于理论的东西,核心是极为特别的德性观念。德性代表了人的最好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德性或理智德性。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显示了这种意义上的德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后来论证的那样,哲学的首要德性就是不断追问、不断进行哲学活动。不过,苏格拉底也强调自己“为了拯救灵魂”而放弃生命。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让随后两千年来的道德主义者着迷的哲学论题。这意味着就像苏格拉底揶揄自己时说到的,他是自私的,只关照自己的利益(灵魂的好)吗?还是说,为了自己的灵魂行动(而死)就是至高的德性?又或者,因其本身就建立在对立面上而是个虚假的两难问题?

4、这幅油画描绘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亲人和弟子们,或掩面痛哭,或低头哀思,而苏格拉底端坐在床上,镇静自若,左手高举,右手欲接过毒药杯。

5、凯瑟琳·M·希金斯(KathleenM.Higgins),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畔分校、奥克兰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音乐哲学以及20世纪欧陆哲学。

6、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智术师。相反,他用他们的修辞打败他们。他指责他们急于宣称拥有知识,并批评他们说,作为教师却经不起严格的辩证法考验。苏格拉底为知识设置了很高的标准。因此,他总是认为自己无知,而且他还擅于揭穿他人的无知。他是智术师中的佼佼者。同时,他还相信某些东西。正如命运安排的那样,他也是历史上最好的公众人物。

7、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8、面对第二项指控,毒害青年,苏格拉底说,我来来往往所做的无非是劝告各位,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轻视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是由金钱产生,反对过分重视金钱,轻视自己灵魂的风气。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一切告诉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一辩后被判有罪。第二次申辩中,他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图钱财、不治生业,不当将帅,不求闻达的人。作为一个哲人,苏格拉底较之他的人民更清楚看到雅典社会的弊病。为了拯救雅典和人民到处奔走呼号。正如苏氏所说,如今我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这就是一心侍奉神道的结果。这个神道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正是他要承担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9、但活在当下当刻,并非止水的状态,而是风动的现象,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风动的画面,苏格拉底的身教常常以风为暗喻,宇宙风生水起,风向永远在变,能闻风起舞的人才懂得跳出曼妙之舞。

10、(29)在苏格拉底那里,“神”的观念是复杂的,一方面可视为一个未知世界的主宰者(如他在法庭申辩结束时所说的那样),另一方面他所称的“灵异”(daimonion)也具有神的品性,而这灵异如他所称并不指引他去做什么,而只是阻止他做某些事,比如不要参与公众的政治生活(见柏拉图:《申辩篇》31d)。

11、从这个案例,能悟出一个读书的窍门。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只顾看情节,还要注意看细节。能够透露出真相的,往往在细节里面。那么,我们去哪里找细节呢?要到背景里找细节。经典著作大多是伟大的思想家为了回答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写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12、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苏格拉底无暇参与公共事务,也没空料理私事。他因此一贫如洗。但是苏格拉底相信一点: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人的智慧很少价值或没有价值;同时,自己之所以在人群中间是最有智慧的,是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智慧毫无价值。

14、苏格拉底这样解释谁更有智慧:“他(辩论者)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认为自己懂,而我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认为自己不懂;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比他有智慧,我不认为自己懂那些不懂的事情。”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

15、①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6、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17、什么“我的家庭条件很好”、“我是体育健儿”、“我有很好的体魄”、“我就是拿冠军的料”……其实都是来自外界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滋养我们内心的“小我”的声音,会让“小我”越来越强大。

18、苏格拉底在判罪后的陈辞中,激怒了陪审团。他不仅认为自己无罪,还觉得城邦应该感谢他,因为他是城邦的“牛虻”,城邦应该养活他,让他在市政厅“享宴”。他看到问题说出来了,令那些大人物很狼狈。事实也的确如此,只有他在追问正义、节制的第一义,而不考虑外在的人情世故。因此,青年人大多信赖他,这进一步引起头面人物的不满。苏格拉底是求死的,所以极有可能是故意激怒了陪审团,从有罪改判死判。

19、④教师观: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④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21、不过,人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于未来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极为不同的方面:他的品格和他的方法。他极具个性,风度翩翩。他喜爱交谈和辩论,享受战胜对手的感觉,通常的做法是:抓住对手的错误,诱使他们进一步讨论,给他们些许鼓励,然后再指出对手的错误。看苏格拉底辩论,就像看语言大师的表演。他很有耐心,甚至年轻的战士(常常是他的学生)也为之动容。他很风趣,说话充满了反讽与戏谑。他也很朴实、热情,富有激情。他有魅力,是雅典年轻人心中的神话。当然,他总是在说个不停。

22、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23、第二是那位荒诞有趣、却句句真言、灵光涌现,在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被主角称之为“苏格拉底”并视之为上师。

24、(4)切己体察。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25、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非常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可见非同一般。

26、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二十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27、苏格拉底是多么了不起呀,他结尾的美妙就像诗句一样,一字一顿,平静、清晰、准确:“是我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活。无人知道谁的命更好,只有神知道。”

28、伟大的人不只在一方面伟大,致敬,苏拉格拉底。

29、在结束第二阶段申辩之时,苏格拉底说出了他的不朽名言“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其前后文则是这样说的:“如果我说要我保持沉默(不去宣扬真理)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有违神的旨意,那么你们不会相信我,会以为我在讥讽你们。如果我又说,天天谈论德性,谈论其它你们听我说过的事——听我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考察,我要说,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而这对人而言正是最大的善——你们更加不会相信我。”

30、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1、也许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在无助、脆弱的时候,遇见一位睿智的上师,几句话便能指点迷津,轻而易举地解决当下的困境,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32、(2)代表作:《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3、但是,就我们所知,苏格拉底只不过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众多辩才无碍的牛虻之一。正如其他智术师,他既擅于修辞,又懂得逻辑,很多内容都是借自富有独创性的巴门尼德和极为聪明的芝诺。苏格拉底知道如何使表面上的自明之理陷于悖论而瓦解,让老生常谈陷入矛盾,他还知道如何扭转辩论,把锋芒倒过来指向发难者。只要有必要,他知道如何设计并发明可能的案例,用“反例”去驳斥一般的说法,他也知道如何提出最难回答的问题,推出最具挑衅的理论,并对最受尊重的论证方式加以戏仿,直到把它们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更糟。

34、(2)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通,又要精于思考。

35、(4)RobertWardy:《苏格拉底的不虔诚》(手稿),1页。

36、当然,苏格拉底“第一哲学家”这个无可置疑的称号,指的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地位上的居首。实际上,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包括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是比苏格拉底年龄小些的同时代人)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即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种做法就是对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独特位置的显著认定。就标准的哲学史而言,他们实际上被归为哲学的史前史。不过,就常常用以把前苏格拉底的人物称作哲学家的主要标准而言,即系统性思考、富有争议的中心论点(最好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摆脱了文学性和日常的谈话内容、对宇宙论和宇宙进化论这样的终极问题感兴趣,苏格拉底似乎并不符合标准。

37、“作为一个战士,绝不会放弃自己热爱的事,而是从所做所为中找到爱。战士并不是完美无缺,刀枪不入的,但是始终坚持寻找真实的自己,无所畏惧。“苏格拉底如是说。

38、苏格拉底仍然双手互搏,替他人提出问题,自己予以反驳。这是他辨析真理的一种方式,他像剥洋葱一样把事物一层一层剥开,从而显露真理的本质。接下来,在当庭申辩中,他说出了他人的心理话:“苏格拉底,忙于做这种琐事,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你不感到丢脸吗?”苏格拉底自己反驳说:“如果你认为凡有点自尊的人要在掂量了生与死之后才决定做某事是否值得,那么你说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他的行为是否正义。”

39、游叙弗伦皱起了眉头,说:“那我再修改一下吧。亵渎神灵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不喜欢的事,虔诚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赞成的事。”

40、苏格拉底出生于的雅典黄金时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名助产士。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4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42、或许,这些必定会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的明显矛盾,学者们可以梳理和解决。在每部对话中,都留下了苏格拉底令人惊讶的个性。苏格拉底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哪个具体主张的性质或说服力,而是这个人本身及其方法的魅力。苏格拉底确实践行了哲学。他过着哲学的生活。无论他是否相信某种理论,他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哲学家应有的样子。

43、典例2判断: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源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

44、②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45、凌晨三点(通常故事都是发生在凌晨),从“比赛时摔断腿”的噩梦中惊醒的米尔曼出去散心,在加油站遇见了一位身怀绝技又喜欢教育人的老头,米尔曼叫他“苏格拉底”。

46、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47、点击 →福利|吕祥新著《希腊哲学的悲剧》←参加送书福利

48、伟大的苏格拉底是一位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古希腊哲学打下坚实基础的哲学家

49、有一天,在王宫的前廊,苏格拉底遇见了一位熟人,叫游叙弗伦。游叙弗伦说:“咦,这不是苏格拉底吗?你怎么也在这里呀。不会是跟我一样来打官司的吧?”苏格拉底说:“对啊,我就是来打官司的。有人告我不敬神,引诱青年学坏。不用管这事儿了,他们爱告就告吧。那么,你是来干啥的?”

50、▲快!河南、广东等七省招聘教师841人+!教育局有招聘!

51、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52、苏格拉底面对不信神的指控,他说,雅典的公民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胜过服从你们。他认为,自己时常受到灵机的启示。而他信奉的神灵仅仅是他自己的良知。

53、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但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54、典例1单项选择:古代西方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55、这部电影是一位心理学导师推荐我看的,看完电影的时候,刚好是凌晨三点二十分。

56、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世尊称为朱子。

57、我不太认同什么“你结婚了就知道怎么做媳妇了”、“你生了孩子自然就懂得怎么做父母”,谁说结婚了就一定会懂得怎么做饭呢?

58、在苏格拉底的实践中,“诘问”的开端总是以“我不知道”开始并进而也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一开端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Socrates’irony)。根据贡佩茨的研究,“讽刺”一词在希腊文中本来指喜好恶作剧,特别是狡猾地宣称自己的谦恭以让对手落入圈套,因而最好被译作“自我贬抑”(self-depreciation)不过,恶作剧显然不是他的真实目的,而只是进入实质问题的入口。他的讽刺与诘问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试图发现人们应当如何生活,另一方面则是考验谈话对方是否在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从而让对方意识到把握生活之真实意义的重要性。

59、拉凯斯是当时深受雅典人民尊敬的一位军事将领。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勇敢。

60、(21)Heinric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296页。苏格拉底的神学倾向在其知识论与伦理学中都有所显露,以致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拉斯谟写道:“圣苏格拉底,为我们祈祷吧!”(见FrederickArtz:《中世纪的心灵》,纽约:AlfredA.Knopf,1958年,11页)不过,与基督教神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信仰问题,他对神的诉求实则是他理智的要求。

61、(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教育学鼻祖,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62、然后在不同情况下,我推荐给至少五个人,真正达到口碑相传。

63、苏格拉底说:“雅典人,我首先要为自己辩护,驳斥早先那些虚假的控词,对付最先的那批原告,然后再来对付后来的控词和后来的原告。”曾经有许多年,城邦一直流传着一种看法:苏格拉底不信城邦的主神。为什么?因为他什么都知道,具有智慧,会争辩。其中,在公元前423年,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以苏格拉底为原形写了一出滑稽戏《云》。在戏中,苏格拉底走着台步,自称腾云驾雾,念念有词。这要是在当代人看来,没准要告对方是侵犯名誉权。

64、(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65、然而那些控告者的想法是:要么不把苏格拉底弄上法庭,要么就处死;要不然,你们的儿子会去实践苏格拉底的教导,彻底堕落。事实上,这正是这些控告者所担心的,一旦自己的孩子们听从苏格拉底而不听从长辈时,启蒙的权力便已经失落了,因此必须宣称苏格拉底的行为是堕落的。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苏格拉底的教义是最彻底的、最终极的,中间没有蒙蔽的、外在的、杂质的东西。

66、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67、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最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68、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有恩于雅典人,“给我这种人最恰当的对待,就是在市政厅里用膳”。他这显然是在激怒法官和陪审团,苏格拉底会向往去市政厅用膳吗,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这时已经有但求一死的强烈愿望了:“所以,按照公正的原则,依据我的品行,我的提议是:在市政厅用膳。”他这多少有讽刺那些在市政厅用膳的角色。这是忠厚的苏格拉底唯一一次显示出他的讥讽。其目的不言而喻,他这样做时精灵的声音没有出来阻止,说明他强烈的愿望是对的,他决定奔赴死亡的极乐了。

69、作者如同苏格拉底,在书中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你甚至不知道他在某个问题上究竟有没有他“自己的观点”。他几乎对每个所提出的观点都加以质疑,三言两语就把你最初受到诱惑而刚刚建立的信念摧毁殆尽,或者不加摧毁,却让你作出选择:你同意这样吗?显然,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这些提问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70、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海勒丰,此人是苏格拉底的死忠粉。在古代雅典城外的一座山上,有个德尔斐神庙,神庙里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最灵验。海勒丰有一次跑到神庙里求谶,他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71、典型的苏格拉底式诘问的程式一般是这样的(19):

72、(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73、苏格拉底出生于的雅典黄金时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名助产士。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74、(23)见《高尔吉亚篇》454d:苏:如果有人问,“高尔吉亚,是否存在错误信念与正确信念这样的东西,”我猜想你会回答“是”。//高:当然。//苏:那么,是否也有假知识与真知识之分呢?//高:不会有的。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