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陶渊明的诗风格特点【文案整理64句】
admin 2023-03-13 09:07:54 文案短句 ℃陶渊明的诗风格特点
1、陶渊明较多受到老庄"自然"思想的影响,并不断继承与发展,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体现,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如《归去来兮》"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以上诗句中,后一句虽然没有用到"自然"的字眼,但也表现了自然之意。在这些诗句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遗世独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形象。
2、陶渊明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多有对隐居生活及自身思想感情的表现,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具体来说,陶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3、但陶渊明骨子里依旧是诗人,于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都加以记录并整理,后世的读者才有幸了解那个时代的田园生活。
4、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
5、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
6、陶渊明的《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这说明他并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和细腻绘声绘色。他的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美的艺术境界。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诗》),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陶诗的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非寻常辈可比拟。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殆非虚誉。
7、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陶渊明的诗风格特点)。
8、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9、陶渊明前期象古代一般传统的读书人一样,是讲求进德修业的,如他的《荣木》之一章说:
10、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是平淡自然的启示性语言。陶诗语言追求通俗易懂,接近口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些都是直白如话的日常生活用语,是陶诗风格的独到之处。但陶诗的语言风格以一个“口语化”很难全部概括。前人常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对他语言最准确的概括。他的“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是信笔拈出,不烦绳削的佳句,真正做到了“铅华洗琢尽,出语天然”,陶诗的语言在平淡的外表下饱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达到了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艺术效果。陶诗里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结构的波澜,却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他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述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
11、写贫困生活的。前面说了,后来陶渊明其实过的挺不好的。很穷。说实在话,要隐居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么有存款,要么有特殊技能,不然较后吃饭都会成问题的。陶渊明写过《乞食》,就是去邻居家蹭饭吃的,很惨;另外,他还写,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很落魄,白天挨饿,一直等天黑了好去睡觉;但是睡觉的时候,又没有厚棉被盖,冷啊。
12、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13、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可是他只干了不到三个月就挂印离去,理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时诗人已过不惑之年,之前也做过各种小吏和幕府,但最终选择归隐,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喜欢恬淡悠闲的生活。
14、关于陶诗的语言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如“蔼霭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读山海经》其一),用一“贮”字形容堂前夏天的林荫,好像水一样可以贮存起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用一“怀”字形容麦苗可以像人一样把盎然生气抱起来。这些诗句,不但形象鲜明,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在这些景色中的细致感觉也都表现出来,充分显示了陶诗语言的艺术特色。
15、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16、与陶渊明相比,王维较少运用写意,而是大部分运用写境,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感受。如其名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场秋雨过后,处处一片清幽的景色,动静结合,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副美好的山村景象,后两句笔锋一转,既有陶渊明诗歌的写意手法,又兼具写境的特色。
17、有些诗歌热情似火,而有些作品却平淡如水。不过平淡其实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风格,诗人们为此需要花费很多工夫。
18、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乱,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在其彻底归隐田园之前,曾经有过三仕三隐的经历,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出仕的时候想归隐,归隐的时候想出仕,在自我矛盾中度过大半生。最终他对仕途彻底失望,回归田园,亲身躬耕,体会农民的生活,以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状态去观照自己在田园里的一切生活,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将之幻化成一篇篇优美的田园山水诗篇。
19、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雾气渐渐消散,为天宇罩上一层薄云。南风拂来,禾苗被吹得张开了翅膀。这首诗简直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写成的,无怪乎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前人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词直意婉”,“词淡意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20、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情感含而不露。如《饮酒》其诗中的田园美景自在祥和,而陶渊明却用象征、含蓄的手法,渗透出淡然忘世的人生态度。就拿我们所熟知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说,“悠然”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表明南山距离遥远,二是表现诗人悠闲自得、遗世独立的心情。作品情景交融,不仅把实景写得和平静穆,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喜爱自然、恬淡豁达的态度,可谓是情景事理浑融的佳作。
21、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22、王维处在唐王朝不断上升的阶段,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与官场彻底决裂,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由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从士大夫的角度,缺乏真实体验,呈现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艳羡之情。
23、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拈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渊明怎样了解而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如果对于儿童没有深厚的同情,或是自己没有保持住儿童的天真,都决说不出这样简单而深刻的话。渊明的长子初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殷。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它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那两句诗都可以摆在释迦或耶稣的口里。谈到他的儿子,他们似不能副他的期望,他半诙谐半伤心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临死时还向他们叮咛嘱咐:“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苦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最后以兄弟同居同财的故事劝勉他们。杜甫为着渊明这样笃爱儿子,在《遣兴》诗里讥诮他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其实工部开口便错,渊明所以异于一般隐士的正在不“避俗”,因为他不必避俗,所以真正地“达道”。所谓“不避俗”是说“不矫情”,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性深情去应世接物。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趁便我们也可略谈一般人所聚讼的《闲情赋》。昭明太子认为这篇是“白璧微瑕”,在这篇赋里渊明对于男女眷恋的情绪确是体会得细腻之极,给他的冲淡朴素的风格渲染了一点异样的鲜艳的色彩;但是也正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渊明是一个有血肉的人,富于人所应有的人情。
24、第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在诗里,将一切如实说来,甚至很少用形容词,只是白描,朴素自然。
25、陶渊明的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这一艺术特点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感受抒写出来。陶渊明的诗“淡”却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他的诗极少用夸张藻饰,且极少用典,用的是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的是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等一入他的诗,便显得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暗含华采,简朴中难藏风韵。正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有技巧,却不露痕迹。
26、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27、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28、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索,如“种豆南山下”、“秋菊有佳色”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十分精辟。
29、而晋代陶渊明的诗歌却更显平淡,阅读他的作品,感觉就像是诗人在拉家常,又如一杯清淡的白水,可以一眼看穿,但细细品味,又觉得有滋有味。下面介绍陶渊明的一首古诗,风格平淡,却却洗尽铅华,从容自然。
30、因为渊明近于人情,而且富于热情,我相信他的得力所在,儒多于道。陈寅恪先生把魏晋人物分名教与自然两派,以为渊明“既不尽同嵇向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如山(涛)王(戎)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新自然说之要旨在委运任化”,并且引“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两句诗证明渊明“非名教”。他的要旨在渊明是道非儒。我觉得这番话不但过于系统化,而且把渊明的人格看得太单纯,不免歪曲事实。渊明尚自然,宗老庄,这是事实;但是他也并不非名教,薄周孔,他一再引“先师遗训”(他的“先师”是孔子,不是老庄,更不是张道陵),自称“游好在六经”,自勉“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遗嘱要儿子孝友,深致慨于“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这些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却不是证明渊明“非名教”的事实。
31、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病逝常州。崇宁元年(1102年),诗人知太平州,九天即被罢官。当时赵挺之为相,仇视诗人,欲置之死地。诗人联系自身遭遇,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苏轼的深沉忆念和崇敬。
32、综上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在中国诗史上是广泛而深远的,陶诗以崭新的田园题材,平淡、自然的风格,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天地,以致田园诗成为一种诗体或流派独树一帜,影响历久不衰。
33、而个人经历不同、地位各异,风格也会变幻多姿。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朴实、王维的禅意,还有李贺的瑰丽奇峭、李商隐的缠绵悱恻,等等。
34、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两《答庞参军》、《示周祖谢》、《与晋殷安别》、《赠羊长史》诸诗最足见出他于朋友的厚道。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诔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义,追悟毛子捧檄之怀”)。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念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妹文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苦患难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话都从肺腑中来,渊明天性之厚从这两篇祭文、自祭文以及与子俨等疏最足以见出,这几篇都是绝妙文字,可惜它们的名声为诗所掩。
35、陶渊明在诗中描写景物不求形似,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叙事上不讲究情节的完整与故事的曲折,只写习见之物,叙平常之事,却表达了世间之真情,人生之真切感悟。他无意于准确传神地模山范水,只是要抒写心中的一片天地。
36、陶诗中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诗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三海经诗十三首》其十)之类的“金刚怒目”,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了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故沈德潜说陶诗“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说诗晬语》)。
37、陶诗情真,事真,无隐避,无夸张, 有亲切的感受。描写的内容又都是日常生活,然而用诗歌来诉说生活,这又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于西田获早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杂诗》),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平淡生活中的哲理,尽管时间维度跨越千年,后世的我们读来依旧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内心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返璞归真的渴望。
38、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决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辛弃疾在一首《鹧鸪天》里写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元好问在《继愚轩和d承旨雪诗》里也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辛弃疾和元好问都可以说是陶渊明的知音了!
3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40、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41、许多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42、而这种语言又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却具有着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丰富鲜明的形象,读来韵味隽永。
43、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如磁铁的正负两极之中有一个不正不负的部分),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蓬首垢面与涂脂敷粉同样不能达到真正的美。大约诗文作者内外不能一致时,总想借脂粉掩饰,古今无须借脂粉掩饰者实在寥寥。这掩饰有时做过火,可以引起极强烈的反感,于是补偏救弊者不免走到蓬首垢面的另一极端,所以在事实上平、枯、质与奇、腴、绮这种的分别确是存在,而所指的却都是偏弊,不能算是诗文的胜境。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渊明所以达到这个境界,因为像他做人一样,有最深厚的修养,又有最率真的表现。“真”字是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真”自然也还有等差,一个有智慧的人的“真”和一个头脑单纯的人的“真”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spontaneous与naive的分别。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炼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
44、作为诗的国度,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很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意义上第一首山水田园诗是曹操的《观沧海》。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是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他以自己亲自躬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打破了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王维继承并发展了陶渊明以来山水田园诗的精髓,同时由于时代的原因,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蔚为大观,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虽说陶渊明和王维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他们的创作"形似而神异",在诗作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5、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46、写农村生活和劳动场面的。陶渊明他不去是隐居田园嘛。在农村隐居,那就会写到日常的农村生活,以及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就是去干农活。尤其是晚期,他的房子被烧了,家里没什么钱了,怎么办?就得自己去劳动赚钱吃饭。比如《归园田居》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写种豆,估计是刚开始接触农活,还不大会种地,所以豆子长的不好,反倒是杂草长的特别好。后来又写,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大概是到了后来了,种田本事学到了,所以种桑树啊,种麻啊,都长的很不错,地也开垦得越来越多。
47、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
48、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这是说他的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其二),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
49、丰富多彩,其特点平淡自然、情真味永;浑融完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生动精妙;题材广泛,特点多样。陶渊明的诗歌大都是追求自然美,求真善美,从中体现自我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的心境。诗歌特点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50、先师遗训,佘岂云坠?四十无阃,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轨敢不至!
51、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平静自然的心境
52、我们解释了渊明的人格,就已经解释了他的诗,所以关于诗本身的话不必多说,他的诗正和他的人格一致,也不很单纯,我们姑择一点来说,就是它的风格。一般人公认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其实杜工部早就有这样看法,他赞美“陶谢不枝梧”,却又说,“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苏东坡说它“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刘后村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说它“散而庄,淡而腴”,释慧洪引东坡说,它“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都是对陶诗作深一层的看法。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他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正如他在性格方面把许多不同的性质调和在一起,是同样的奇迹。
53、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54、可他还想立一番功业,这想法也不出"三不朽"的范围,只是在当時的具体条件下,对他來说是极难实现的。
55、 ——节选自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56、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曰“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57、陶渊明的诗作有很多,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58、写田园风光和闲适心境的。比如《归园田居》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的是农村的袅袅炊烟,这个现在我们很难见到啦。再如我们较熟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饮酒》组诗里面的,不仅写的很美,而且心境特别好,很闲适,恬淡。这类诗在陶渊明诗歌里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是在他刚归隐田园的时候所写。这时候他的心态很好,当然也主要是因为口袋里还有钱啦。
59、首先,陶诗清新自然。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朱子云:“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宋代施德操也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的确,陶渊明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一种情感,蕴含在心灵深处,无意间就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一条极平常的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醇厚,一切都是那样清新自然,但这是美得极高境界。
60、总之,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话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有欣喜;唯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唯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他的隐与侠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他有时很放浪不拘形迹,做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酿酒用的谷)”;王宏叫匠人替他做鞋,请他量一量脚的大小,“他便于坐伸脚令度”;醉了酒,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在这些地方他颇有刘伶、阮籍的气派。但是他不耻事家人生产,据《宋书·隐逸传》中“他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可能在桓玄下面做过官;他孝父母,爱弟妹,爱邻里朋友尤其酷爱子女;他的大愿望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他的高超的胸襟并不损于他的深广的同情;他的隐与侠也无害于他的平常人的面貌。
61、田园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时间不长,诗人就晒得黢黑,手上也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诗人希望做一个彻底的农夫,他和其他乡亲们一起肩并肩地到农田里干活,也学他们那样嬉笑打闹,虽然很快就融入了其中。
62、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63、写意是陶渊明最主要的创作手法,诗人要传达的是田园躬耕生活的情趣,喜欢用有限的语言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呈现出一副悠然自得的采菊图,仿佛与世隔绝,用具有启示性的语言,引发读者的思考。
- 上一篇:大鱼海棠2电影完整版【文案整理4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