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文案整理67句】
admin 2023-03-27 02:48:55 qq说说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姑布子卿说:“他有着尧帝的额头,舜帝的眼睛,大禹的脖子,皋陶的嘴巴,从前面看上去,气宇轩昂像是一位帝王;从后面看上去,两肩高耸,脊背瘦弱,只有这一点赶不上四位圣人啊!”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已的假借字,意为止)也。居(平时)则(辄,每每,常常)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儒学失败的地方也是最优秀的地方,儒学没有教我们如何面对没有学儒学的野蛮敌人,所以近现代受灭顶之灾。某种学说的经典也正是在于此,对某种思想极致偏激的专只有这样,在他那个领域才能做到极致。幸好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又出了一个毛主席,他教我们如何与最强大的敌人相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讲到仁的地方有58处。什么是“仁”?孔子最精炼的回答是这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如何实现这种爱人之仁呢?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推己及人,同时还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两个方面合为一体,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5、0 《诸子百家》:回望那个可以相信梦想的时代
6、《论语》中唯一有喜剧色彩的子路,与其说是孔子的弟子,不如说是孔子的朋友,李逵与宋江式的朋友。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孔子在蔡国第三年的时候,楚国想要延聘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觉得楚国如果用了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派兵把孔子和他的学生包围在旷野里。孔子师生走不了,又渐渐没有了粮食,跟随孔子的人又饥饿又疲惫,都非常沮丧,孔子却每天照样讲课弹琴唱歌,没有中断。子路非常生气,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途末路的时候仍然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小人穷途末路的时候,行为就没有什么底线了。”子贡的脸色也变了。
9、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0、孔子知道弟子们不高兴,便一个个和他们谈话,开导他们。他问子路:“难道我的主张错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子路说:“难道我们不够仁爱吗?是人家不信我们。难道是我们不够智慧吗?是人家不按我们的想法做。”孔子说:“如果仁爱的人人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和叔齐?如果正确的主张别人就会采纳,哪里会有王子比干?”接着他又开导子贡说:“你不潜心修道而希望被天下包容。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孔子的爱徒颜回最理解孔子,他说:“老师的学问非常弘大,所以天下人不能包容。虽然这样,您去推行它,天下人不包容又有什么问题呢?天下人不包容才显示出君子的品质。修养学问不好,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修养学问好了,社会不用我们,是社会的问题。天下人不包容才显示出我们君子的品质。”孔子笑了,说:“说得对啊。颜家的孩子啊,如果你有钱的话,我就去给你做管家啦。”
11、为了求官,不惜打自己的脸。这就是蠕教圣人,他要在抗日战争时期,肯定是个铁杆的汉奸!他的后裔更是汉奸辈出,替他实现了汉奸梦。!这个就是官迷们的必然之路!
12、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社会(具体说,可能是指城市、政府内部)都按游戏规则行事,你说两句怪话,有点怪癖,没什么大不了(像现在的李敖);如果全都不按牌理出牌,上午不知下午,今天不知明天,那你就得当心了。装装疯,卖卖傻,可能没人理你,但牙口一定得咬紧了,说话千万要低调,要会装孙子(阮籍、刘伶悟到了,嵇康没有)。
14、从此,孔子就在卫、曹、宋、郑、陈几个小国之间转过来,转过去,始终都是不尽如人意。为了实现心中如火一般的从政理想,孔子明明知道卫灵公“无道”,还是在卫国呆了最长时间。期间为了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又被子路疑心,只好有些狼狈地对天发誓。后来,林语堂编了出《子见南子》的独幕剧,好像把这弄成了孔子的一段绯闻。说到底,都是政治惹的祸。
15、这么多贤人,白吃人家几年饭,人家一有事,立即拍屁股跑了。食人之禄,不该忠人之事吗?就是几十条狗,你养几年,也会感激你啊。你一落难,狗也会扑上去咬你的敌人啊!孔子及其七十二贤的“义”连条狗都不如!蠕家的“忠”和脸在哪里?
16、只要略一浏览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能看出,孔子并不单是一个好的教书先生。孔子曾经是一个颇为杰出的政治家,称得上政绩卓著,一度官至鲁国代理宰相。孔子还是一个懂得“文事者武备,武事者文备”,颇有侠义风采的外交家。一个激进的、动真格的改革派。一个直接指挥过战斗,并取得战场胜利的前敌指挥员。虽说史迁的笔墨,难免有所放大,但绝不可能凭空杜撰。
17、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8、没人说得清孔子的早年生活,而其早年生活对于我们今天大谈特谈孔圣人,其实非常重要。这也就令人非常惶惑。《论语》,或者其他什么经书、史书,始终不见关于孔子家庭的介绍、叙述。一直活到孔子六十七岁那年才去世的原配夫人亓官氏,压根儿就没露过面。就连有一次孔子病很厉害,性急的子路,已经在张罗老师的后事,也没写到师母那时在哪儿。孔子,或者说所谓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多么的重视家庭啊,然而除了知道孔子生了孔鲤、父子俩有一次庭对、孔鲤死于孔子之前、鲤生子思外,孔子的家庭情况,几乎一片空白。另外,当孔子领着一帮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弟子,周游列国,这些年轻人是怎么平衡这种漫无目的的流浪和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教训的?莫非他们都是一群孤儿?
19、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20、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21、从即日起,本平台陆续推出认识诸子系列,首期推出的是孔子。
22、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第十二(凡24章)
23、孔子虽然温和宽厚,常常钻研学问,但是做官的时候,遇到他认为对国家形象有损害或者影响社会安定的人和事,他也能够痛下杀手。
24、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25、鲁国的国王果然上当,迷上了吃喝玩乐,在管理国家的事情上变得懒了起来。接着,又做了一件不合孔子道德的错事。孔子觉得失望、很委屈。他不肯原谅鲁国国王的过错,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
26、这已经不是梦话,而是昏话了,还夹杂着一股不管不顾的孩子气。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就这样应验在“中庸之道”和“君子固穷”的孔夫子身上。
27、第一站是卫国。国君对孔子礼遇有加,但就是不给孔子官做。为了求官,孔子去走其夫人南子的后门。
28、另一次,是晋国的某位大夫,也弄了块“二龙山”的地皮,扯起了反旗,“佛肸以中牟畔”。当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的流亡途中,听说佛肸想叫自己过去帮手,居然又动了心,结果还是被子路给搅黄了。这回老夫子很有些情绪,冲子路说,他是反贼怕什么?不是有种坚固的东西,怎么磨也磨不碎吗?不是有种洁白,怎么染也染不黑吗?难道我就合该像只匏瓜,光挂着,不能吃?
29、本书是解读孔子传记《孔子世家》和他的七十子高足弟子的传记《仲尼弟子列传》两篇的内容。“世家”与“列传”是两个类型,在《史记》中,《孔子世家》卷《仲尼弟子列传》卷相隔二十篇的距离,而内容却是姊妹篇,合成一本书,就是师生的合传。《孔子世家》不仅是孔子个人比较完整的传记,而且还是儒家学说思想汇编,是《史记》中的一篇大传。作者通过对孔子生平史记的具体记载,生动传神地反映出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范,是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30、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31、比如,现在读《论语》,大家要注意什么?他说:“孔子不满现实,是恨现实太不君子,他的理想是恢复西周的君子国。《论语》的说话对象,可能是草根出身的学生,但不是草根。他的文化立场很贵族、很精英。”
32、“丧家狗”的表述,我们都很熟悉了。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33、其实孔子比谁都清楚,人之初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做得出来的,就如同动物,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可以杀害任何其他动物,为了满足自己的种族延续,可以驱赶杀害自己的同宗,但是幸好动物的欲望是有限的。
34、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35、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
36、当然,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先哲,也不只是一个偶尔开开玩笑的好人或者老好人,他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其中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的处变不惊。
37、子贡说:“他是我的老师,就是人们所说的鲁国的孔丘啊!”
38、也许恰恰就是这四年的辉煌经历,将孔子导引上了一条痛苦的人生不归路。
39、(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40、仲由很不高兴地逼着老师给个说法:明明知道那是一个名声不好的名媛,老师你怎么能去见她?你成天给我们讲什么非礼怎么着的,自己怎么没有把持住呢?再说你这当师傅的名声要是坏了,让徒弟们今后怎么在江湖上混?
41、都以为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事实完全相反,如果他真的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那还搞出儒学来约束人的道德观念干什么?都本来是善的那恶是哪里来的?
42、公元前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被照亮,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把它叫做“轴心时代”。
43、孔子出身贫寒,三岁丧父,十七岁前丧母,除了一个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哥哥,叫孟皮的,没听说他还有别的亲人。如此艰难、破碎的家境,孔子是怎么开始他的学习生涯的?他跟母亲的十几年共同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和图景?这对一个单亲家庭男孩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却无人能道其详。假如孔子母亲真在他十七岁时去世,那孔子十九岁的结婚,就多少有点不孝的嫌疑。问题还在于,凭什么这时的孔子,已经名声在外,以至于婚后第一年,二十岁的孔子当上爸爸,就在儿子出生的那天,孔子收到鲁国国君送来的贺礼——一条由鲁昭公亲自钓起的鲤鱼。孔子唯一儿子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44、墨子。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 (5) ,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45、为了找到明智的国王,用自己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了很多地方,齐国、鲁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46、孔子并不喜欢那帮年纪轻轻的弟子,成天对自己一副恭敬拘谨的样儿,为此,他时不时地来一句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话,接着就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解释:开玩笑,开玩笑。比如,他对子游说过,割鸡焉用牛刀,弄得子游很是迷惑;又对颜渊说,如果你是老板,我就给你打工。他还说过,假如能发财,替人驾马赶车也愿意干。——随即又补一句,如果发不了财,那还是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47、一方面,它帮助皇权维系了中国,另一方面对于皇权,它又是一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儒家读书人,也把它当作对抗专制不公、为民众争取福祉的道德武器。
48、孔子曾说过一句话被道学家考证了千百年,都考证不出来什么名堂来。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记录在《论语》第十七篇的末尾,这个地方也没有记录孔子说这句话的情境,就单独一句话,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有人把它作为孔子不尊重女性的证据,有人说这里的女子可能是其他词的误写。这些考证和猜测都有一个预设,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着良苦的用心和深远的涵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孔子也是人,有时候也会和人开开玩笑。这一句话,很可能是他在什么情境下说的一句玩笑话。
49、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毫无疑问,曾子心中最大的榜样就是自己的老师。所以他所说的三省吾身可以理解为是以老师孔子为榜样的。
50、我们再摘录《论语·先进》中的一个片段来看看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聊天的场景。
51、儒学说的不是哲学真理,而是创造的一种维护社会各种关系和谐相处的规章制度。这个制度不同于法,法是强制执行的制度,儒是灌输思想提高自身修养,让人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法是人在严重违反社会良性循环的时候使用的,儒是让人提高自身修养,不去做严重违反社会良性循环的事情。
52、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皆寻求救亡图存之法。随有百家争鸣,简单归类,主要是儒法道三家,其他的都是儒法道的变种而已。他们对待传统有三种态度,一是力挺,认为传统好极了;这是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一是抛弃,认为传统坏透了;这是法家:强调“君主意志”。一是无所谓,它是好是坏跟我没关系,这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5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54、四处周游,孔子和他的学生在路上吃了很多苦,被人追打、被人围攻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55、李零教授在书中有何精彩观点?清和君读的时候对以下这处感触尤其深,分享予诸君,并附上其余诸家观点:
56、想参与中华书局与京东图书联合举办的“传统文化月”活动,
57、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孔子这样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天天研究道德礼仪治国理政之术的人恐怕会整天绷着个脸,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吧。
58、(注释)⑴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⑵悱音斐,fěi,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⑶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59、孔子搞政治自然是失败的一塌糊涂,但他搞教育却极为成功,这不只因为他是第一个搞平民教育的人,他有众多弟子,更重要的是他在长期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教与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非常有价值,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等。这里我们再重点介绍兼容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八个字:
60、“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孔老二”的暴烈、喧嚣,似已成过眼烟云,但就在把孔子当成易碎、易伤的“瓷器儿神明”,跟伧俗的“孔老二”之间,似乎有着一条天然的地下通道。圣化与丑化,不过一步之遥,其本质,就是孔子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成了现实需要的某种精神玩偶,和一件遮羞借力的实用工具。
61、 他是一个可以让世人尊敬,让后代景仰的一位老师。
62、实际上不是这样。孔老师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
63、其后便是长达14年的游历生涯,孔子经历了“匡蒲之困”“陈蔡绝粮”等困境,而依然坚守理想,坚韧不拔。这14年,是孔子一生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思想成熟与丰富、精神锻铸与新生的14年。
64、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65、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13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66、孙子。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 上一篇:做生意诚信的好句子精选【文案整理78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