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文案整理104句】
admin 2023-03-22 01:51:25 个性说说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
1、(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2、(注释)(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
3、(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4、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5、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6、(译文)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7、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赐也闻一以知二③。”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
8、(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劲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9、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10、(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1、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2、(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13、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4、(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15、3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16、(注释)(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17、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18、(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19、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0、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d。观过,斯知仁矣。”
21、(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22、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3、(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24、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26、(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7、(注释)①太庙:太祖(开国之君)的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②鄹(zou)人之子:指孔子,鄹又作陬,地名,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的“陬”,是孔子的出生地。鄹人则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所以称为鄹人。
28、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29、(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30、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31、(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32、(注释)①定公:鲁国国君,名宋,鲁昭公的弟弟,继昭公即位,在位15年(公元前509-495)。
33、(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4、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35、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36、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7、(译文)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38、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3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0、(译文)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41、(评析)《学而》篇里,孔子曾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庄子就是榜样吧。
42、(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43、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4、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5、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47、(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正义的、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48、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1-109篇合辑
49、(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50、(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51、(译文)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52、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53、(注释)(1)东首:头朝东。(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54、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55、(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不过类推出两件事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56、(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57、(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58、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59、(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2)若人:这个,此人。(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60、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61、(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62、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63、(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4、(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65、(注释)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66、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67、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自成体系内部辅导教材,一流的教学研发团队。
6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9、(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70、(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7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2、⑤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73、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74、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75、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76、(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77、(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78、(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79、(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80、(注释)(1)不以绀緅饰:绀,音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音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红紫色。(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5)缁衣:黑色的衣服。(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7)麑:音ní,小鹿,白色。(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9)寝衣:睡衣。(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81、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82、(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史称帝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83、19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84、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此书见于《十三经注疏》,为一般性研究最基本的入门书。
85、针对高考中考语文考点,分模块讲解各考点,重在技巧点拨和技能的培养,学生会在极短时间内语文成绩有明显提升。
86、(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87、(注释)(1)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2)履阈:阈,音yù,门槛,脚踩门坎。(3)摄齐: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5)逞:舒展开,松口气。(6)没阶:走完了台阶。
8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9、“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90、22(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12章)23(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3-24章)
91、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92、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93、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9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5、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6、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97、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98、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99、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00、①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101、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102、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03、(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 上一篇:赞美太阳的现代诗歌【文案整理1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