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文案整理91句】

admin 2023-03-25 10:33:59 文案短句

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

1、2,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包公任开封知府时明察府吏和犯人勾结的判案故事

2、王逵到池州不久,又先后被起用为福州知州、扬州知州,又升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到任后,依然“不顾条制,苛政暴敛,殊无畏惮”,包拯再次上章弹劾。宋仁宗接到弹劾后,将此事交由江南西路提刑司处理。提刑司与转运使为并列同僚,难以办理,包拯得知后又上章弹劾王逵。

3、于是两位妇女都开始对孩子拉拉扯扯,在一番拉扯之中,一位妇女含泪松开了孩子的手。可是最后包拯却把孩子判给了这位妇女。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包拯说:谁会忍心看自己的孩子忍受拉扯的痛苦,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于是众人才恍然大悟。

4、后来,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后,被召任开封府,成为开封府尹。包拯在朝廷正直廉洁,为人刚毅,很多贵戚宦官因为害怕而收敛了很多。那时京城里也说:能做到从不行贿的,也只有阎王爷和包老头了。

5、  王逵是出名的贪官。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大量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残忍,并且随意杀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闻风逃散,纷纷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转运使的高职。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朝廷罢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利害,甚至无意之间把唾沫喷到了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于被罢免了。(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

6、相传廉泉井之水特别神奇,清官好人喝了清冽可口,甘醇香甜,平安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必定苦湿难咽,如有芒刺封喉,当场头痛欲裂,且闹肚子。唯一能够减缓病痛的偏方是喝一碗狗尿。

7、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赴建昌担任知县。后因为家中父母年迈,不希望儿子在外奔波,所以包拯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后,包拯才担任天长知县。很多人知道包拯都是因为他公正廉洁,为百姓伸冤。很少知道的是,他在处理公事上也很出色,他注重实干,从不贪污百姓分毫,为百姓考虑,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包拯还指出,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公元998年—1021年),由于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间朝野上下从无敢用金子做装饰品的事情发生。他认为这是宋真宗皇帝“躬行俭德,以化天下”的英明之举。

9、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皇帝第一个送来了寿礼,家人不收。

10、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11、做人就得讲实在,从小养成好习惯。学习前辈毛主席,提倡人们"三不贪"。小朋友讲廉洁,诚实守信要牢记。小朋友讲廉洁,遵守校规不违纪。小朋友讲廉洁,平时吃穿不攀比。

12、包拯曾写了一则《家训》,将其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面墙壁前面。

13、唐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包公就是以著名谏官魏征为师,为镜子,做个好谏官清官。上书朝廷对朝政发表不同政见,让皇帝在许多重大的决策中避免了严重的失误。包拯对于自己这一段经历,曾做过十六字的总结:“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当下为官者更要以包公为师为镜,要时常照照自己,反省自己。

14、在此任上,王逵更是贪赃枉法。被弹劾后,他改任光州知州,后又升为徐州知州、淮南路转运使。包拯遂第四次上奏弹劾王逵,但未被理会。包拯又连上三道奏折,继续弹劾,但王逵仍然顺利地升任为淮南路转运使。

15、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16、包孝肃公墓园,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系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安葬之陵园。墓园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三个部分,是国内目前少有的较为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由西向东,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神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区等。

17、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

18、特别是端州的知州,不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得到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

19、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 。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20、包拯在《请罢天下公用回易》的上疏中,对于朝廷允许各州、军一级的地方官府用“公用钱”(大约相当于今天地方政府的行政费用款,也就是公款)做买卖一事,提出了反对意见。

21、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当下反腐倡廉之时,深入挖掘包公文化内涵,弘扬包公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孜孜追求。

22、包公为万世景仰,从南到北,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纪念包公的祠庙,台湾、澳门地区有包公殿和庙,就连菲律宾也有包公庙,到处都有人在跪拜他。历代文人还写了不少颂扬包拯的诗词,用诗歌来歌颂他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

23、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24、(3)他平生没有私下的积蓄。(清且贫的包拯)

25、包拯非常气愤,他认为这种骚扰地方的行为,不仅危害百姓,增加地方的负担,并且有损国家的体面。他还为此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办法,要求以后接待北方几个民族使臣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办事。

26、为了陪伴父母,包拯十余年不离开家乡,父母去世后,又守孝三年,直到三十多岁才离开家乡踏上仕途。包拯有一妻一妾,妻子董氏生长子包繶,先于父亲去世,包繶妻子崔氏生子包文辅,不幸夭折。

27、不久,百姓发现,包公掷砚处隆起了一块陆洲,便起名为“砚洲”。后来,人们在端州的城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

28、刘全有些迷惑不解,他问道:“朝廷的王法不是不准百姓们私自宰杀耕牛吗?”

29、宋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四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

30、葳蕤华美,白色拱桥如长虹卧波,水上游船穿梭,如在画中,自己也好像立于浮动的大船之上。

31、另外,包拯还多次上书,要求禁止朝廷各级官府和相关官吏借用种种便利勒索民财。

32、北宋廉吏包拯,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为官一生清廉,不畏权贵,最恨贪赃枉法。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民间称他为“包青天”。

33、陈文平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他经常告诫亲属家人不要忘记过去。福建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在20世纪50年代曾两次将陈文平在老家诏安的房子列为重修对象,专门划拨修房补助款给陈文平老家的亲属。陈文平知道后,当即要求组织把补助他家的专款让给更为困难的老区群众,并再三交代老家的亲属不准向当地政府领取这笔补助款。他也从来不为自己的家人安排工作,相反还经常劝导他们要到农村基层去接受锻炼。

34、3,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 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35、1960年3月6日,接到养母病重的消息后,苏静连忙从北京赶回家乡。第二天,见到离家多年的儿子后,养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时,苏静已被授予中将军衔。不少乡亲们都以为,苏静身为将军,他养母的丧事肯定会办得十分隆重,不然“面子上”也过不去。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苏静当着众多亲人的面,将身上仅有的60元钱交到妹妹苏金花手中,要她置办东西,着手料理好养母的后事。“这点钱要怎么办丧事?”妹妹一脸惊讶。“怎么不能办?一切从简!”大哥不容置疑。这是苏静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乡,一些当地干部群众也想借此机会,上门吊唁送礼,帮助将军把养母的丧事办得热闹一点。苏静一一谢绝,连一个花圈都不肯让当地领导送过来。就这样,用最简单的仪式,苏静将军办完了养母的后事。   

36、清代宋衡有诗赞曰:“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37、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

38、包拯是春秋时代楚国忠臣申包胥的三十五世孙,祖父包士通是耕读为家的平民百姓,父亲包令仪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任职刑部侍郎。包拯有两个哥哥,大哥包莹、二哥包颖均过早去世,他自然成了包家传宗接代的独苗。

39、行走包河道上,路边直插云天的水杉和四季常青的丛丛棕榈与游人擦肩而过。包公园多水杉、多竹林、多碧荷,这些元素少不了刚直不阿、高风亮节、廉洁无私,多与包公的品行人格相一致。今天的包公园以她绿环水绕的自然秀色与肃穆厚重的人文景观名扬天下,正张开双臂迎接八方宾朋。

40、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砚池中就挂上了一层小水珠。梁举人见此情景,心中一动,赶忙拼命的向砚池中呵气,不一会,砚池中竟然积下浅浅的一层水来。梁举人大喜过望,连忙研好浓墨奋笔疾书,将文章写了个花团锦簇一般的精彩绝伦。

41、在此,我恭恭敬敬地双膝着圆垫,三叩首跪拜包公,以示敬意与崇拜。

42、包拯又问:“那么,你最近和什么人闹过别扭或吵嘴争斗过吗?”

43、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44、“于是,我就故意让牛主人回去杀牛,引诱他来告状。此人果然来了,但我还不能肯定就是他,所以马上把牛主人传来问话。不出所料,他俩之间不仅认识,还曾有几次讨债的事,这样我就有了九分的把握。”

45、行船不久,包拯发现这方砚台后,严厉申饬了手下,并将端砚抛入江中,表示还于端州。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46、‍‍‍‍当地传说,包拯掷砚的地方后来形成一块绿洲,即现在的砚洲岛。

47、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谁做了危害国家黎民的事情,包拯都能访闻到,或进谏或弹劾,绝不放过。最著名的莫过于弹劾大贪官王逵,史称“七弹王逵”。

48、可是皇命难违,包拯最后只好答应接受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包拯当时对子孙说:“河,不好分,不好卖,只准种藕养鱼,绝不允许派别的用处。”这便是“包河”的来历。

49、唐朝开元年间,吏部尚书魏知古要去洛阳一带考察官员政绩。宰相姚崇有两个儿子在那儿当官,离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辞行,不料姚崇对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到洛阳之后,私下接见了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崇之子请求他在皇上面前为自己美言。

50、浮庄旁的清风阁,是合肥市区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园内林木蓊郁,绿树成荫,幽雅清净,花香四溢。其仿宋风格的塔式阁楼,飞檐画栋,青瓦朱甍。登临清风阁,老城区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俯瞰包河,碧波荡漾,长风绿荷,拥抱着绿阴如盖的包公祠和浮庄。

51、包拯上任后,改变了之前的诉讼规矩,按照旧规,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但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因此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即使身处朝廷的人,即使犯了错,他也一视同仁,上奏弹劾。他还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52、包拯在这篇上疏中说,自从允许全国各州、军用“公用钱”做买卖以来,各地方政府不管路途远近,也不管是不是国家禁运的货物,均凭仗官府势力到处贩运。

53、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54、  包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这不是廉洁是什么呢?包拯在生活方面与其他的官员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从不吃大鱼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钱捐给穷苦百姓,自己做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做官轿。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带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会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扔掉。

55、包公祠正殿内,挤满了外地来客,导游指着巨大的包公塑像解说,正中端坐的就是包拯包大人,造型生动逼真,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双目炯炯,神情庄严,不怒自威。两旁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侍立两旁,并陈列龙头、虎头和狗头三铡。正上方高悬的匾额是"色正芒寒"四个金色大字,为

56、浮庄上一处苏式建筑陈列了“记忆包公园”图片展,真实记录了包公园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吴邦国,以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等前来包公园参观时的照片。

57、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弹劾宰相宋庠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他六弹“国丈”,硬生生把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58、   包拯是宋朝人,母亲是一位大夫,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包拯小时候经常听说书,最恨贪官污吏。他从小立下壮志,考取一个功名,为百姓伸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做了一个县官。自从他当官后,坚持自己做官的原则,不贪赃枉法,不收受贿赂。

59、久阴雨天,一旦放晴,合肥宽阔的包公园游人如织,往来穿梭,熙熙攘攘。河边的高大的古枫杨趴在河边;柳绿如烟,垂柳荡涤水面,婆娑起舞,戏弄游鱼追逐游戏;横跨包河的玉带桥恰似一条白色绸带在碧荷之上抖动……

60、包拯认为,明令禁止用金子做装饰,对上是光大了先帝(宋真宗)崇尚节俭的美意,对下是禁绝了朝野的奢侈之风。

61、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62、新中国成立后,苏静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身居高位,苏静却长期居住在北京西四一个老旧的四合院里。刚搬进去时,房间不少窗户还是纸糊的,一半的房子没有暖气,一到冬天,一家人就要挤到有暖气的三间北房里。计委的同志看到苏静的住房条件简陋,几次以安全为由,提出要另找一套新的四合院,可苏静坚决不同意。

63、包拯立即差人把那个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告状的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64、警卫员陈伟跟随苏静多年,在他的记忆中,首长生活简朴,吃饭非常简单,“大多时候中午一碗面条,晚上一碗稀饭,从不挑剔饭菜,做什么就吃什么,从没有意见”。让陈伟印象深刻的是,首长很注意节约,他时常看到首长在深夜去关掉院子里的灯,把还在滴水的水龙头再三拧紧。有一次,陈伟看见首长自己修理漏水的坐厕,他赶紧跑过来,蹲在首长身边嘀咕了一句:“水电费又不贵,明天请人来修吧!”正在忙活修理的苏静抬起头,一字一句道:“我们没有浪费资源的权利啊。”

65、   有一个国舅,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贪赃妄法,收受贿赂,无恶不作,赌博更是他的最爱。这个贪官被包拯知道了,他要为民除害,把国舅抓了起来,押回府第。起初,国舅还很不在乎,可当他知道这个把他抓起来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之后,嚣张的气焰马上不见踪影,跪在地上求饶,邀请包拯到府中一次,说是自首,其实是想贿赂包拯,但包拯并不知道,还是去了国舅府。到了国舅府,国舅亲自出来迎接,和蔼可亲,全无平时凶恶的样子。国舅与包拯坐在花园的石凳上闲聊包拯的琐事。包拯感到很纳闷儿,聊了一会儿,国舅抬出几只箱子,指着箱子说:“这只是一点小意思,请你笑纳。”包拯打开奇怪的箱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暗想莫非国舅不是自首,是想贿赂本官,但还不露声色的对国舅说:“小人不明白国舅爷的意思。”国舅见包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直言道:“包大人,只要你放过我,不查下去,”他顿了顿,撇了一眼包拯继续说道:“这些银子就全归你所有,另外还有酬谢。金银任你选,姑娘任你挑,包夫人,我一定让她吃好住好养的白白胖胖。少了一根汗毛,你找我算账,荣华富贵永享不尽,你说怎么样?”国舅爷以为包拯一定受不了这种诱惑,就会满口答应。但包拯的回答让他出乎意料。“国舅,做官只为民不为财,你说要自首,现在看不是。”说完包拯大步走出国舅府,回去后秉公处理。

66、端州(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自古以来就出产一种名贵的石砚,叫作端砚。端砚和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屋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而且在这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为贵。

67、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68、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69、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70、   包拯的廉洁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古往今来做官的楷模。

71、1042年,包拯在端州3年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端州的砚工心里过意不去,为了对包拯表示感谢,精制了一方端砚,嘱咐包拯的书童收好,待回到京师再送给包拯。谁知,包拯乘船出羚羊峡,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暴雨从天而降,乘船万分危险。

72、包河里的藕为七孔红花藕,新鲜脆嫩,断之无丝,称为“无丝藕”;包河里的鲫鱼脊背漆黑,被称为“黑面鱼”,两者象征包拯一生“铁面无私”的形象,凸显包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73、包拯接着说:“因此,我估计这件事的起因一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点小事就割人家牛舌头的家伙,一定是一个心地狭小的人。所以说,此人一定还会注意牛主人发现牛舌头被割后的反映,当他看到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一定非常关心告状的结果。”

74、王义方被任命为晋王府参军,弘文馆特进。魏征特别赏识他,想将自己内侄女许配于他。以魏公盛德之人,赫赫之光,苟有得其鉴拔,鲜不震而惊之以为奇遇?而王义方却出人意料,竟然婉言辞谢。没两年,魏征病逝,王义方十分悲痛,又主动去就这门亲事。

75、有一天,县衙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老农叫刘全。他申诉说有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偷偷割掉了,请知县老爷为他作主。

76、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77、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78、他的一生对清廉极为重视,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一切奢侈浮华之风,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认为这是为人做官的根本。

79、包拯是说到做到,首先自己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当他在端州三年任满,调中央任职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用端砚政策打击了官场上奢侈浮华的风气,也实实在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国为民都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80、“最后,趁着此人作贼心虚,还没有想出新花招的时候,猛然喝问之下,他便慌了神,就不得不招了。”

81、包公死时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之职。北宋的包公既不算一流政要,也不算文坛大家,我想一国之中,部长及部长级别的官员很多,更不用说副部长了,这样级别的官员太多,为何身处副部级官员的包公,千年之后全国存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包公祠,且香火绵延不绝?为何还有这么多的人去纪念他,怀念他,祭奠他?为何政府还专门制作纪录片在央视播出?这一切不值得当下为官者深思吗?

82、一群群游客跟随导游走进包公历史文化长廊,长廊以“公正严明,执法如山;安疆保边,居安思危;忠正威仪,慑震开封;兴利除弊,恤民为本;社稷名臣,俎豆千秋”等板块内容,汇集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表现了包公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包公真实而精彩的一生,观后油然而生敬意。

83、“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84、民间关于包公的动人传说很多,寄托了普通百姓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后世的百姓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85、他强烈要求朝廷明文禁止用公款做买卖,禁止请客送礼,尤其要刹住官员之间互赠马匹、绸缎等贵重物品的不良风气。

86、王逵兼任提刑司一职后,为打击自认为的告发者,“追捕平民数百人”。在包拯等人的坚决弹劾下,王逵未能留任,但平移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不久又改任河东路转运使。在此两任上,王逵因“所为恣横,愈甚于前”,一度降任福州知州。

87、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辽朝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88、回到衙门,包拯立即找来了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是个欺上瞒下的势利小人,忙拿出一块上好的砚台贿赂包拯,包拯气的直接把砚台摔到地上。张考文下出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求饶,不干隐瞒。便一五一十的把历年来贪官劣绅勒索的实情招认出来。原来地方每年只向朝廷进贡十块贡砚,而地方贪官私自增加数目,中饱私囊,害苦了砚工。

89、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播出了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与当下的反腐倡廉相贴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当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诗情,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观后颇多感慨,于是产生了想去游览久违了的合肥包公文化园。合肥是包公出生和归葬的地方。趁着周末大好时光去瞻仰包公,寻找包公的遗迹,体验包公精神与文化,必是品味一场美味的旅游大餐。

90、为了让幼儿理解“清廉”的内涵,养成倡廉崇洁的良好风气习惯,林区第二幼儿园推出“清廉小故事”展播活动。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