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文案整理29句】

admin 2023-03-22 01:32:47 qq说说

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

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2、子贡不解,问道:“刚刚订盟约,也可以背弃吗?”(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

3、其实,那个浅尝辄止的家伙解释的也是错的。他浅尝辄止,专骗那些从不读书的人。

4、宗族里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也称赞他尊敬兄长,这是中士。

5、言而必行。〖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楼主的最后的果必信不知道从何而来!

6、如果“大人”的含义已经涵盖了惟义所在的内容要求,那么,惟义所在四个字就不需要再体现了,直接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行了。但因此会引出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可以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思行准则呢?换言之,是不是除了大人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君子、小人和除君子小人之外的“大众”)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呢?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总之,赤子之心是一种充满德性的纯粹善良之心,所以,大人“不失却他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则必然是受人尊敬(尊崇和敬仰)的人。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13、人无信不立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了信誉度得不到周围人群的认同感,你这个人就无立身之地.

14、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15、孔子很无奈地道:“唉!他们都是一些器量极小的人,算什么东西呢?”

16、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7、第可不可以用泛指所有人的“人”代替“大人”?

18、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19、·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20、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2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2、可见,“小人信”与“君子信”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小人士”的“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23、显然,把「言必信行必果」写进各种新《三字经》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伟大的人从来都从一件事是否符合「义」来思考(在别的文段中,孔子、孟子也强调从「仁」去思考),而不要去关注是不是符合自己以前说过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没有说错话过?虽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可以督促我们说话更加谨慎,只说我们能做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放弃对于想象、对于可能性的讨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可能避免说错话,因此孔子孟子都更重视改正的可能性,而不是强求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错误。

24、孔子为什么不太看重“说到做到”呢?孟子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个够格的人,应该义字当先,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不符大义原则,就不一定将其坚持到底。只有小人才固执于圆满,说出的话板上钉钉,貌似要怎样怎样,其实是走入死胡同了。

25、此处,孔子强烈表达了他对执政官员的极度讽刺,称他们连“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都不如呀!

26、我们讨论孔子思想言论时必须牢牢记住的理论起点是,孔子是按“易理”来构筑他的思想体系的,而“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就是不固化——不“必”。所以,那种“硁硁然”的“必”信和“必”果之士,孔子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27、在《论语》中,我们知道,孔子只谈了“学(及‘好学’)”和“怎么学”和“学的意义与作用”,但从来不谈“什么是学”。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反复指出过,这是孔子谨守哲学上“不能言说”者就不言说原则的“智慧”,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言说就不懂,也不明白。所以,在《学而》篇中,就有了关于子夏的一段话:

28、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