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文案整理88句】

admin 2023-03-27 03:06:18 文案短句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

1、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3、(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

4、(名句赏析):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6、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研究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已经显露。0-6岁的孩子大脑就像是一个空白磁盘,对于他们来说,记忆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生理需要,这一时期若是错过了将终生无法弥补。

7、解悟:最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8、(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9、(名句赏析):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2、人一旦自然了,不刻意了,就不起执着的心思了,即使喜怒哀乐也照旧,吃喝拉撒也如常,赚钱追梦、打工顾家,样样事来样样事自然,不头上安头,不画蛇添足,不多此一举,不节外生枝。

13、(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14、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15、凡过去的有或知都属阴一去不反了。定格在过去长死之化道也。

16、(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7、如果古文基础底子好,则建议直接从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开始。陈鼓应是台湾人,大学哲学教授,一生专注道家,所以他的书也是非常严谨,讲解又仔细,且罗列了多家注解作参照,算是今人注解老子的范本了。

18、《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最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受益终身。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1、(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2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2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4、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25、(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26、如果你修行,最好就是契合它这个本来如此,你就不会走偏,凡是你心念所取,附着在二元对立的分别上,你就陷落在仁与不仁里颠倒颠,出不来了,出不来就是不清静。

27、(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28、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29、(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3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32、我说:道长莫要推辞,你方才所唱那歌,言辞之中透着玄机,非高人不能唱出。

33、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3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9、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40、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41、道德经里探索投资秘密、新派油画速成寻找童年快乐

42、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3、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4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45、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46、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4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8、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49、这个不仁二字,是不以仁的意思。不以仁......后面就可以延伸很多了,不以正,不以邪、不以善不以恶、不以美不以丑,凡所有二元对立的天地都不会刻意以之。

5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51、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我争。这跟佛家的“无欲则刚”殊途同归,与者“舍得”的辩证法也是殊途同归的。懂得不争,懂得忍让,往往却能笑到最后。

5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53、(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5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55、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56、(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

57、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58、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59、这句话告诉我们,你做出的成果不要具有己有,你取得了成就不要恃功而傲。很多东西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追求也没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60、(译文)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61、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62、(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63、(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6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65、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6、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欲,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变得更富有。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让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给你。

67、老子名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69、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老子第八章》

70、天地之道,万物皆由其演化,这个演化的万物,看似是有分别的,但回归到天地的本源上看,它没有分别。

71、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72、(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73、(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74、(名句赏析):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75、(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76、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77、《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8、(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79、✿成本结缘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课程16G优盘可插电视,电脑,视频机

8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81、(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82、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3、(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8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85、老子名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86、(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87、(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