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刘基论相【文案整理40句】
admin 2023-03-19 03:57:35 文案短句 ℃刘基论相
1、 《疚庼日记》所记有两本《授经图》,一本是林同庄所藏任淇重书本,一本是李漱梅所藏徐、陈本,两本均出自端木家,且淇重书本摩自“徐、陈本”。
2、可是,正因为刘基太能干了,朱元璋对他不得不防,一面要用,一面要压,挫其锐气,销其锋芒,时与排斥,不让他进入领导核心。
3、综上所述,并不是刘基不当宰相,而是根本当不上宰相。朱元璋最大的本事就是识人、驭人,人尽其用。因此,无论如何朱元璋也是不会把刘基置于相位之上的。当然,刘基本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任何史籍有关于刘基觊觎相位的记载。实际上,洪武四年刘基便已经辞官归乡了。可见,刘基的权欲和野心并不大,倒是颇有些留侯遗风。洪武八年,退休四年之后,刘基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没有确实证据证实刘基是亡于朱元璋之手。个人认为,刘基为朱元璋所害之说站不住脚。洪武八年,明王朝的对外作战还没有结束,朱元璋也还没有开始着手收拾开国功臣,甚至后来“胡惟庸”案的主角胡惟庸和李善长也都活得好好的。朱元璋这个时候对一个已经退休的文臣下手,毫无意义……(刘基论相)。
4、曾祖刘濠,在宋代做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5、然后他在死的时候和他儿子说:我本来想向皇帝上遗表,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但是等胡惟庸败了,皇帝必然会找你们问我临死有什么遗言,那个时候你们再把我的信交给皇帝。果然,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的儿子,问刘伯温有什么遗言吗,他的儿子把他的信交给了朱元璋。
6、朱标很赞同老爹的做法,认为对蓝玉的事就是要赏罚分明,真要是听了韩国公的宽纵了蓝玉,那可真是当着天下臣民的面打了太子这张脸。此时徐达重掌帅印,中书省的事务按例是不能再兼了,中书省里应该再补一个人进来,朱标推荐了御史中丞刘基,但朱元璋却没有表态。
7、 活动特邀专家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刘天君;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执行长,中华人类自效协会理事长,自然医学文摘杂志计补长、中华自然医学教育学会秘书长,香港体内环保健康促进学会会长何永庆;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刘伯温弘文慧馆常务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孔令宏;中華傳統整復協會創會長,中華協進會創會長、香港同際中聲中英總會永遠會長、國際中醫中英读會會長、世界國際健康管理學會理事長、台灣世界眷林健康聯盟續會總會長、世界手法醫學聯開副主席陈秋隆;台湾大健康学院院長,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华亚健康世界总会总会长,医学管理博士、教授赖正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明中学会刘基分会副会长,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州市刘伯温文化研究中心(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俞美玉。
8、第七名:少志凌云,相知重臣——中唐谋略家李泌
9、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10、其次,刘基和朱元璋的关系并不亲近。与李善长、胡惟庸这些“淮西集团”小圈子里的人物不同,刘基是外来户,并不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他是在朱元璋发迹之后才投效麾下的,因此与朱元璋关系并不亲近。至少在朱元璋心中,他只是“部下”而不是“老部下”,一个“老”字,区别太大了,这一点想必体制内的人都深有体会。在“胡惟庸案”发生、朱元璋废除“宰相制”之前,宰相(丞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握有实权的,强势的宰相甚至会掣肘、甚至威胁皇权。这么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老部下”李善长而不是“部下”刘基。
11、在大功告成之后,朱元璋一心要独揽大权、专断独裁,他要的是臣下绝对的服从,而拒听任何不同的意见。(刘基论相)。
12、 而上文提到的翁方纲(1733~1818),字正号覃溪,晚号苏斋,北京人。他精于金石考证,善于鉴定碑帖,是乾隆时期崇尚帖学的名家。
13、当然徐达本人很聪明,不随意参和淮西帮拉帮结派的事,从他不让自己儿子到大内当亲卫就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朱元璋让朱标查亲卫安排的事后,得知大都督府一干事务一直由宋国公冯胜在管,而冯胜跟李善长、胡惟庸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濠州定远,妥妥的淮西老乡,明明亲卫的事是冯胜管,李善长却能把朱暹从那么远的地方调过来,可见跟老乡冯胜是有多亲密。
14、 为刘基一家画像的画家徐易,字象绍兴人,是明晚开创肖像画“波臣派”的曾鲸(1568~1650)弟子(曾琼字波臣,因此被称为“波臣派”)。这幅画上他描绘的刘基祖孙四人像,各具年龄、性格和气质,表现了刘氏一门研读经学,从容进退的气质。
15、太祖正要刑讯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6、虽然朱元璋在《诰》中褒奖再高,未见实质性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政治悬念而已。
17、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
18、若是:如此;这样。《仪礼·有司彻》:“司马在羊鼎之东,二手执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若是者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唐刘长卿《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诗:“华发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复如何?”清戴名世《凌母严太安人寿序》:“夫达官贵人之名,果足以为亲重乎?若是者,吾亦以为非是。”
19、范蠡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后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不精通;娶西施,于从政,于从商,得心应手,堪称千古奇人。
20、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
21、都有他擅长不擅长的人物,有的了解的多一点可能就多写一点,不大了解就少写,免得造成笔误被人耻笑。
22、《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因为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手下谋士众多,刘伯温并不是唯一的。
23、下面我们来说说中国历史上被严重神话的人物:姜太公、诸葛亮、刘伯温。
24、 投稿邮箱:liubowen77@1com
25、然而,正因为刘基有将相之才,有过人之能,但不是淮系,不是朱元璋的心腹亲信,又是由元朝阵营投靠过来的,朱元璋对他的夸奖,只是空头的褒扬,实则置之不用,却重用(胡)惟庸等一班小人。
26、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27、此时正值清兵入关之初,清朝立足未稳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南北对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政权存在。
28、第二天,朱元璋立即来个大拜除,文武百官、皇子都要上朝,正常人都知道老朱这是要宣麻拜相了。在前往朝拜路上,胡惟庸很是关心会拜谁为相。这时即使是秦王妃都预料得到这相不是胡惟庸就是刘伯温,别的臣子包括胡惟庸当然也知道丞相会在胡、刘中产生,胡惟庸自然很关心是拜自己还是刘伯温为相。
29、一般人的忧虑忧愁都集中在感情情绪上,喜好快乐也都受到内心的牵动。我要想物质生活富裕,当年西晋石崇与王恺斗富时炫耀的珊瑚树也不算多,西蜀之地盛产铜矿的铜山也不算富饶,陶朱公和猗顿积聚的财富也不算丰厚;我要想地位尊贵,通侯(彻侯)和州郡的长官也不算尊贵,士大夫所乘用的大车和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也不算荣耀,万钟的丰厚俸禄和列五鼎而食的奢侈豪华的生活也不算满足;我要想享受娱乐,吃饭时面前的食物占据了一丈见方的地方也不算奢侈,歌舞华美也不算过分,到处狩猎也不算广泛无度,珍奇的鸟类和供玩赏的珍品充满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也不算奢侈华丽。那么(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求取这些,(如果)有什么得不到,就会食不甘味、寝卧难安。如此一来,即使是游遍广大无边的原野,登上高大广阔的山丘,(我也)会觉得无处容身,又怎么能称之为“丰裕”呢?
30、太祖采用他的计谋,诱惑陈友谅到来,彻底消灭了他的军队(太祖)因为消灭了敌人就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那个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
31、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汉书·翟方进传》:“持法刻深,举奏牧守九卿,峻文深诋,中伤者尤多。”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唐白居易《张聿可衢州刺史制》:“牧守之任,最亲吾人。”明何景明《赠南雄判愈君序》:“公卿废礼士之文,牧守靡察民之实,是以官屈而吏以调困。”
32、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夷三族。
33、 悠悠乐曲响起,主持人以刘伯温“先天元气、道炁养生”的大医观,将大家带入道炁太极静心禅体验。
34、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张床很小,(但是)除了能容身之外我不再需要别的。之,主谓间助词,取独,无实义。庸,会意字,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庸,用也。”《尚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诗经·齐风·南山》:“齐子庸止。”《左传·文公十八年》:“靖潜庸回。”《国语·周语中》:“庸动长老。”《国语·越语上》:“请始无庸战。”清刘鹗《老残游记》:“我无庸去,只是教阁下个至良极美的法则。”
35、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36、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37、刘基还看穿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朱元璋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要像刘邦一样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同自己共同打下天下,威重望高,甚至功高盖主的老臣宿将。自己百年后,子孙们难以镇住他们,这成了他的一个心病。所以,朱元璋从一个在战争中不嗜杀人的人,而一变为滥杀无辜、诛戮重臣,大开杀戒的人。
38、 第二幅画是徐、陈《授经图》的临摹作品,作者费丹旭。该画纵7厘米,横50厘米,落款为“授经图,徐易写像,陈洪绶画衣冠。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西冬十月,西吴费丹旭摹。”引首有赵之琛篆书“刘诚意伯授经图”,落款为道光己酉嘉平赵之琛题”。费丹旭绘于1849年十月,赵之琛题于十二月。
39、至正十九年(1359),刘基投靠朱元璋,开始辅助朱元璋平定四方,建功立业。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但刘基却开始了三起三落的七年浮沉生涯。之所以如此,和他的直言进谏的性格分不开,也与他此前曾在元朝为官,后又投靠明朝有关。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十分讲究气节和事君如刘基的行为在战争年代或许并不为人大笔特书,但在求稳的发展年代里,就有人开始诟病了。
- 上一篇:消失宾妮碎片与深情【文案整理11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