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文案整理40句】

admin 2023-03-14 08:50:37 个性说说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1、  在这里,似乎本人逻辑上出了问题,既然诸葛亮要揽权,为什么还会分权给蜀人呢?可实际上是不矛盾的。为什么呢?从杨仪魏延之争,我们可以知道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因为有诸葛亮在,才使得这一矛盾一直没有成为蜀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直到其死后,这一矛盾才浮现明朗出来。也就是诸葛亮最贤的一点,他很好的协调了两集团的关系。所以,诸葛亮是贤相。

2、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3、这东西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有无也差不了哪里去。

4、所以他才让他在河边和丛林之间进行扎寨。如果当初诸葛亮多说一些也就不至于这样了。后来马谡因为违反了命令,自作主张在山上安营扎寨,导致了街亭失手,让蜀国军队失去了重要据点,他身为将领应该负全责,不过有人说马谡被杀不仅仅是因为违反命令,而是因为当时诸葛亮想稳定蜀国内部政权,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当时蜀国分两派,一面是荆州派,还有一面是西川派,他为了想表明自己第三方的立场,斩马谡也就是要告诉他们无论你们怎么分派都不能影响国家的利益,所以马谡的死为整个蜀国带来了安逸,为后来的蜀国鼎力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诸葛亮在事情发生了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检讨,自降三个级别,当做下令斩马谡后果的惩罚进行承担。

5、诸葛亮北伐有三种力量,左派是赵云魏延类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所以他们比较冒进,主张进攻的,中间派是不支持不反对,静观其变的,右派是诸葛亮主导的安全第一派,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将30万大军毫发无损的带回蜀中,当然马谡也是知道诸葛亮方针的

6、诸葛亮策反魏将孟达,以配合北伐。由于孟达做事不隐秘,被曹魏获知。司马懿千里急行军,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因而被斩杀。

7、马谡本是诸葛亮爱将,可丢街亭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诸葛也上书刘禅自己降级三等,杀了马谡以定军心民心。诸葛亮斩马谡实属于心不忍,一是马谡虽狂妄自大,却也是难得的帅才,委于参军就是为自己培养的接班人。但马谡再重要也不及北伐曹魏平定中原,完成先帝托孤大业重要。所以为保全大局诸葛亮只能挥泪斩了马谡。

8、怎么办?朝廷上下要问责。诸葛亮自己是不能死的,那就只能马谡去死了。既然要死,那就死的有价值,死得其所。怎么死?为“法势术”而死!法就是规章制度,是披着羊皮的狼。之所以披着羊皮,是需要温情的面纱;之所以是狼,是必须要有铁血的手腕来为万世立制。也就是"外儒内法"。法是用来惩罚和捕食羊群中不思进取、松弛懈怠的"懒羊羊",是用来保存和激活羊群中全力拼搏、奋勇向前的"喜羊羊"。所以马谡必须杀,因为规章制度摆在那里;也必须挥泪,杀的所有人感动和震撼! 

9、  喜欢三国的人,都是会思考的,所以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证明。必须有一个,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之间的第三方掌权,才是合理妥当的。那么,作为荆州人的诸葛亮为什么也可以掌权呢?就是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的,孔明是贤相,他虽是荆州人,但他自己却把自己当作蜀国人,他不站在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任何一方。

10、(图)连环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董福章(绘)

11、其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还派遣高翔去干吗?既然对马谡如此不放心,还派马谡去干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12、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劝诸葛亮,诸葛亮不听,执意要杀马谡的关键原因。至于什么,严格的军法只是借口。马谡因为希望太大而被杀,最后让诸葛亮太失望了。

13、诸葛亮对将土们说:“这次出兵失败,虽然是因马谡违反军令造成的,但我也有用人不当的过失,这次兵败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上奏后主刘禅请求降职三级。

14、在这里,陈寿没说马谡所督率诸军是谁,但至少说明不仅仅是马谡一支人马。

15、其军中无戏言。马谡在请战之前,曾立下军令状,街亭若失,乞斩全家。若不是当初如此的重视,诸葛亮也不会将此重任交给他。兵败之后,诸葛亮只斩他一人,并答应他照顾家人,培养孩子。诸葛亮军中要服众,只斩他一人已经足够宽容了。

16、有句政坛老话,「欲做大事,寻替手为先。」此时诸葛亮四十七岁,对古人来说已并不年轻,到了需要考虑自己事业接班人的年龄。比他小九岁的马谡,就是诸葛亮栽培多年的最佳人选。

17、诸葛亮当然很生气。其实领导最看重的是态度,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性格和态度是天生的。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无论能力如何,都不是当领导的料。当蒋琬在马谡被杀后劝诸葛亮爱惜人才的时候,也许诸葛亮在想!

18、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诸葛亮认为马谡能够胜任这个职位,而马谡本人却辜负了期望。那么马苏在街亭之战中的真实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看。

19、身肩如此重任,马谡却把事办砸了。他违背诸葛亮战前部署,擅做主张令大军兵败,而且违背军法、临难脱逃,罪证确凿。马谡在蜀汉将士心中的威信已经垮了,辜负的不止是诸葛亮对他的信任,更是将来托付以军国重任的期望。

20、其更莫名其妙的是,既然诸葛亮大军是从斜谷进军,街亭重要,但没有重要到能左右全局的地步。从以后历次北伐看,诸葛亮再也没有去守过街亭,为何第一次就会如此重要哪?

21、马谡做参军没有问题,做先锋官就有问题?!能正确的运用人才才是发挥马谡作用的关键。也许是诸葛亮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虽然揽下所有的责任,仍然不能放过马谡,这个破坏了他认为的北伐大好局面的人。

22、回复:蒙古,看《蒙古骑兵何以天下无敌?》;

23、  充分性从表面看,似乎不必证明,是显然的,马谡失掉街亭,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所以依法当杀。我要说这是太过肤浅的认识。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呢,蜀魏双方对垒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司马懿的魏国援军到了,一下子就使得蜀国的战局变为防御阶段,双方实力已经不再是对等的状态。所以,诸葛亮要分兵防御,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街亭,会是魏国的进攻目标。

24、杀马谡时,岂止是十万大军为之流泪,诸葛亮又何尝不是心痛如绞呢?既是失去了一个一向赏识器重的知己,也是国家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是,没有办法,无论君臣将相王侯,谁都不能凌驾于国家社稷之上。

25、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26、先不谈战役情况。《三国志》: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27、其次,诸葛亮派遣马谡去守街亭之时,魏军尚未行动,诸葛亮咋就会知道是张郃去抵挡马谡呢?真的是会未卜先知吗?

28、回复:交火,看《揭秘|中国特种兵曾为保护斯诺登与美国CIA交火!》;

29、第诸葛亮分三路出兵,赵云、邓芝一路作为疑兵是无疑的。诸葛亮没有把这一支兵力作为进军的主方向。

30、但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病,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上并没有多少兵力可用。

31、势就是能够调动一切因素来促进实现组织目标的态势,不但包括权势,也有个人的魅力和品质。通过权势霸道服其身、仁义品质服其心,让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 

32、熟读兵法,长期追随诸葛亮左右的马谡,很可能误以为诸葛亮很快就会率领大军跟随上来。只要能坚守个十天半月,大军到达,也就啥问题没有。

33、毕竟蜀汉人才难得,历史上也有无数败军之将,戴罪立功,知耻而后勇的先例。比如春秋时秦穆公,对崤之战全军覆没的败将三人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不加惩处反而委以重任,终于在三年后的王宫之战大败晋国,一雪前耻。

34、还有诸葛亮生性谨慎,没有刘备枭雄的气质,刘备这个人一生经历很多,有很多冒险精神,一生大起大落很多次,所以他不怕失败,但诸葛亮不同,他不能失败,所以北伐的战略方针就是安全第安全第安全第一;

35、要知道马谡其实是很有点兵权的,但是王平只是一个蜀地将领。所有人回来后,都把没去帮王平的锅甩给马谡。意思很明确:我们不知道马谡不在啊,马谡没要求我们帮忙啊。

36、想必很多用户只会因此得到一个盲目的笼统印象:

37、之后大家总结失败教训,马谡也没在场。于是所有人都指责马谡,很多人甚至觉得马谡已经死了。把问题责任丢给一个“死人”,这是再合适不过。

38、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派遣马谡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的同时,再拨上将王平协助。

39、魏延以为没有得到重用,很不高兴。诸葛亮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反复强调了街亭乃阳平关的要道,其重要性很大。魏延听了很高兴,才领本部人马愉快的接受了任务。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