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道法自然的含义【文案整理92句】
admin 2023-03-25 10:35:08 文案短句 ℃道法自然的含义
1、老子对于水可谓情有独钟,这可能与老子出生籍贯有关。老子是战国时人,籍贯是陈国苦县,后楚国灭陈,苦县属楚国。老子学说发轫于荆楚,他后来到了北方。老子继承荆楚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水的歌颂。据任继愈先生考证,孔子和老子应是同时代人,老子长孔子10到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大10岁。孔子生活在北方邹鲁,孔子也讲到过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还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但是生活在荆楚的老子对于水的歌颂与理解远远超过孔子。荆楚之地,江湖纵横,树木繁茂,鱼米之乡,老子对于滋养万物的水有深刻的印象。(道法自然的含义)。
2、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3、《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4、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它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欲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
5、《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6、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7、“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8、学过哲学,也知道矛盾本身就是就不是单一的存在,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我们既要顺从自然的发展。但是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本身就是在不断改变前进争斗的一个过程。
9、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0、道是精神性的本体,它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11、“道”践行几千年无损自然分毫;“科学”高速发展百余年把地球置于毁灭的危险之中。
12、乃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经》被岁月冲刷
13、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14、但我感觉到,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道法自然”里面的自然两个字指的是什么。大家都以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于是“道法自然”的标榜者就成为了我执的受害者,因为大家都把“道法自然”里面的自然二字,理解成自己不受管束,不受干涉时候的样子和想法了。
15、道的含义,在《道德经》中给出了基本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16、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西,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17、地法天,在完成“人法于地”层次后,如何使体内之气上升到光?如何在信号源、能量源上得到玄源系统的帮助?这是修真进入另一个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功法的修炼者,无论其体内之光有多高,也很难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只有达到“人法于天”(神法于天)的层次后,通过自己的性体才能实现这种超越。通过性体的正修,心的正修,不离正道正法之轨,方可进入天(仙)道层次修证,最终取得正果,登上大成彼岸。
18、译文:“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
19、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20、“道法自然”,就像人的精神和躯体的关系那样,精神主导躯体,躯体承载精神;躯体离不开精神,精神也不能实施躯体所不能实现的行为。精神可以支配躯体跑步跳跃,但是不能使人的躯体飞翔;精神可以支配躯体游泳,但是不能使人的躯体像鱼那样生活。
2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2、“道”之“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道所存在的“自然”,都是道所主导的“自然”,也是道所生成的“自然”。
23、然而镜子里的这个我,是这个世界上最顽固、最凶狠的“有”的存在,因为我要有一切啊!
24、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5、”道法自然“中的”法“,是规律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道和法是一种自然。
26、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7、Taomodelsitselfafternature
28、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29、道法自然的大意是:在这个世界上,规律也好,道也好,都是最本来的样子。不是人类所想像的。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0、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1、宇宙发生之启动的“自然”,包括了宇宙发生的条件、机制和机遇,完美的自然的条件导致了启动的发生。
32、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33、“自然”这个名词,佛家称它为“法尔如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无假运用,无假作为,无一法可增,无一法可减。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伦自然之妙。道生万物,而万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从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行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34、法由道生,生中有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所法之法,出于《洛书》的原则,即阴阳之规定、五行之规定、五运六气之规定,自然的规定对于人来说是“法”。阴阳之运行,五行之运行,六气之运行,决定了生命的发生和演化,决定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决定了生命的条件和环境。
35、其实“道”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正所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意思就是说整个宇宙都是由“道”衍生而来,而后才分化为天道、地道、物道、人道,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运行规律。然而天、地、物、人之间的运行皆要遵循“道”的法则。也就好像作为儿女都要听父母的话,如果儿女之间伦理不分,你争我抢,互相残杀......试想一下这个家庭怎么能和谐共处?那么天、地、物、人、之间也是如此,假如天地不分,风雨不调,人物相悖,那我们整个宇宙都将会紊乱不堪,甚至于毁灭,所以说“道”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36、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并以此作为人们的活动准则.《老子》中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道教吸收“自然”观念后,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
37、有专门种田为生的。有专门打鱼为生的。有专门种植为生的。有专门游牧为生的,……
38、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人类提出自然法则。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39、而人修大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40、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41、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42、同样种田,北方大豆小麦粟米为主,南方水稻为主,南北不一样。
43、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44、“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45、“人法地”很容易理解,人生存于五行运转的大地,人必须遵循五行的原则,即使遨游太空也必须生存于地球的条件之中。
46、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47、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48、始人到底是谁?目前还存有争论,不过老子的思想
49、如来,即佛教里说的佛,一个意思。佛,指的是众生皆具的自在清净本性,至纯至善的本性。
50、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51、“人法天”是法于宇宙的第二层先天阶段。天的范畴,有可见的太阳系与银河系这一时空空间,还有不可见的更大范畴的星系天系统。修真者在完成修心炼己、断魔归本,达到无尘无浊,识意与神意基本合一成“圭”字,心性清静,就必须进入“法天”这一层次,修证太阳系之天心,使内道场的太阳系之心与外空间太阳系的太阳、月亮的场性三元相合,使人身的显隐生理组织结构与太阳系相合相应。
52、按照易经的说法,地的特点是:厚德载物;天的特点是:自强不息。
53、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54、天地之“法”,指根本的条件和制约。发生和存在于什么环境和条件,就必须遵循和适应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就是法!
55、“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56、道教以仙道贵生为宗旨,贵生就要养生,养生就要知自然之理。就养生来说,《黄帝内经》有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性延命录》所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调养身心,要法自然之道,顺应四时法则,不违常理,使自身阴阳和合,养寿延年。
57、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58、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59、老子的宇宙“四大”中,人居于“四大”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凌驾在天地之上的主宰关系,只能是顺应、融合的关系。居于“四大”核心地位的是“道”。“道”是“天地之母”即天地万物之源,也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尽管“道”是“天地之母”,但是它却“不自为大”。它具有“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的特点,即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这就是至上美德。“道”不去控制和干预万物,而是让万物自身运行和自行变化。“道”的这种本性老子称之为“无为”。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客体),而是指万物自身的本性,或者理解为万物的自身规律。“道法自然”就可以理解为:“道”效法和遵循万物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那么,圣人又如何对待道呢?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说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老子著名的无为论,并非字面上的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的事,无论是对待宇宙自然,还是治理社会,要效法“道”。因为“道”的本性就是“无为”。
60、“地法天”也是这样,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相互作用,天运地行。天的条件决定了地的层次,地球与火星所处的天的条件不同,地球五行齐全而火星五行不全,故火星荒漠而地球上万物芸芸!
61、地上的万物生长发展变化,和天象(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有关系。
62、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63、而且自然,就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需要经过思考,推理归纳等思维方式去创造出来的。所以道法自然,这句话,表述的意思是道这个东西说不清,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它也有表现形式。表现在形式上的世界上就是宇宙规律。
64、这个法则源自于道的本质,道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道本有的法则就是空性。既然道遵循的是空性法则,那么天所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地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最后人也要遵循空性法则。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里主张无为。
65、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66、《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67、阴阳叫做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四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八节:
68、道之所由来(生成条件)、道之所生成(生成过程)、道之所存在(存在环境),这一切就是“道法自然”的那个自然,这个自然包括了道在整个宇宙生成过程中与生成之后所运行的条件和存在。
69、“天”有两重含义。对内指人体这一先天小宇宙,对外指天体大宇宙空间不同层次的天。这个天是指真先天,高层次的先天。对修真者而言,是指通过各层次的后天复返先天的修证,各层次修真生理组织,已经实现了第一层次的回复先天。十二经络通畅无阻,八大脉道皆流注无滞,七丹脉线成功了四脉。在第二层次返归先天中,已经内成外就,可以进入“我道法天”,天人合一育仙胎的修证。内外先天已经同频共率,已经摸到了天的脉博。我心合天心,脉律同运行。
70、正如中医坚持的循序渐进,找根源,求平衡;西医一刀切,只能暂时保命,后遗症却不能消除。
71、其实“自然”就是无为,无为就是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就如“拔苗助长”的故事一样,禾苗它有自己的生长周期,我们不能去妨碍它的自然法则,无为便是自然,自然便是无为。
72、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强调了人类存在的小环境,广义的自然更注重整个宇宙的环境和条件。道在自然中,自然中有道,即“天法道,道法自然”。
73、《道德经》中阐述了四种意义上的自然,必须加以分辨。
74、道家的思想在那个时候的影响是很深的,它的思想起源可以从黄帝时期说起,所以后来有老子就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语,称为黄老思想。其实它已经不单纯是一种思想,这样说的话也是不全面的,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他已经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文化。
75、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76、天地人的存在和生命都属于“自然”的内容,天地人都在道的主导之下。
77、“人法天”(神法于天)、“人法道(仙法于道)”、“人法自然”(圣法于自然),这三个层次都是先天中之先天,是人体生命中三元返归和三源再造,复返高级层次的先天,通过性命双修,实现形神俱妙,达到人体小宇宙内环境与大宇宙外环境的相应相合,进而达到更高的佛道圣层次,终而达到人与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当修证者完成“人法天”阶段的修证任务,以天为母,实现“人法天”也就是“我道法天”。
78、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概括,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又会想到一句话,人生的路本来就是自己走出来的,老子所提出来的观念,他的意思是很多道理是说不出来的,而后面的两个字自然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差不多,就是要顺从的意思。
79、《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80、《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81、社会行为中,符合天道自然的行为属于社会意义上的“道法自然”,“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符合天道的社会行为,是后天之德的体现,是无为,是“道法自然”精神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8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83、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84、就这样老子沫沫叨叨所说的遵循空性的《道德经》,变成了世俗人遵循欲望争取利益的《道德经》。所以本质上,大多数假装宣讲《道德经》的人,都是在给世俗人的欲望涂脂抹粉,都是魔鬼在给自己画人皮。
85、“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86、宇宙生成后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万物芸芸的宇宙现世,包括现代大自然意义上的“自然”,就是“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那个“自然”。
87、道生天地,天地中有道;天地之“法”随宇宙之“生”而来,生成而法成。宇宙生成后的道,运行于生成后的宇宙。生成过程中的宇宙,和生成后的宇宙,都是所谓的“自然”。
88、“天法道”,道生天地,道运天地,道决定天地,故天的运行遵道。
89、“地法天”,意思是: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
90、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91、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 上一篇:图片生活感悟人生图片【文案整理8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