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文案整理74句】

admin 2023-03-18 09:19:41 文案短句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1、其次,我想再谈谈庄子思想中关于对自由的向往。

2、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3、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4、肖龙者:今日运势不佳,人际关系差,易有是非口舌缠身,外出要注意随身财物。

5、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6、隐逸、淡然、无为、和谐……这是庄子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追求、现代社会人们所珍藏的思想,是从古至今历史长河中的宝贵财富。

7、呆若木鸡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而这个成语就出自于《庄子》之中。这则寓言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同时又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而在庄子看来,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艺与能力的人表现出来的或许看起来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认为胆怯,但在非常状况之时,他们却往往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强大能力。而庄子借用这个寓言故事正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会互相转化的道理,这也正是他特有的辩证思维,正是他的文章迷人之处。

8、我们看似脱缰的生活,其实有道可循,有道可控。

9、    作为宇宙演化论意义上的“道”,是万物之所由出者,“道”孕育和生养出宇宙万物,故云:“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而且,它作为普遍规律蕴含在万物之中,它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10、我们都知道,自然无处不在,它是一种规律存在于人和万物的各种交织中,如果我们想要主动保持着对万物环境的掌控,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认清自然规律,厘清掌控自然的不利因素,还包括潜在规律,然后根据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应对措施和策略,而不是颠覆式的试图创立或者强行改变规律,规律就在于它的必然性、规定性和固然性。它不能按照人们的意志发生改变,尊重规律使”万物合其德,自然合其道”,才是”天人合一”!

11、    庄子还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对立也是相对的,从“道”的角度看,此与彼、贵与贱,都没有确定的区别与界限,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它,“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通过对事物相对主义的分析,使人们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待的自由境界,这就是“齐物”的思想。

12、    道无所不在。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1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73章》)。第一种人叫做勇于敢,就是有勇气敢做的,死了,第二种叫勇于不敢,有勇气不敢做的,活了。这就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了,我们一般说不冲上去是不敢的,老子说不是不敢,是敢不,这点非常重要,就是在老子看来不做也要有勇气,而且不做比做更需要勇气,叫做勇于不敢,勇于不敢不是不敢,是敢不,敢不很难啊。苏东坡总结为四个字:大勇若怯。

14、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15、宜——装修、动土、安床、订婚、安葬、破土、修造、拆卸、订盟、启钻、成服、除服、纳采、冠笄、入殓、移柩

16、(翻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17、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比方说,虚伪。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既然是天然、自然的,就用不着刻意,也不能够刻意。野鸭的腿再短,也不能拉长;仙鹤的腿再长,也不能截短。是圆的就不用规,是方的就不用矩,儒家为什么总要弄个圆规和方矩(仁义礼乐)来整人呢?天地、万物、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按照各自的天性去生存,去生活,就很好,就是幸福,甚至就是最高境界(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犯不着人为地再去制定什么规则。人为地、强制性地去规定,去规范,反倒乱了真性情。

18、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19、肖羊者:今日运势不佳,可合作,但压力较大,容易精神紧张,肠胃不佳。

20、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21、(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22、孟子道,继孔子。他侧重,法治国。施仁政,民为大。国次之,君为轻。尊亚圣,有亮点。

23、庄子和道家认为,人类应该同动物、植物、土石以及空气一样安安分分的静处自己一方天地,万物各归其位;国家和人民回到原始部落时代,这一思想虽然有碍历史发展潮流,但是对于那些痴迷于追逐个人名利或个人理想,企图建立自己为尊的天下秩序,这种完全不遵循自然规律的人来说,是一种提点,显然也是一剂良药。所以按照道家的说法,世人之所以苦,就是因为有无穷无尽的各种欲望而无法遂愿,所以要求欲望熏心的人,舍弃欲望冲动,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既不能随波放任,也不能盲目的摒弃,最好就是根据自然规律释放合理的欲望,到达一种相对和谐的境界,此为庄子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根本思想。

24、庄子的主要思想和哲学体系既继承了老子的主线,又以此为基础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即是宇宙中万物的本源。而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任何能够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之中自然演化的。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阔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衰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欢,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富、不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他主张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25、在《视权贵如腐鼠》中,我深刻地理解了其揭示的道理。如名利等我们认为极为珍贵的事物,在别人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他们有对生活更高的追求,而我们却如那猫头鹰般望着自己的一小片天,守着自己的腐鼠。庄子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藏匿于一个寓言故事中,我也明白不少:应从小就树立理想,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眼界宽了,将来才能成为展翅而起的鹓雏。

26、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27、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28、庄子,中华大地上诞生的文化奇人。庄子在处政、为人处世、文章、思想、生活智慧等方面独具高格、与众不同。

29、道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见长。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道之核心要义,主张“天下是天下的天下”,即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有所敬畏,不要肆意妄为。

30、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31、出自《庄子·秋水》。(译文)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

32、  庄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有一种“看透一切的感觉”,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福与祸是两副面孔的幸运牌,人生路上,赤条条地来,终会赤条条地去,该走的弯路一条都少不了,该遇到的挫折,还需自己去解决……庄子已然是那种不屑于任何事物、事情的人了。他倾于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安宁。在学习完《混沌之死》和《呆若木鸡》后,我就更觉得,在庄子眼中,俗人如同一窝叽叽喳喳的鸟,官场更是一个令人厌倦的地方。“独善其身”,我们应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总结经验,汲取精华,让自己更强大,不必与俗人并论。但如果,人人都如庄子这般“傲”,那么,现在的社会定会很恐怖。

33、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34、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35、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36、他为人豁达,纵观他的一生,无大喜,无大悲,平平淡淡却活出了自我。相伴多年的妻子去世,朋友(惠子)前来探望他,却看他像个簸箕般坐在地面上,击着瓦盆唱着歌谣,欢快极了。惠子不解至极,觉得庄子太冷酷了,庄子却答:“她从我们的小屋搬到了天地这个大屋,难道不应该庆祝吗?”惠子慌张地离去了,在惠子看来,他简直不可理喻,但谁知他是不是假豁达,真悲伤。即使淡然,可相伴多年,那份情感不会轻易抹去,庄子或许把悲伤藏于心底,不向任何人坦露,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在某个凉夜,忆起她,也会难过得不能自己,孤独而倔强。

37、由于庄子是那样地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学便充满了聪慧、灵气和浪漫情怀,让人读后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庄子哲学,是可以看作美学的。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

38、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39、    庄子认为:“道”是一切有形个体产生的根源。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天地万物、人与动物、甚至连鬼神等都是由道而生的。

40、●哲学大师陈鼓应先生发扬它:我更希望这种思想能够推到西方;

41、出自《庄子·齐物论》。(译文)大智慧的人广博豁达,小聪明的人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像火光一样猛烈,小巧的言论则喋喋不休。

42、乾坤浩渺,日月同辉,星辰迭代,万古归尘。大千世界,却在庄子面前无象无形,只留下舞蝶蹁跹。

43、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44、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45、出自《庄子·庚桑楚》。(译文)心境安泰镇定的人,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

46、(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47、    “全生保身”、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山木》中说:庄子山中行走,见一大树,枝叶茂盛,伐木者在它旁边却不去砍伐,问其原因,伐木者说因为它没有用处。庄子说,此树因为没用得以终其天年。庄子出山,去一朋友家,朋友命仆人杀雁招待他。仆人说一只能鸣叫,一只不能鸣叫,该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能鸣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说,昨天山中之树因为不成材而终其天年,今天这只雁,又因为不鸣叫而被杀。先生怎么看呢?庄子笑着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通过这两个故事,认识到为了全生保身,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世事无常,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无用即有用,倘若时运不济了呢,则有用即无用,故此不可偏执于某一方面,一切应当顺其自然。

48、(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49、无论工作生活、情感人际,还是心智成长、价值实现,只要掌握了“道”,就会身心平衡,看待人生更加通透,很少困于当下。

50、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51、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52、(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53、而在为人处事方面,庄子又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我在读完《混沌之死》后深有感触。其中,混沌象征未被开发的自然,而倏和忽却不弄清楚本质和道理,就随着主观判断雷厉风行地做事,以至于开了七窍的混沌死去。庄子巧妙地用此来表明自己“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应根据实际情况、深思熟虑后再做事。若是根据混沌自身的情况,即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就不会有这样一个不尽人意的结果。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也应尊重自然规律去做事,如合理、适度地开采自然资源,随着森林树木的生长合理地砍伐,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等各个方面,尊重规律、和谐相处。若过度开采或砍伐,总想发展工业,而忽视“真理”,将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即“混沌之死”。而此客观规律也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等。想到历史书上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由于一心发展工业实力、农业基础而破坏应有的规律,最终取得了反效果。这是庄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它也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54、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55、老子还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做到以柔克刚:第一是装第二是忍第三是让。

56、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57、在哲学方面,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葬,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天”代表“道”,即真理,而“天人合一”便是回归生命的本源、归根复命。宇宙与自然是大世界,人便是小世界。同处一片天地,便是要睦邻友好。既然本质相通,便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做到自然和谐。庄子在死前,不要求厚葬,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所谓的名利,只求回归自然,这才是最本真的幸福。能够把自己放入茫茫宇宙中,坦然面对自己的渺小,以及对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把自己的躯体甚至于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更是提出此“天人合一”之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58、(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59、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1-3)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2) 

60、出自《庄子·大宗师》。(译文)死和生,非人为之力所定,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完全出于自然。

61、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产生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原因: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当时的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形成不同派别,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4)环境原因: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62、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63、    老子与庄子哲学的真谛,就是教人智慧的生存。他们的主要思想精髓就是人“保全自己”,并为了“保全自己”的这种哲学而创造了很多学说,我们所熟知的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还有“柔弱胜钢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哲学等。老子和庄子都做到了与世无争,他们认为做人最主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珍惜生命,爱惜生命,敬畏自然。要有逍遥精神,不放纵但要达观。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自由地生,自由地死,自由地爱。

64、人生中的重重困惑,都逃不出“道”,即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65、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6、道家的思想主要是重道而养德,德和道是一不是有道就有德,有德就有道,失德无道,失道无徳。

67、    庄子家里比较贫困,居住的环境也不是很好,他主要靠打草鞋生活,还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不过在职没多久就归隐了。

68、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69、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70、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生命的尊严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这种生命的尊严包括每个物种真实而自由的生存,包括对差异性存在的尊重和宽容,这就是道家所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真实,自由和宽容。

71、出自《庄子·大宗师》。(译文)“真人”呼吸靠脚跟,而一般人呼吸靠喉咙。

7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73、继往开来,核心不变。中华文化又将迎来盛世。国人需要擦亮眼睛,把握核心,与时代同步。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