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文案整理74句】
admin 2023-03-13 09:07:11 个性说说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2、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3、诗中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诗歌含蓄之美。
4、汪良忠 刘燕 戴爱琴 啸汉马 杨勇民 桐荫 夜轻寒
5、 bù zhī qiū sī luò shuí jiā(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7、陈楚明 秋水 柳金虎 汪时健 晓梦 田野 王映锦
8、jīnyèyuèmíngrénjìnwàng
9、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10、lěnglùwúshēngshīguìhuā
11、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已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12、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杨春杰 眭谦 晋风 白鹤
13、“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佳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14、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15、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16、不bù 知 zhī秋 qiū 思 sī 落 luò谁 shuí 家jiā。
17、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王建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20、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2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24、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5、题中的“十五夜”,结合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26、原来,南宋的初夏那么美--陆游诗中的初夏村居
27、题中的“十五夜”,结合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28、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29、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曹阳 郭七
30、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31、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32、刘梦芙 魏新河 周燕婷 高昌 林峰 雍平 星汉
33、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中唐诗人王建的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4、“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35、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36、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此句不仅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如果循着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似乎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37、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8、熊盛元 胡迎建 刘庆霖 宋彩霞 潘泓 段维 江岚
39、部编版六下语文第3课《十五夜望月》名师精讲课
40、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41、金水 刘能英 武立胜 抱朴书生 史外外史 李子
42、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43、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文裳 谢郎 周向东
44、 《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45、zhōngtíngdìbáishùqīyā
46、诗歌主旨:诗歌描写中秋之夜的美丽月色,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47、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8、程裕祯 小雨 孙才 唐云龙 李如意 熊华禄 蒋有亮
49、“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50、刘英明 燕河 李静 枫叶 于钟珩 刘念魁 李昊宸
51、 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2、所谓“秋思”,其实就是秋日情思啊,也是中秋月圆之夜最常有的心情。那所谓谁家呢?并不是哪一家,而是谁人的意思。那诗人是真的不知道秋思落在了谁人心头吗?当然不是。他真正的意思其实是说“月明人尽望,秋思落我家”呀,是我在思念着我的朋友杜郎中啊!可是这样正面抒情太直白了,太没有诗意了,怎么办呢?诗人干脆把自己藏起来,用了一个疑问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说自己,但自己就在其中,这不正是古诗的含蓄蕴藉之美吗?那为什么又说这句诗巧妙呢?巧就巧在“落”字上。本来秋思是人心里生出来的情感吧?可是诗人偏不说“不知秋思生谁家”,而是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仿佛这秋思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就像冷露、像月光一样,是从天上洒落下来的,落在了某个人的头上,让他不由得生出了秋思。大家想,这个“落”字用的是何等不讲理呀,可是你再想,为什么诗人要用这个字呢?因为这秋思生发的如此自然、如此不可思议,让人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往思念的方向去想,可是这思念怎么就这么飘然而至、一下子就砸中了自己的内心呢?其实这相当于什么呀?不就相当于苏轼所说的“不思量,自难忘”啊,可是诗人偏不承认自己在思念,而是说“秋思落谁家”,一下子就把这秋思点染得无比生动、无比空灵。
53、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54、“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55、郎晓梅 崔杏花 廖国华 姚泉名 包德珍 刘道平
56、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57、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58、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59、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60、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61、落雪听禅 刘泽宇 董学增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62、(古诗词里的秋天)第一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3、今jīn 夜 yè 月 yuè明 mínɡ 人rén 尽jìn望 wànɡ,
64、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65、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66、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韩倚云
67、林丫头 何其三 宁静 何静 倾一阁 廖海洋 王旭
6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69、 今夜月明人尽望⑶,不知秋思落谁家⑷?(1)
70、陈仁德 邓世广 沈华维 蔡世平 英子丁欣 方伟
71、楚家冲 楚成 祁丽岩 周维芳 半隐庐 何芳 何强
72、✦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在:一作“落”。
73、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唐人同题绝律《夏夜》选读
-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段落【文案整理5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