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舍生取义文言文翻译【文案整理63句】
admin 2023-03-25 10:34:14 文案短句 ℃舍生取义文言文翻译
1、但是各位老兄好像没有读懂提问者的意思。依我看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不能同时得到鱼和熊掌?它们有什么关系?”。
2、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翅忆后街之事?”句中“翅”字,去掉“爻I”就找到了本字。这种现象的通假在课文中也不少.举例如下。
3、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造句:为了救助落水儿童他舍身取义.。
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语出《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7、死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祸患也不逃避。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10、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一说为其弟子所记录)(朝代)先秦译文对照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④为非作歹、胡作非为、无所不为——为:做。
12、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13、③竭泽而渔、声嘶力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竭:尽。
14、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16、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份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作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
17、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为官之时,政d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以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业绩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18、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9、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0、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1、《孟子》是儒家经典之四书之一。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5万字。
22、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3、玄宗想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占领的石堡城,王忠嗣进言道。“石堡城坚国,不牺牲几万人不能攻克,我感怕所得不如所失。不如等有机可束时,然后再攻取。”玄宗很不高兴。而将军董延光却主动请求率兵攻打石堡城,玄宗就命令王忠嗣助战。王忠嗣不得已只好奉诏命,而实际上却不完全按董延光的想法办事,所以董延光怨恨他。李光弼对王忠嗣说:你虽然为皇上的诏令所逼而出兵助战,实际上改变了他的决策。但是攻打石堡城是皇上的主意,董延光无功,必然要归罪于休。”王忠嗣说:“我怎么能够用几万人的生命来接取我一个人的官住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多说了。”李光弼说,“以前我是恐怕因你而受到连累,所以不敢不说。现在看到你能够像古代的贤人那样做事,不是我这种人比得上的。”于是恭敬地迈着小步快速退出。董延光超过期限还没有攻下石堡城,就上言说王忠嗣阻挠军令。
24、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棉队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地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25、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关中:今陕西。黄遵严:不详。粤东:今广东。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26、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27、同一个词,在文言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差别.翻译时也要替换.如!
28、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本来的意思,却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虽然,这也是一个真理。
29、·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30、⑩薪尽火传、火珠薪桂、釜底抽薪——薪:柴火。
31、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3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3、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34、第三步,在每条竖线下面注释相对应的文言词。如果对应的词是多义词,只取在该文中的意义。如果对应的词用法特殊,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也可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注释部分处于第三行.
35、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36、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大举入关。当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次年四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亲自率兵攻打扬州城,史可法于城陷后被俘,宁死不屈,为国捐躯,死后其衣冠葬在梅花岭上。明亡百年以后,全祖望登上梅花岭,怀着崇敬的心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叙了史可法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歌颂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用文字为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3)
37、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下列例句中加点的词:
38、校内报名点: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继续教育学院101室
39、如下是我的答案:熊好吃鱼。它捕鱼的方法就是用手掌拍击河里的鱼,使他被击到岸边。
40、◎独夫民贼——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
41、有,古文四行对译法,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所谓“古文四行对译法”,是指按四个步骤并采用四行书写的格式对译文言文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4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3、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4、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本段: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5、于是率领挑担子的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46、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4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48、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9、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贫穷困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困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第三段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人生本性的行为。)
50、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51、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2、踵:追随。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53、用这种办法就可以保全生命,可是有人却不用;用这种办法就可以用来避免死亡,可是有人却不做。
54、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5、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作诗,被杜甫推崇。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功夫到了就会有提高,至于力到,则因人而异了,没有学习早晚的区别。有才学的人也是这样,苏东坡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熹常常借用这句话作为谈论的话题,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
56、“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57、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58、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寻找石兽的位置);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那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9、敬请关注新浪微博“河南语文吴伟”,收看SCETF大语文教育科技节暨河南省第24届语文年会现场直播:原定2020年3月20--22日在许昌市襄城县文博中心召开,因疫情延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60、齐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使者不高兴,说:“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不问候君主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是以卑贱者为先(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以尊贵者为后(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如果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61、此篇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62、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 上一篇:王尔德的励志名言【文案整理4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