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道德经经典名句七字【文案整理75句】
admin 2023-03-24 08:31:00 个性说说 ℃道德经经典名句七字
1、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经典名句七字)。
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刘蓉·《习惯说》
5、大风不会持续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这句话是指很迅猛、很大的事物,持续时间是很短的。
6、这句诗不是描写梨花和海棠竞相盛开的,而是苏轼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用来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纳了个十八的小妾。前一句是: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老牛吃嫩草的委婉说法。想不到苏轼还有点污呢,捂脸。
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庄子·《庄子·让王》
8、(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9、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10、(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1、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12、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1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14、大意:不自我称赞,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如果不将别人当成敌人,与他相争的话,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争了。
15、操行洁冰玉,宇量涵沧溟。经德岂干禄,为善非近名。
16、(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18、(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9、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20、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戏赠张先》
21、(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22、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23、(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24、(解释)委曲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会被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则获得,贪多则迷惑。
25、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 1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 1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老子《道德经》 1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辩?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译文: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译文: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译文: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译文: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老子《道德经》 1抗兵相加,哀者胜矣。《道德经》 1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道德经》 1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道德经》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纪:原为线,有传统、纲纪、原则、秩序、本质等意)(希夷子之号与此有关?且有清微之境?亦联想到混元圣纪)夫唯不盈。故能蔽之不新成。(不盈满才能永远有可盈之机,做人如此才能经得住风雨)——老子《道德经》
26、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7、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2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经·第五章》
29、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30、(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3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33、(解释)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话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无法解开。
34、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35、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黄增《集杭州俗语诗》
3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37、在这里,有书君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道”的特性。当然,故事不见得真实,姑且当作笑话来听吧。
38、1938年3月,山西,周昆携款失踪,下落不明。
39、恒也。——第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0、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4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42、1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43、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44、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爱迪生
45、大意:真正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当我们也能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话,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46、可以说,世上没有永生不灭的事物,任何东西都会在时间长河里慢慢老去,最终消亡。“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意象突出,意境深远,道尽了宇宙中亘古不变的真理,也道尽了自然法则的残酷无情,所以,这句诗自问世后被广为传颂,后世许多诗人曾借用和引用它进行再创作,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成为诗歌创作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47、(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48、(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49、《天问》涉及的问题很广,首先他对于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一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的盲从态度。
50、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51、译文为: 福依偎在祸枕边,祸潜伏在福床下。 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也可以互相转化。 人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倘若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
52、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慈禧《祝母寿诗》
53、译文为: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54、《道德经》精选十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5、(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56、(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57、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5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9、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60、(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61、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62、(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63、《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搏。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64、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5、《楚辞章句》里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
66、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67、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68、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69、仅仅用了两天时间,英勇的解放军就跨过长江并占领南京。毛主席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及歌颂解放军的顽强英勇,就创作了这首七律。
70、5)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处)《道德经·第三章》(译文)做那些无为无欲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71、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赵恒《劝学诗》
72、(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73、《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该作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74、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全诗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大概的意思就是杜牧同志遇到了个13岁的歌女,觉得很美,扬州城十里长街(红灯区)所有的歌女,都没她一人儿漂亮。所以,不要轻易对别人说这句话,容易“友尽”。
- 上一篇:写梅花的诗句古诗大全【文案整理4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