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文案整理43句】
admin 2023-03-19 03:41:52 qq说说 ℃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
1、(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2、叶公所说有点像咱们现在提倡的所谓“大义灭亲”,具有法制精神。但孔子认为叶公所说的事情不符合人的本性,它枉顾守法的无辜公民人身被伤害、财产被掠夺的客观前提,犯了包庇罪,苦了受害者,好了害人者。
3、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通晓就是通晓,不懂的就是不懂得,这便是智慧。不懂装懂就是无知,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应当学会虚怀若谷。
4、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就是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代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
5、我笃信,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才逐渐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以最坦荡、热烈的心,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鲁迅作品读多了,我突然有一种历史交接般的不断前进的责任感”,“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生命中多多少少挂些鲁迅的影子,是可以帮助我衡量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至少有这样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我的眼界会开阔许多,我自己也再不会只局限在原本的那一点点不透风的空间里了”
6、在大家潜意识里,“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是源自宋代一代明相赵普所述,但是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宋定国教授考证,“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大师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正式定义为《四书》,在整个社会大面积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
7、“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正流传起来,应该是在元代,有史料记载的应该就是高文秀的《遇上皇》剧情里,借助主角赵元所说的一句话。但是元代大家都知道,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又多崇尚武力,对这些他们认为文绉绉的东西自然不感兴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以当时也有一种说法叫“九儒十丐”,儒生几乎就是乞丐的代名词。后来儒生被称为“臭老九”的说法就是由“九儒十丐”得来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当时儒生们大多不受重用,为了找一个精神信仰,提升自己这个团队的社会地位,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私塾、酒馆等地方,不断宣扬《论语》的好处,在一些郁郁不得志的社会青年范围反而得到了广泛散播。
8、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9、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0、解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骄纵,小人骄纵而不安详舒泰。
11、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只是想要速度,却往往达不到目的地。急功近利,往往会出差错,反而适得其反。
12、大乘佛教的兴起,自然要有相应的经典来进行阐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了所谓的龙树取经的传说。龙树是一个传奇性的人。他的活动年份现在都没有办法确定。关于他的很多传说,非常传奇。也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多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称呼,所以才引发了后世解读的混乱。根据传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愚钝,佛陀只能讲小乘法,也就是提供自我解脱的法门。而佛陀其实还讲过大乘法也就是能够普度众生的法门。记录这些佛法的经典就是大乘经。龙树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龙宫,得到了龙王赠送的大乘经。于是大乘经就开始传播开来。这是传说当中对于大乘经由来的一种解释。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所保存的经典,除少部分以外都是大乘经。
1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14、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孔子承认人的私利,但更强调大义,把大义置于个人私利之上。在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很多人把个人私利高置于公义之上,由此引发的问题多不胜举,各种因为金钱和私利的经济犯罪也是数不胜数,这样的风气是非改不可的,还是多读读《论语》吧。
1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17、看看我们现在不也在强调诚信,诚信问题是市场经济更需要的基本道德,每年由于诚信问题而产生的经济案件不知有多少,论文造假、考试作弊、假冒伪劣商品等等无不与信用缺失有关。
18、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也许(基层)国人道德水平高的人太多,也许(基层)国人有道德水准高的缘故,基本保持了传统观念。如含蓄、本分、厚积薄发等特征。按照正常,提拔成领导,道德水平越高越会得到提拔。但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一般不会“安能弯眉折腰事权贵”。无形中,让无德的人趁机钻了空子。无德人,甚至不择手段,甚至抛弃人格,爬向领导的岗位。
2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关于如何做学问的深刻思考和体会。
22、蠕家上位之后,中国人的一种恶劣传统就登上了大雅之堂了: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公德、良知、法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将自己想要达到的邪恶目的狡辩成“正义”。长此以往,道德沦丧、人心险恶在中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23、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孔子的亲亲相隐相互包庇,犯法还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山河。仁义道德廉耻都跑哪去了?
2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26、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7、《论语》上说:“子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显示了执着于现世的儒家情怀。而鲁迅也说:“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吧!想出世的,快出世吧!想上天的,快上天吧!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吧!现在的世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28、《论语》中有不少关于为政的章句,很多论断今天依然很有价值。
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3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1、仁者安人,知者利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3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为政》
33、在这近千万的文字中,让我们清楚的看见了那个半封建、半殖民中国的现实,更通过大量的翻译作品,让当时的中国人在“五四”运动的思潮下,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民族的劣根性。在《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中都有体现。
34、“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学习知识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而不深入思考就不能领会知识的真正含义,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纸上谈兵,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学以至用,解决实际问题。“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做学问,脱离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一味在凭空思考,不去深入钻研,不去接触实际,就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毫无价值。
35、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36、在《论语》中只有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甚至自相矛盾、前后打脸的为人处世格言,类似微博上的心灵鸡汤,并无什么高深的思想,更别提科学技术,中国人研究了几千年,弄到后来国弱民贫、道德精神麻木、差点就亡国灭种!
37、“每事问”,“韦编三绝”,“吾十有五志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勤奋好学的故事很多,而且他终生都在学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看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娱乐至上,娱乐到死,在娱乐的过程中抽空骂骂孔子,彰显自己比较前卫。
38、他在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强调继承儒学传统。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提出了“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建设原则。绍兴任教之余,他搜集抄录会稽先贤遗作,张扬先贤蠡德,“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以挽救因时世变迁而产生的“土风不加美”的习尚。些言行固然表明青少年时期他对儒学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负效应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血脉和儒学的深厚的渊源关系。
39、大乘经的由来当然不能够用传说来解释。根据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当时大乘佛教的僧侣写成的。因为佛经总是以佛陀或者菩萨的身份通过对话来阐述佛法,所以不可能保留作者的名字。
40、孔子说:“仁道不会远离人世众生。先知先觉的人(君子、贤人、圣人)在传播、实行、弘扬仁道的过程中如果疏远众生,这样的人是不可以传承并发展仁道的。”
41、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议论,过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4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译文: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 上一篇:慰藉造句子8个字【文案整理3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