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伏尔泰和卢梭【文案整理94句】
admin 2023-03-14 08:34:48 qq说说 ℃伏尔泰和卢梭
1、 其实所谓的伤害,看透了有什么。
2、TheFootstepsofRousseauandVoltaire(伏尔泰和卢梭)。
3、 但心灵的殿堂不是后天意识控制的,不是想让谁进就进来的。
4、卢梭忏悔录,并不是我之前所想那样:卢老师晚年感到这辈子做了太多坏事,要在耶和华老爷子面前认罪悔罪的忏悔书……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精心谋划、布局的一部杰作,它的出笼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素一一出身屌丝家庭,从小失去母爱,童年、青少年皆生活在漂泊不定、寄人篱下环境中,这些令天纵奇才的卢老师形成了十分倔强、敏感、自负、孤傲、自恋、清高、偏激、狡黠、多疑、自卑的矛盾多重性人格。进入中老年后,卢老师上述性格日益严重,这令他跟昔日的老朋友都几乎闹翻了,凑巧其作品这时又多处遭天主教和新教查封,卢老师为此变得越来越猜忌、敏感和多疑,甚至患了受虐狂的妄想症一一他总是怀疑法国,乃至欧洲大陆存在着一个旨在迫害、诋毁他的反卢梭联盟,而心目中的“反卢联盟”同盟主要成员一一曾经的老朋友狄德罗、霍尔巴赫、达朗贝尔、格里姆等人,在巴黎推出一个个破坏他名誉的阴谋。而后来,他又怀疑法国、欧洲文坛总舵主伏尔泰,以及先是恩人后成仇敌的英国大哲学家休谟也加入了“反卢联盟”……总之,临近老年的卢老师此时满眼都是阶级敌人,极为孤傲、倔强而又十分在乎生前身后名的他和一位出版商商定后,决定撰写自传体忏悔录,借机击毁“敌人”的诋毁阴谋一一也就是在忏悔录中有力地厘清他与欧洲“反卢联盟”那帮卑鄙文人的是非恩怨,还我老卢一个公道,让后世人知道我卢梭当年是怎样为真理孤军奋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一这就是卢梭忏悔录出台的背景。(伏尔泰和卢梭)。
5、看完了以上,你该作何感想?其实,历史上写《忏悔录》的卢梭不是第一个,比方说,奥古斯丁也写过《忏悔录》,可人家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上帝的毕恭毕敬,对自我行为的深刻批判。然而,到了卢梭这里,《忏悔录》被堂而皇之地写成一个暴露癖患者的自白书,虽然在书中卢梭对自己的诸多恶劣行径直言不讳,但他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相反,卢梭认为自己很天真,是外面的世界太凶残,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个被命运玩弄的无辜可怜人儿罢了。卢梭写了一本还不过瘾,又继续写了《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通过卢梭在这一系列自白书中的描述,我们基本把握了卢梭的一生。纵观他的一生,是经历丰富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如果卢梭有履历表,那“职业”一栏他会填:学徒、家教、小偷、小白脸、男仆、游吟歌手、浪漫作家、哲学家。话说卢梭这娃从小就没了妈,不靠谱的爹又因为惹上官司远走他乡,卢梭基本上靠着寄人篱下窘迫寒酸地长大,缺乏管教的他曾因为撒谎偷盗差点成为“问题少年”,还好高雅的书籍拯救了他,使他能悬崖勒马没进一步发展成少年犯被抓进监狱。卢梭在16岁那年,投靠了贵妇华伦夫人,华伦夫人那年二十有风韵撩人,街头少年卢梭哪见过这阵势,顿时被华伦夫人的光辉母性形象秒杀,从此拜倒在华伦妈妈的石榴裙下,和华伦妈妈开始了一辈子剪不断理还乱的不伦之恋。当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誉满欧洲之际,卢梭还依旧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白脸,被美貌风韵的华伦妈妈包养在古宅。卢梭的发迹很偶然,有一天,他去看望被关在监狱的好朋友狄德罗,平日里电线杆子上大都贴着“祖传秘方,专治XX病,一针见效”,可那天却出乎意料地贴着第戎学院关于“艺术和科学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题目的有奖征文小广告,卢梭看到广告后小宇宙爆发,回家立刻投了一篇稿子名叫《论科学与艺术》。关于这个有奖征文,当其他竞赛对手都在文中回答“是”并列举一二三点试图证明时,卢梭剑走偏锋地回答“不是”!
6、伏尔泰又针对卢梭的私生活向朋友说卢梭的坏话,说他是恬不知耻的人和厌恶人类的孤僻者,卢梭回信辩解。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的第一段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信是这样结束的:“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
7、三年后的1794年4月14日,法国国民公会作出决议,把卢梭的遗体请进先贤祠,给其与伏尔泰同样的待遇。10月11日,成千上万的人在先贤祠前举行隆重仪式,把卢梭的灵柩安放在离伏尔泰棺木几尺之遥的地方。这并非出于法国人的幽默,而是人们根本就不把他们的争论和怨仇太当一回事。历史更将它一笔抹去。不过,伏尔泰与卢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出他们之间在宗教、政治、教育、文艺学等理论问题上的思想差异。伏尔泰在哲学上,并没有自己独创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基本上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和科学家牛顿的信徒。伏尔泰的宗教思想是从洛克那里继承来的自然神论,而且他一直积极地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纷争。而卢梭,在其作品中否认了教会的教义和权威,赞扬一种以智慧和情感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伏尔泰的政治思想始终是保守的,他寄希望于开明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他并不像卢梭那样反对人类的不平等,他认为不平等是社会的正常合理现象。卢梭认为,人民是至高无上的,不应该让所谓的统治者行使最高权力,而为使人们摆脱不幸,就必须推翻专制制度,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体,也就是民主共和的政体。在对社会制度的批评上,伏尔泰更富有理性,而卢梭显然带有很大的任性成分。对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伏尔泰更倾向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而卢梭则更崇尚充满野性的自然。文学趣味上伏尔泰属于古典主义,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却又惊人的大胆。而卢梭则属于自然的赞美者,文字中更多地透出一种浪漫的格调,无怪乎后人把他视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
8、孟德斯鸠主要主张:三权分立,法律应当理性。他是一位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法学家。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欧洲其他国家进行研究我国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制度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十分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三权分立学说是中国古代希腊,罗马社会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奠定了近代西方思想政治与法律知识理论研究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影响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主义政治与法律制度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权分立直到我们现在依然有国家在使用。卢梭的主要观点:人民主权,革命合法性,私有制是不平等的。
9、但上述观点的起源和核心:私有制是造成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10、这就让人怀疑,大革命对伏尔泰的抵制植根于伏尔泰的人性论中。
11、伏尔泰与卢梭始终互相关注着对方,带着仇视的眼光。1768年,日内瓦大剧院起火,伏尔泰写了篇匿名文章《日内瓦战争》,说火是卢梭放的,因为卢梭反对剧院文化。而当日内瓦民众发起捐款为伏尔泰塑造铜像时,卢梭则寄去2个路易金,以示嘲笑。
12、卢梭在给达朗贝尔的《论戏剧的信》中,否定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戏剧对道德风俗毫无益处,悲剧刺激人感情,而喜剧培养嘲讽的情绪。伏尔泰认为,戏剧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增强人的理性。伏尔泰读到卢梭的《论戏剧的信》后,就写信严厉批评卢梭否定戏剧功能的观点。
13、1758年,卢梭发表了一封致达郎贝尔的公开信,说剧院败坏道德,悲剧用刺激观众感情,喜剧培养嘲讽人的恶习,总之戏剧=庸俗、倒退、伤风败俗。这下伏尔泰不干了。老伏当年靠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成名,一生致力戏剧和小说创作,卢梭把戏剧划进三俗,这是要革伏尔泰的命啊。
14、我们再来看“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他”这个观点。暴君为什么能依仗暴力?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暴君依仗的是不是暴力?他的暴力至少是有法律依据的,是合法的暴力。那么人们应该怎样推翻不合理制度?制度是人制定的,人们应该通过修改制度使制度更合理,方式可以是协商、抗议及非暴力不合作,并不一定需要暴力来推翻。可以看出,“人们有权用暴力推翻他”这个观点是依据不足的。
15、 有仁义礼智信,五神相把,只有圣洁的心可以入门。
16、虽然同被尊为启蒙运动领袖,卢梭与伏尔泰在思想上有明显分歧,卢梭推崇原始状态,坚信天然美才是真的美,高贵的德行只有在远古才能找到。伏尔泰是理性主义,坚信科学技术带来进步,自然是狂热和暴力的根源。卢梭呼吁消灭私有制,实现均贫富。伏尔泰却认为私有财产不容侵犯,只能权利平等,无法财富平等。……
17、“伏尔泰和卢梭”这个双面神灵在19世纪的上升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18、我们再回头看“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这个观点,人类因每个人的容貌、能力不同,即使在自然界,也会受到不相同的待遇,人类的不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
19、 如果你的灵魂能放出万道仁光,就做乘法吧,因为你有使命。
20、 我很感激他,他给我介绍了很多朋友,当然也有装成朋友的小人。
21、或者用来提升革命战争的士气,尽管这对一个如此缺少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家来说几乎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所有高贵的心灵而言祖国都是珍贵的”);
22、细细想一下,伏尔泰为何如此排斥卢梭呢?只因为卢梭是一个异类,是一个乡下人,在伏尔泰眼里,这种出身地下的分子怎么能和他们贵族相提并论呢?于是伏尔泰就使劲的暗讽卢梭,想要把他排斥出这个圈子。
23、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24、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平等的理念对立可以看做现代民主制度下左派和右派的雏形。
25、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同时代大师中,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可互不服输,毕加索与马蒂斯相爱相杀,贝多芬和罗西尼老死不相往来,而卢梭与伏尔泰,则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不息、撕X不止。
26、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他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即便在伏尔泰被迫流亡英国期间,他也受到一些贵族的照顾,路易十五还默许他回国;即便伏尔泰在法国被通缉,他还能安稳地在法国境内隐居15年,期间还被任命为宫廷史官,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前往柏林是受到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受到礼待;他在日内瓦也受到礼待,并且他投资了房地产赚了钱,生活条件优越。
27、在这篇论文中,卢梭论述了人人生而平等,现实中的不平等是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是文明发展的产物。
28、 我在殿堂里等你,那个亿劫不弃的的朋友,虽然,你成了…
29、 心殿的大门永远为朋友开着…
30、19世纪的社会主义者也将注意到伏尔泰那种平静的实用主义和冷酷的现实主义,尽管他接受民主制的平等主义(“枢机主教的厨子完全可以说他和主人是一样的人”),但他拒绝社会平等(“但至少在奥斯曼苏丹占领罗马之前,厨子还是厨子”)。伏尔泰曾多次说,一个审理诉状的高官是不懂如何造鞋子的,这句套话后来回响在一些敌视性的小册子中,它们都把伏尔泰视为鄙视人民的人。
31、《爱弥尔》让今天的教育家来看,也不失为一本充满真诚和良知的教育学著作,然而,这本倡导自然教育的温和的教育学著作,在当时教会垄断教育的背景下,却被定义为异端邪说,《爱弥尔》被当众销毁。可怜的卢梭,其脆弱心灵遭受严重伤害,加之当局的威逼迫害,卢梭的被迫害妄想症加剧。这时候,英国的大卫·休谟雪中送炭。于是,卢梭奔赴英国避难。在《波伏娃与萨特》里有哲学达人谈到,法兰西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相似度很高,比方说我们都热爱俗世生活,讲究口腹之欲。除此外,我们两个民族的哲学也颇为相似,和其他讲究思维高度抽象、喜欢营造哲学体系的他国哲学家相比,我们两国的哲学较为注重感性思维,喜欢关注现实,关注感性,关注更多的经验层面。因此,和中国哲学饱受非议一样,卢梭也被怀疑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哲学家。卢梭和别的哲学家的确不一样,他没那么关心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他的著作也没用规范的哲学语言,但卢梭的的确确是位哲学家,而且他的地位还是哲学家中的导师,任何一个试图要编写哲学史的人,都不会漏掉卢梭这一章。卢梭的一生是分裂的一生,是伪善的一生。尽管他在《爱弥尔》中呼吁要教育儿童,可他自己却狠心地把亲生的五个娃儿全部丢进育婴堂,他的理由无耻透顶:抚养这些孩子需要钱,于是我不得不去拼命赚钱,赚钱太累我容易过劳死,我死了孩子就没人抚养了,所以还不如直接送到育婴堂。这就是他不抚养孩子的理由。卢梭甚至会抡起拐杖追着打路边因调皮撞到他的孩子。尽管卢梭在《新爱洛琦丝》里用优雅的笔触描写爱情,开创浪漫主义的先河,可卢梭却一辈子虐待自己那个不识字的妻子,提起妻子永远充满不屑和鄙夷。尽管卢梭强调情感大于理性,可他除了爱情失败外,友情上也颗粒无收,他和伏尔泰吵翻了,和狄德罗分道扬镳了,甚至对帮助他到英国避难的休谟,他也充满怀疑,最后也和人家恩断义绝割席断交了。卢梭充满了才情和抱负,偏又自恋自私,偏执多疑。他一辈子活得畏畏缩缩,窝窝囊囊,他似乎试图穷尽自己悲催的一生来验证那个在《社会契约论》开篇提到的观点: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32、福歇认为,伏尔泰这个“普通的绅士,城堡主,有教养的人”的文字之下流露的始终是轻浮、无常、尖刻、无视平等的形象,一句话,他是个贵族(aristocrate),尽管这是所有标签中最不适合伏尔泰的。
33、在《忏悔录》中,卢梭记载他长时间工作,并且还吃不饱。他镂刻了一些骑士勋章,被师傅误认为是制造伪币,不由分说一顿痛打。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得卢梭感觉自己被剥夺了一切,以致卢梭为对抗师傅,染上了撒谎、偷窃等恶习。他认为偷窃是不平等造成的,偷窃是强者压迫弱者造成的,偷窃并不可耻。到最后,他对因偷窃而挨打也满不在乎了,他把偷窃和挨打视为一种交易,认为挨打已经抵销了偷窃的罪行,这样他可以行使继续偷窃的权利。
34、 伏尔泰还致力于慈善事业,他在这座小镇中修建了剧院、学校、音乐厅、市集以及一座喷泉。在1771年的饥荒年月,他甚至喂养了这个镇子上的居民。费尔内小镇因此对伏尔泰充满了感激,当你步行在镇子里的时候,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这位伟人的痕迹。在伏尔泰大街(AvenueVoltaire)上有一座5米高的青铜雕像,描绘拄着拐杖的伏尔泰,仿佛就是百年前他在这座镇子的黄昏里散步的情景。在主街(GrandRue)尽头的一个小喷泉上也有伏尔泰的头像,而费尔内小镇的旅游信息中心所在的建筑物就是伏尔泰所建的最后一家剧院。步行在小镇中,仿佛到处都能感受到这位伟人的气息,就像在日内瓦湖的山野里,便会想到卢梭在小说里对湖光山色的描写。
35、 我心里关注着,不说,不可说。
36、16岁的时候,卢梭在一家首饰铺里做学徒。这时他的父亲已经离世,年纪尚小的他已经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惆怅和伤感。他并不喜欢学徒的日子,内心里更向往自由与文学艺术的创造。有一天他回来的时间较晚,过了宵禁的时间,城门已经关上了。无处可去的卢梭索性带上仅有的20法郎,一人来到法国。
37、天赋人权是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由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于18世纪提出。
38、格老秀斯认为,由于自然法使人得以占有某一特殊的东西或正当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财产和偿还债务的权利。洛克认为,自然法规定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并指导人们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权利。
39、说出这话几个月后,卢梭就去世了。法国人把这对冤家葬在了一处,都在巴黎先贤祠,互相隔棺相望。
40、伏尔泰和卢梭的恩怨,开始于卢梭第一次去找伏尔泰帮忙,一个屌丝找一个明星,希望这个明星帮助他给自己的文学作品点个赞,提高一下知名度,但是伏尔泰当时看了这个所谓的卢梭的文章之后,他当即写到“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成野兽”。如此毫不客气的批评自然让卢梭觉得很没有面子。
41、各种小册子都在演绎同一个主题:伏尔泰像祖父一样教导自己的“小孙女”,即大革命。
42、1778年3月30日,在戏剧《伊琳娜》(Irene)再度上演时,人们在剧场里为伏尔泰的胸像戴上了王冠,当时他还在世;可以认为这是法国大革命的起始日期,是一个不为国王加冕而为文人祝圣的时代的开端。
43、正是出于这些差异和区别,伏尔泰和卢梭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牺牲原有的友谊和信任,试图通过批评他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体现出启蒙思想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得罪朋友的精神。但必须承认,他们在处理批评与友谊的关系中,有矫枉过正的倾向,甚至不惜在别人的私生活上大做文章,人为地破坏了团结。这或许是性格使然,但毕竟,这样的相互争吵和相互攻击,在相当程度上伤害了作为整体的启蒙思想阵营的力量。
44、故事要追述1755年,那一年,青年作家卢梭将自己的竞赛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了作协前辈伏尔泰。
45、共和二年花月18日,罗伯斯庇尔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讲,论述“宗教道德观念与共和原则之间的关系”,这份堪称他真正的哲学遗嘱的演讲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伏尔泰学说的怀疑。这个被过分吹捧的伟人属于这样一个“派系”,它“在政治上总是罔顾人民的权利”,“在道德上远不止要摧毁宗教偏见”。他还是迫害让-雅克(卢梭)的人之必须承认,伏尔泰的这种负面形象(是路易·勃朗的解释的后盾)始终出自于与卢梭笔下萨瓦那位贫穷的代理神甫的对比,后者的《信仰自白》是以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BernardindeSaint-Pierre)为原型的。
46、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47、然而在命运指引下的两人却长居于彼此的故乡,做了一辈子的敌人。伏尔泰原本生于巴黎,却在卢梭的故乡安度晚年。卢梭本是日内瓦人,却在巴黎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48、伏尔泰研究所与博物馆 图/GenèveTourism
49、伏尔泰认识卢梭相对较晚,两人在许多问题的观点上针锋相对,经常展开激烈争论。也许是出于礼貌,也许是想打破两人之间尴尬的沉默,1755年卢梭把他参加第戎科学院竞赛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了伏尔泰。文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这本来是启蒙时代思想丰收的硕果之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出于令人难以揣摩的动机,伏尔泰收到文章后却给卢梭回了一封很怪的信。信中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一下子就把问题定了性:反人类。伏尔泰接着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趴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在伏尔泰看来,卢梭关于人类社会化带来的人性堕落的说法是要把人类拉回到史前野蛮时代去。卢梭的思想当然不是如此。伏尔泰的批评表现为一种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讥讽,与两人的实际思想并无太大关系。伏尔泰何等聪明,不会不知道卢梭绝非其敌。伏尔泰在信中如此随便说笑,举重若轻,但卢梭却没有同样的心情。卢梭敏感而缺少幽默,不像法国人那样开朗。伏尔泰的信,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对卢梭的心灵却是打击不小。他在9月7日给伏尔泰的回信里说:“现在轮到我来对你表示万分的感谢。我把我那本糟糕的书寄给你,不是为了得到你如此的‘恭维’,而仅仅是把你当作自己阵营的首领而尽的义务和表达的尊敬⋯⋯”语句充满讥讽,也满含委屈和痛苦。
50、卢梭的晚年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被法国通缉、被瑞士驱逐;他被狄德罗、休谟等朋友疏远甚至反目成仇;他患了“被迫害幻想综合症”,他认为一直有个幕后黑手在迫害他;他死前穷困潦倒,还被狗咬伤扑倒过。卢梭的一生,精神生活一直是幸福的,但现实生活却不大如意,结局也很凄惨。
51、因此,不可能在大革命中找出一段时间,称在这个时期伏尔泰占据着不受其他思想挑战的统治地位。热月d人的国民公会和督政府也很少追随伏尔泰,虽然这两个政权的领导人都以伏尔泰为依仗。要用伏尔泰来识别某个政治派系,那就更加不好说了。山岳派中有些人是伏尔泰的狂热信徒,如罗默;甚至罗伯斯庇尔自己也在必要时引用伏尔泰(“如果没有上帝,那就应该造一个上帝”)。
52、1762年,伏尔泰之后抨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非社会的”。1764年伏尔泰匿名发表了一本小册子《公民们的感情》,揭露卢梭的私生活,指责卢梭感情混乱、弃婴等。
53、 那又如何,好与坏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这就是社会的本来。
54、这种零碎的用法难道会让一个不是热衷于思想连续性的人感到不快吗?对此我们不能肯定;但是,这种引用方式也意味着某种无拘无束,与同期引用卢梭时的情绪性和概括性的使用相去甚远。
55、研究卢梭很到位的罗素曾写道:“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卢梭激进民主主义理论的“主权在民”思想,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法国的《人权宣言》和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都吸收了卢梭的观念。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超级粉丝,他还曾去拜访过卢梭。如果说理性主义到了叔本华、尼采那里,已经病入膏肓,那么,从卢梭开始,理性主义就开始了有疾在腠理。卢梭反对理性主义,重视人的情感,学富五车的康德对卢梭这一点极为看重,康德觉得自己的哲学虽然严谨缜密,却唯独漏掉了卢梭笔下那活泼真实的人性。
56、巧合的是,伏尔泰也在1754年因为与普鲁士国王不合而来到政治相对开明的日内瓦。他在日内瓦的乡下买了一幢别墅,并将之称为“乐园”(LesDélices),在1755到1760年间入住在这里。伏尔泰为这座别墅购买了许多的家居和装饰品,并在里面设计了一座私人剧院。他平日里在家中写剧本,并时常自己参演到戏剧中,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57、 有个好朋友,组织过很多宴席,参加过宴席的人在席上互相认识,认识后有的成了朋友,有的成了敌人…他们感恩了吗,很少,他们多数埋怨这么大的宴席没有主题,没有这那…
58、1791年7月11日,伏尔泰被迎入先贤祠,当时国王出逃瓦伦被截回没几天,大革命正经历一个特别混乱的阶段,而伏尔泰的第二次加冕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的。
59、即使对个人权利做了某些限制,也只是使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得到共同力量的保护;如果政府侵犯了这种权利,人民有权收回自己的天赋权利,推翻其统治,或个人有权反抗主权者。
60、卢梭,法国启蒙运动的批判者,提出社会契约论与民主政治学,反对理性、科学与艺术。卢梭,MauriceQuentindelaTour,1753,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61、两人的争论看似很戏剧化很孩子气,让我们抛开孩子气的部分,来客观地评价下两人观点的对错。
62、无数历史已经证明,任何看似对普通大众普遍同情的政治理念,最后造成的结果都是灾难。因为下层人士的恶如果得到释放,其破坏力完全可以摧毁一切文明;灾难过后,文明还得重建。
63、1740年卢梭在里昂贵族官员马布利(启蒙思想家马布利和孔狄亚克的哥哥)家做家庭教师。次年,卢梭带着自己编写的《新记谱法》和歌剧《新世界的发现》满怀信心地前往巴黎,他结识了不少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如孔狄亚克、霍尔巴赫等人。特别是狄德罗,两人年岁相仿,出身背景相当,都爱好音乐、读书、写作,狄德罗也做过家庭教师,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64、我们来看卢梭和伏尔泰是怎么认识的,这在《忏悔录》中有所记载。1745年,卢梭受黎留希公爵的邀请,负责将伏尔泰的剧本《那瓦尔公主》改编成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卢梭接到任务后,首先想到的写信给伏尔泰,以征求原作者的同意。
65、收到伏尔泰的复信,卢老师虽然心里极不高兴,却象如今的后生小子对待北大贺教授那样一一嘴里“晚辈要请教贺老师”,实际上是来温柔一刀:把川普当五月花号,正确路线代表;贺教授则成了“白左”,也就等于小周同志、司马大师……可伏老师没有贺教授的“守正”风度,他很快撕下脸皮,大骂卢梭这厮犯有性病,生下五个孩子全扔孤儿院,是两脚禽兽……卢老师自认骂不过你为老不尊的老伏头,便在日内瓦市民为伏尔泰建造塑像时寄去两法郎以示“祝贺”……没料到,这对解不开的冤家虽生不同时,死却同年(相隔两月),死后还成了邻居一一法国大革命后,两个同时作为大革命的灵魂人物,灵柩并排安奉于先贤祠供民众瞻仰……
66、华伦夫人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广博人际圈,又乐施好善,落魄的小毛孩卢梭能遇上如此贵妇人,与美妙的天方夜谭中故事无异一一华伦夫人叫卢梭为“孩子”,“孩子”当然就十分自然地叫华伦夫人为“妈妈”……华伦夫人认定这位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孩子是可塑之材,应该接受系统的教育,于是花钱送送他到意大利都灵上学,并学习音乐……五年后,卢梭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华伦夫人又让他回到她身边,帮她打理家务。
67、何为“启蒙”,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以知识为武器,反封建反迷信反宗教狂热,它用平等观念刺激人们的心灵,主张摆脱封建生活方式,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如果说之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启蒙运动则发展了人,人逐渐走向成熟。人类不再像个孩子一样对专制和愚昧言听计从,我们开始保持理性,清算宗教,审判迷信,开启心智。黑格尔曾言:“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伏尔泰作为启蒙d的领袖人物,可谓全才式多栖明星,他在哲学、诗歌、小说、剧作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被称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伏尔泰为人豁达,仗义疏财。他经常以嬉笑怒骂、讽刺嘲笑为武器到处砸场子,昨天刚砸完天主教会的场子,今天又砸法国政府的场子,他不顾一切挑逗敌人,刺激敌人,敌人最终恼羞成怒。伏尔泰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曾两次被请进法国历史悠久闻名世界的著名监狱——巴士底狱;他还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几十年。
68、革命期间的每次情节转换都会很好地揭示这一点。
69、 “收到了您的反人类新作,谨表感谢。从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感到要重操旧习恐怕有点难……”
70、文人相轻不只是我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兰西文人也一样:伏老师历来是嘻笑怒骂绵里藏针辛辣无比,卢老师则习惯了匕首刀剑电闪雷呜,有一次,晚辈卢梭将自己得意之作《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及其基础》寄给前辈伏尔泰“恳望前辈赐教”,没想到卢梭将私有制看作人类万恶之源的思想惹得伏尔泰大为光火,毫不客气作了令卢梭颜面尽失的辛辣回复:
71、那些把“伏尔泰和卢梭”请入先贤祠——大革命期间还没有任何其他文人跨入先贤祠的大门——的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划分?是否有过此类分期?
72、因各种原因,卢老师没多久便与“妈妈”分开了,从此犹如屌丝一族,以抄乐谱、做家教为业。43岁时,在好友、哲学家狄德罗的大力鼓励和推荐下,在一次巜论艺术与科学》的征文比赛中一举成名(有点迟)。此后,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丝》、巜社会契约论》、巜爱弥儿》成为享誉法国、欧洲的文坛大咖,特别是言情小说《新爱洛伊丝》问世后很快风靡欧洲,一睹为快的读者包括国王、王后、公爵、公爵夫人、伯爵,伯爵夫人……而谈教育的《爱弥儿》,及后来世界极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更使卢老师声名大震,朋友圈遍及欧洲大小诸侯国,一些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元帅、将军,以及他们的夫人,都以结交卢梭为荣了。
73、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74、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75、第不管是谁,都要善待他人,要以人为本,不得对他人暴虐。
76、1764年,伏尔泰憋了个大招,印一本小册《公民的看法》,把卢梭的老底翻了个遍。不得不说,卢梭私生活的黑料也是太多。比如,对自己老婆不好,泡人家老婆,五个亲生孩子全遗弃,等等,放在今天就是四海八荒第一渣男。不过伏尔泰一口咬定卢梭有花柳病,这就有点没口德了。。。
77、不过,当时的日内瓦由加尔文新教统治,禁止戏剧演出,宗教法庭很快禁止民众到伏尔泰的剧院里去。伏尔泰以自己的名望号召日内瓦民众“走进剧院,欣赏歌剧”,并授意他门下的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第7卷中对日内瓦不设剧院、禁止戏剧进行了批评。面对日内瓦日益收紧的政治环境,伏尔泰于1758年在法国小镇费尔内(Ferney)买下一座宅邸,在这里度过余生的最后20年。
78、卢梭这一招是真狠,就好比紫龙自戳双目,自己把弱点毁了,看美杜莎还能怎么样。
79、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伏尔泰抨击为“非社会的”。可以想象,假如两人并非敌人,这样的评论是不会出现的。没有什么真正的内在的哲学思想差异能够导致这种冲突。假如说,这些还可以说是思想或学术上的争论的话,那么,另一些事情就纯粹是闹着玩了。后来,伏尔泰又针对卢梭的私生活向朋友说卢梭的坏话,说他是恬不知耻的人和厌恶人类的孤僻者,为此,卢梭曾复信给伏尔泰,为自己辩护。
80、这时,华伦夫人看小卢已是二十一二的英俊青年,从厨娘到贵妇人,眼睛老瞄着小卢送秋天的菠菜,博爱为怀的她深恐这孩子学坏,决定对“孩子”进行性启蒙,于是,“妈妈”又成了情人一一尽管“孩子”知道花匠阿奈也是“妈妈”的情夫,阿奈也知道革命队伍此时多了一位比自己年轻的战士,但三人的关系却十分和谐,其乐也融融……在忏悔录中,卢老师的生花妙笔将这段人生经历写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81、再说,如果没有这种激情四射的战斗,卢梭和伏尔泰的成就恐怕都得打个折扣,至少《忏悔录》是写不出来了。
82、而卢梭崇尚平等,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但社会使人分化,所以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人类最美好的状态,为此他甚至反对文明本身 。
83、比如前文提到卢梭借写信给达朗贝尔攻击狄德罗,这个达朗贝尔自己也攻击过狄德罗见利忘义,据说还是伏尔泰指使的。
84、我多么希望卢梭能像伏尔泰一样,能有幸福的晚年,能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他的过激思想而受苦。
85、多年来被引用滥了。放在当时的情景,伏尔泰确实和卢梭的观点针锋相对,长年撕x,这话显得尤为难得可贵。
86、此外,这种对有限性的意识既滋长了伏尔泰的悲观主义,也是其乐观主义的源泉:作为受造物的人类只是“一根线那么高的虱子”,在宇宙这台宏大的机器中几乎不存在;但另一方面,这种孱弱的受造物竟然被授予了理性这一难以置信的礼物。这种实用主义同样支撑了他对于时间的观念:时间的流逝伴随着改进,但在改变局部之前就改变整体,这样的想法在他是不可设想的。
87、更有意思的是政治上的划分。在路易·勃朗、比谢和奥古斯特·孔德眼里,伏尔泰的追随者属于“资产阶级”,是吉伦特派,有时候还加上埃贝尔派:这是消极的哲学派别,他们对罗伯斯庇尔的敌视本质而言是对卢梭的敌视。反过来,山岳派——但奥古斯特·孔德把丹东派排除在外,认为他们信奉的是狄德罗——则是始终不渝的卢梭的信徒。
88、伏尔泰统治了男性的思想,卢梭控制了女性的心灵
89、那么通过讲述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个一生之敌的故事,并分析两者观点差异及原因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90、康德极为推崇卢梭,他将卢梭的头像挂在自己卧室的墙头,卢梭的《爱弥尔》出版,为了一睹为快,康德甚至不惜打乱了持之以恒的下午四点遛弯的习惯。 这本让宅男康德爱不释手的《爱弥尔》,其实是一部教育学经典,卢梭重点讨论了当文明开始束缚人性,我们该如何教育儿童。在卢梭看来,一个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处在不自由的奴隶状态,大人们拿竞争、虚荣、猜疑、贪婪、嫉妒等这些孩子们尚未形成的欲念去刺激和教育他们,孩子们每被灌输一次,心灵中就种下了恶的祸根。在书中,卢梭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孩子的故事。爱弥尔是一个被城市文化隔离的自然人,他的老师是大自然。卢梭以此来论证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娃娃要实行自然教育,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对他们的身体进行帮助和补充,但不能纵容他们的欲望,鼓励他们表达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孩子们的第一个情感是自爱,第二个情感是爱周围的人。他们的教育应该远离腐败堕落的社会和文明,不受任何偏见与欲望的诱惑。
91、在当时发表的小册子中,足足有一半是敌视伏尔泰的。1791年8月,一份请愿书要求将卢梭迁葬先贤祠,其中把伏尔泰称作“毁灭的天才”,而且在革命舆论中这种看法从来没有退却过。
92、正是因为伏尔泰和卢梭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导致两者最终的观点存在差异,卢梭的观点严重过激。
93、第所有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太冲动,太过激。
- 上一篇:骂人超级难听的话短句【文案整理6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说说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