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赠汪伦古诗【文案整理42句】
admin 2023-03-21 09:40:35 文案短句 ℃赠汪伦古诗
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后面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本诗情感的升华。这种就近取喻、信手拈来的夸张手法,不正是李白诗词中的硬核手法之一么?用深湛的桃花潭水比喻汪伦真挚纯洁的友情,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亲切感倍增。(赠汪伦古诗)。
3、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4、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赠汪伦古诗)。
5、 徐千城的书写不太好,错别字也多,但是他描述得生动,还能想到他俩到小酒馆喝到半夜三更的情节,很不错!
6、就在这时,歌声响起“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我一看原来是汪伦。我紧紧地抱住汪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见!”说完我就上船了。
7、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8、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9、烨然同学话不多却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我满意地点着头,“事情经过就是这样的,虽然李白受骗了,但他被骗得心甘情愿,他和汪伦一起喝酒吟诗,一起谈古论今,不知不觉十来天就过去了。为了不让汪伦伤心,李白打算不告而别,于是,在这一天清晨,他一个人来到了桃花渡口。”
10、实际情况是,这位汪伦可不是位农民,而是一位离休的干部。他是泾县的县令。他的弟弟也做过县令,家族是安徽望族。祖上汪华是李唐初期的越国公。
11、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12、但是如果我们跳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词框架,就会发现,这是诗的整体格调和表现手法也一首上乘之作。
13、再次,存在即合理,从本身实际的传唱度看,他的艺术价值已可见一斑。这首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语言富裕民歌色彩。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朗诵,同时,本诗所体现的友情干净纯粹,令人向往。所以,此诗能经过数千年长盛不衰,历久弥新,说明他不仅是作为文学作品存在,也是世人心中涵养友情之花的柔软净土。
14、在李白准备坐船离开的那天,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jiàn)行,并和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来送他。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便作了这首《赠汪伦》。
15、意思是: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16、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17、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做为李白的粉丝非常想见到偶像,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18、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19、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20、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21、(李白没有上船,而是四处看看,看东边的桃花,西处深不见底的潭水,北边绿绿的柳树,就回忆起来当时和汪伦一起喝酒、赏花的日子。——崔高智)——差一个“南边”的景物没描写,这种铺陈法可以使用。
22、忽闻岸上踏歌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相和的声音,“忽闻”表现出汪伦不期而至,意外的惊喜。
23、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匹,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24、这首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25、今天我们将要和玉笙老师一起学习第二十首古诗——《赠汪伦》,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诗人巧用桃花潭水的深度比拟与朋友汪伦的情谊的深厚,历来为人称颂。
26、《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响,语从至情发出,故妙。周珽曰:上则百尺无枝,下则清浑无影,此诗之谓与?着意摩拟,便丑。
27、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及:不如。
28、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29、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0、而《赠汪伦》这首诗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虽然是一首赠好友的留别诗,但李白并未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这份感情,而是用就近深湛的桃花潭水比喻汪伦对李白真挚深情的友情。这种笔力的对比,才让人不经怀疑它的艺术价值。
31、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32、诗的后半是抒情。“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全诗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33、“我思君兮,君思我乎……”李白听到这首歌,神经一下子绷紧了,急忙往岸边一看,原来是汪伦啊,他带着一坛酒,一队人在放声高歌。他立刻走下船去,哽咽着对汪伦说:“贤弟,你……”,汪伦也是无比的激动:“先生,”汪伦打断了他的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请先生饮了这碗酒再走不迟。”说着,“啵”的一声打开了酒盖,顿时酒香四溢,还没喝上一口,便醉了三分。李白接过汪伦倒的那碗酒,一饮而尽,手指那清澈的桃花潭水,无限伤感:“请君试问桃花水,伦意与之谁短长?贤弟,保重。”说着,便一步三回头的离去了,汪伦双眼含泪,声音颤抖,对李白的背影喊道:“先生,一路走好!”那一队人也纷纷试泪。
34、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35、前面2句诗14个字,已经把人物、性格、事件、场景交代清楚,可见诗人的功底之深。
3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7、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38、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39、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说“忽闻”而不用“遥闻”,是因为汪伦的到来,是不期而至的。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40、《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41、李白乘舟将欲行,意思是(我)李白乘船就要离开桃花潭了,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回的潇洒。
- 上一篇:八字成语结婚祝福语【文案整理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