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孔子教育理念的名言【文案整理57句】
admin 2023-03-14 08:50:10 文案短句 ℃孔子教育理念的名言
1、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2、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孔子教育理念的名言)。
4、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孔子教育理念的名言)。
6、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
7、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8、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不读书的人为可耻。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现在急需造成一种舆论,以不读书为可耻。——陶行知
9、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10、1当代作家刘烨说过:现在需要的是扎扎实实为中国做事的人.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12、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13、10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4、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15、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另一个例子是,孟子的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意思是。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16、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17、因此我们贯彻执行d的10九大精神,切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为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建设、干部队伍素质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督导。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19、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20、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21、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2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4、1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5、孔子在教育上的伟大不仅仅在其筚路蓝缕的开辟之功,更在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弟子,贫者有之,富者有之,贵者有之,贱者有之,其弟子公冶长甚至曾经是一名罪犯,更有史书未曾详细记载的三千余位跟随孔子学习过的弟子。与专门面向贵族子弟的国家学府不同,孔子讲“有教无类”,有志向学者,孔子皆有所教。
2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27、1美国著名诗人马克姆:“金科玉律已深植我们脑海,现在则是奉行不渝的时刻.”
28、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29、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1、1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全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根源都在希腊.”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就有一种家园的感觉.
3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33、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为政》)
34、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35、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36、陶行知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3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38、10罗曼罗兰:“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
39、1“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礼记学记》
40、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41、子曰:“从①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②(《先进》)
42、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43、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最驳假话,不说诳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
44、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45、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46、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4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48、孔子又提到《诗》《礼》《乐》的学习,这三者既可以理解为具体的三部经典,也可以理解为宽泛的三种学问类别。学习诗,是建立一种抒发情感的渠道,引导人以一种中正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继而达到性情的陶冶,言语自然中和得体;学习礼,是养成人的行为习惯,使之言谈举止皆有规矩,如此才能立身。所谓“三十而立”,正是隐含了“礼”这一关键要素。人到应该知礼,如此便能言行有体,此谓之“立”。三十岁不知礼,就无法自立于世;乐即音乐,此处特指雅乐。雅乐用典雅的节奏表达人心中萌动的情感,如此表达的情感是从容的、有节制的。闻之既令人舒心畅快,又不至于激荡放纵,使人体会到一种和乐的美感,可以说,乐是诗之秉性和礼之秉性的融合,故而谓之成。
49、周代是一个由贵族进行统治的朝代,贵族垄断了行政权力,也垄断了教育的权利,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到当时的国家学府去学习。而孔子则面向民间广泛地招收弟子,传授典籍学问,打破了此前“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撒播知识的种子,因此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5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1、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5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53、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5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5、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正因为这样,子贡自承不如,因为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另外,孔子经常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志向,或赞许或批评,但也只是“各言尔志”罢了,说之何妨?曾点在言自己的志向时,鼓瑟铿锵而作答,一派狂者的气象,但所言之志深得孔子嘉许。由此可见孔门教法之一斑
56、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上一篇:关于积极向上的名人名言【文案整理8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