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荀子的思想主张【文案整理37句】

admin 2023-03-14 08:38:41 qq说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

1、并进一步由此来补充孟子“性善论”中所缺少论现实的“恶”的那部分,从而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了传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理学式总结。

2、“先义后利”出自《荀子·荣辱篇》。本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问题,大意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这就是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

3、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4、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转变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认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使天下皆出于治”。

5、关键词: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6、 研究历史,服务现实。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先秦儒学之一的荀学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已深深融合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了。其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唯物主义思想;以民为本、人才强国、礼法治国思想;尊师重教、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重视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精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等都是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荀子这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真正把握汲取其精髓,增强智慧,对于治国理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文化教育建设均有重要借鉴价值。

7、“隆礼重法”是荀子重要的治国理念。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即人类行为的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治理国家,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荀子的思想主张)。

8、(15)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3页

9、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10、《劝学》中对学习的理解,启示我们学习要坚持久久为功,博学笃行。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行动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这样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推进中非合作,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更大成果。”这与荀子在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11、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荀子》中的修身思想,旨在将个人身心修养的升华,融入到社会治理的秩序中去,这与孔孟儒学内圣外王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孟子》:“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①)所以,《荀子》中的修身目标也分为内外两层。

13、 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涉及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学、教育学、军事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他学于稷下学宫,成长于稷下学宫,他把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稷下学宫。他不仅是最有权威的老师,而且“三为祭酒”,主持学宫的学术教育活动,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奴隶制度已经崩溃,长期分裂的局面即将结束,封建大一统的趋势日趋明显。荀子积极顺应这一时代的历史潮流。他站在儒家激进的立场上,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精华集中起来,发扬光大,被人们称之为先秦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

14、荀子反对孟子的学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孔子传人,是儒家学者,但这一点被反复质疑,除了因为他学说内容以外,也因他的亲弟子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人物,尤其是作为秦始皇身边重要的谋士、秦朝丞相的李斯,让他这个做老师的,很难说清楚自己与法家思想全无关系而完全是儒家学者。

15、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需相结合,而思虑则需审慎,只有审慎地思虑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当经历博学、审问、慎思之后,会形成一套思想理论和评判体系,而在将其付诸实践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明晰的分辨,以及可行性的论证。

16、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17、(⑤)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18、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19、君子贵中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⑨)荀子的中道指的是礼义之中,“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难,唯当之为贵”(⑩),礼义之中,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所以,君子的行为非常恰当而有效,“君子易知而难狎,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11)达到“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12)的修养境界。

20、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21、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

22、(⑩)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页

23、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其中,“隆礼”最为突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这在《荀子》的《礼论》、《王制》、《强国》、《天论》、《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论述。

24、在“积伪”的过程中,还需要“化”。积习即为化善。按照荀子的理路,师法于他人和经典,得之于外情,不是自身天性本有,所以自性不足以独立治之,必须经过“化”的阶段,所谓“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所以积习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24)

25、三是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是学习总的途径;“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是学习总的要求。“其义不可须臾舍也”,强调所学内容的必要性,而且指出舍与不舍是人与禽兽之分。“真积力久则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引起的巨大作用。接着指出《礼》讲究“敬”,《乐》讲究声律和谐,《诗经》《尚书》讲究博闻强记,《春秋》讲究微言大义,能够学完这些,天地之间的一切就全学完了。接着荀子继续分析“君子”“小人”两种迥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并且指出要选择学生进行教育。教育的方法是不好为人师,也不是强加于人,而是言行恰当。作者特别强调“君子学习为的修身溢美,小人学习为的取悦于人”,一破一立,一贬一褒,旨在阐述“劝学”的最终目的是“至乎礼而止”。接着荀子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和“隆礼”两个学习的根本措施,认为只有以实际的典型作为学习对象,才是快速有效的学习办法,才能够使君子之大道“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26、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27、(13)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页

28、朱子虽不主张以善、恶来论性,恐“陷释氏之余”,但是通过借鉴荀子“性恶”思想说明了气质之性所含的恶从何而来。

29、 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子以“富国裕民”作为振兴封建经济的纲领。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通过“裕民”政策,使百姓先富起来,“裕民则民富”。这一思想,是对管子富民思想的继承。为实现“富国裕民”目标,又提出“强本节用”和“开源节流”两大经济政策。他主张把努力发展农副业生产与节约开支结合起来,达到由贫变富。他肯定工商业的重要作用,主张禁止奢侈品生产的“末业”。他又主张把开发财源、缩减开支结合起来,以使物资充足,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荀子经济思想,对于今天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弘扬俭约自守的精神均有重要借鉴意义。

30、两千年前,荀子就振聋发聩地宣示了“天是天,人是人,君王不是天,百姓须自强”的创新自强精神。这是何等的超前意识?封建社会的皇帝都是天子,皇权神授。百姓只是草民,必须服从天神的意志。荀子却不然,他在《大略》里写道“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老天爷生下老百姓,不是为你君王生的;老天爷立你为君王,是让你为老百姓服务的。荀子的创新思想、民本意识,淋漓尽致。

31、荀子向来主张“性恶论”,他说:“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所以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先天的“恶”转化为后天的“善”,用“礼”来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促进他通过学习形成完善的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人,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着一致,即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圣人”,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由此可见,荀子的教育是以教人以礼为出发点的。在强调技能和知识的今天,我们的学校给孩子传输了大量的知识,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培养。今天的孩子会英语、会写作文、会画电路图,可是他们往往不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不懂如何同父母长辈交流,甚至社会上所说的熊孩子与日俱增。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调和这些矛盾,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孩子以传统的礼仪道德也是教育的题中之意。

32、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33、...........................................................

34、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而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35、Keyword:re-evaluation;Xunzi;philosophicalposition;historicalcontribution;

36、荀子最广为人知的思想,是其“性恶论”主张,还有那句至今常被提及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除此之外,荀子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常见,这大概与他常被后世学者抨击有关,也与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远离大众”有关。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