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赞美大自然的小诗四句【文案整理30句】
admin 2023-03-27 02:50:52 qq说说 ℃赞美大自然的小诗四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赞美大自然的小诗四句)。
3、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4、点评:才子崔护与一个绝代佳人在一个春天相遇;此时,佳人的容颜与桃花相得益彰。一年后,桃花依旧灿烂,人面却已不见。
5、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6、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
7、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8、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0、自然永远灵光焕发,毫不差错,它是唯一的、永恒普遍的光辉,万物从它得到力量、生命和美,她是艺术的源泉、目的和检验的标准。——蒲柏《奥德赛》
11、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12、在疫情中,她仍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也没有停止诗歌和绘画创作。她觉得,碰到问题和困难,先不要抱怨,要尝试着调节心态,试着在精神上坚强一些,大家更要团结起来,才能克服困难。
13、中国诗歌的自然主题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学和诗歌的最高境界。中华文明在类型上属于早熟的农业文明,定居田土、依岁时节令耕作获藏的生产、生存方式,使得上古的中国人即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大自然产生一种天然的依赖与亲和感。正是早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上古时代起,中国人就认为天与人、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在本质上是相类相通的,天人之间可以达成协调和统一。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曰:“惟天阴骘下民……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舜典》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说的理论发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大夫子产视“礼”为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民众必须循礼行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种将天地与人事类比的观念,更进一步推动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14、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进化论》
15、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8、还有一个情感态度问题,也是导致自然主题诗歌中人与自然矛盾、分裂的原因。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极左路线猖獗,政治运动不断,违背科学规律的冒进、蛮干,带来的是全国三年困难和农村长期贫困的灾难性后果。白洋淀诗群成员林莽写于1973年的组诗《列车纪行》之为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叶的农村生产力状况立信存真:“三十年前的地堡/堆在干涸的岸上/这就是生产力,四条驴腿/翻开的泥土上,踏过一双有力的赤脚”。小诗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生产力停滞不前、民生凋敝的时代,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触目惊心地展现。但这是地下诗歌,可以说真话。那时公开发表的诗歌,却把山水田园中的农村生活妆饰得无比美好幸福。这也怨不得诗人,当时的政治要求文艺必须绝对服从、服务,面对现实生活只能歌颂,诗人别无选择。于是从50年代末期起,一批诗人为了使简单的说教宣传具有艺术魅力,开始把艺术的视知觉对准大自然的山水田园风光,采用单纯、明快的语言,轻松、欢乐的调性,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优美意境,最后点题完成对时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赞美、歌颂。严阵是其中一位有代表性的诗人,臧克家在为严阵诗集《琴泉》所作序言中,对严阵诗歌的特点进行了热情生动的评价:“这些诗大半写得漂亮,精致,轻柔,美丽。《杨柳岸》、《梅信》、《红雨》、《桃花汛》、《山坞》、《江南春歌》、《月下的练江》、《采莲曲》、《采菱歌》……只从这些题目上看就令人感觉到诗意的芬芳浓郁。这些诗,色彩、音响、情调都是惹人喜爱的。它们像朝霞在天,它们像花苞初放,它们像泉水涓涓,它们像月笼平沙。读着这些诗,像尝着葡萄美酒一般醉人,是呵,新的河山胜景,新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今天,回过头去再读这些20世纪60年代初的诗歌,因为已经知道那时农村田园的生活实况,所以,这些语言明丽、调性欢快、情景和谐、意境优美的新山水田园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恰恰是它那浓郁的诗情画意与人的生活实际状况之间的不协调,诗中的自然风光是作为布景和道具存在的,它与人的真实生活、感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相互矛盾、彼此分裂的。
19、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2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1、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22、从整个过程来看,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萌发至少在建安时代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西晋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到了东晋,一方面由于士大夫的生活条件更为优裕,其人生情趣更偏向于清高优雅,脱俗出世的态度受到社会高度的尊重;另一方面因为江南山林更容易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得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达到一种高峰状态。《晋书·王羲之传》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这里提及的人物均是一时名流,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一种气氛。
23、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孙遂沐浴此言。(《赏誉》107)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的是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包蕴万千、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时,发现处处充满了美,美不胜收。
25、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26、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7、赏析: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2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29、的确如此。以高度物质文明为依托的现代都市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分裂、以人的精神失落为代价的。人在都市的生存全面异化,物欲横流,原欲膨胀,心理病态,精神沦丧,居处环境和生活方式无不违背自然:“建筑物的层次,托住人们的仰视/食物店的的陈列,纹刻人们的胃壁/橱窗闪着季节伶俐的眼色/人们用纸币选购岁月的容貌/在这里,脚步是不运载灵魂的/在这里,神父以圣经遮目睡去/凡是禁地都成为集市”;在这里:“烟草撑住日子,酒液浮起岁月/伊甸园是从不设门的/在尼龙垫上,榻榻米上,文明是那条脱下的花腰带/美丽的兽,便野成裸开的荒原/到了明天,再回到衣服里去”;所以说,在本质上都市是“一只裸兽,在最空无的原始”,是“一扇屏风,遮住坟的阴影”,是“一具雕花的棺,装满走动的死亡”(罗门《都市之死》)。在罗门的眼中,“都市你一身都是病”:
- 上一篇:爱国古诗词诵读100首【文案整理1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