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鱼我所欲也原文第一段【文案整理37句】
admin 2023-03-26 02:04:02 文案短句 ℃鱼我所欲也原文第一段
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
3、(有些人看到)高位厚禄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而接受,
4、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甲)文中把“我”想要的东西比作鱼,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证形象生动。(乙)文中鱼是故事的线索,为议论(结论)作铺垫。(鱼我所欲也原文第一段)。
7、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8、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 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10、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1、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12、译文: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
13、师:揣摩人物言谈时的内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同学以后在阅读时,常常用上这种方式,就能发现言语的妙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正是在不断与论敌的论辩中,孟子打造出他最为常用的“比附逻辑”,成为他说理最为有利的工具。比附,也即譬喻、比喻。“比附逻辑”即比喻论证。
14、译文:那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胜过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
15、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生死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晏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16、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第二周)——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17、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18、(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见……于……:表被动。
19、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0、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3、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②蹴(cù):用脚践踏。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4、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分析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25、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26、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下面我准备了关于,提供给大家参考!
27、译文: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却接受了它;
28、(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29、 师:我们再读文章,读完后,小组合作,从字词到句子,互相翻译。
30、(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2、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33、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34、原文: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5、重点字词:①故:所以 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通“避”,躲避。
36、 ——《鱼我所欲也》
- 上一篇:关于秋的对联大全集【文案整理18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