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文案整理82句】
admin 2023-03-29 09:13:40 个性说说 ℃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
1、只要后续大军能够跟进,那么进入曹魏的地盘,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由此可见,街亭的重要性是其他城池所不能比拟的。
2、“失空斩”是一出好戏,喜欢三国的友友都熟悉,是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那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蜀汉大伤元气。
3、诸葛亮以为万无一失啦。可没想到马谡居然这么菜,让丞相很没有面子哦。
4、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5、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杜撰,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对于矛盾的历史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各种可能性。
6、被管理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要支持上司、尊重同事、协作理解、处理好融洽关系。
7、《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8、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9、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10、马谡和王平到了街亭之后,马谡不听诸葛亮之言,自吹自己熟读兵书,执意要在山上安营,王平苦谏无果,只好分兵屯军于山下以为犄角。
11、其实诸葛亮是为了维护军中的纪律,带十个人的兵好带,只需要跟这十个人处理好关系。带一百个人的兵也不是很难,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了。带一千个人的兵那就有难度了,因为你一个人无法同时管理这么多士兵,甚至连人都人不齐。
12、按照道理来说,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掌权者一家独大,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他的命令那就是法令,谁敢不从那就杀了谁便好了。
13、在小说中马谡在丢失街亭之后让人把自己五花大绑,向诸葛亮负荆请罪,诸葛亮却要把他处嵁斩,马谡跪在地上痛哭不止,请求诸葛亮在他死后能够照顾他的儿子,诸葛亮眼含热泪答应了他的请求,参将蒋琬向诸葛亮求情试图挽回马谡的生命,诸葛亮却说到:“当初孙武之所以能够战胜天下诸侯,就是执法严明,现在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我如果有法不依,那还怎末讨贼呢?拉出去斩了!”
14、更多的方法,访问要下山的徒弟必知必做的江湖规矩!
15、 正所谓长兄如父,马谡也把诸葛亮看做是自己的父兄,足见两人的关系,远远超出了上下级的关系。
16、马谡是聪明人,虽然在战场上没有经验,但是他在蜀国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对于诸葛亮感情极深,所以自从街亭失败之后,他就准备要死,甚至写好了遗书:“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三国志·马谡传》)。马谡的意思是街亭之败的锅我去背,为了丞相的大志,我马谡献上自己的人头,平息众人的怒火,帮助丞相继续稳住蜀国的局面。不仅如此,马谡在遗书里还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他将继续为了诸葛丞相“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而拼搏,希望自己视若父亲的诸葛亮予以照顾。这段话说的很感人,里面用了一个典故:当年舜帝让鲧治水九年不成,最后杀死鲧改派鲧的儿子禹治水,最后成功,舜也禅让位子给禹。面对生死之交临死之前托妻献子,孔明先生岂能不哭。
17、诸葛亮自降三级,这个嘛,有必要,也无必要。
18、因为马谡罪不至死!打了一场败仗而已,如果这就要杀,一辈子打败仗刘备岂有活路?而且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历代名将,可能除了韩信等极少数以外,没有一个没打过败仗的,岂不是统统要杀?况且打了败仗死了人也是一种经验,总结经验才能再战,这样杀了岂不是白败了。而且,论起责任诸葛亮才是这次北伐的主帅,马谡只是前线指挥官,兵败至此孔明先生的责任最重。
19、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是没有信心的,跟之前的策划差距很大的,每次缺粮的时候,诸葛亮都说,如果荆州还在蜀国手里该多好啊。
20、诸葛亮对将土们说:“这次出兵失败,虽然是因马谡违反军令造成的,但我也有用人不当的过失,这次兵败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上奏后主刘禅请求降职三级。
21、第 马谡有威望,很多人对这点不甚了解,认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和战国时纸上谈兵的赵括属于一类人,其实不然,马谡的本事不是赵括所能比的。那么马谡的威望表现在哪里呢?据《襄阳纪》记载:“谡死,于时十万之众为之流涕。”请注意不是诸葛亮一个人为马谡哭,而是军中十万之众都哭了,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果马谡跟赵括是一类人,那么他不可能在军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那些将士更不可能为他的死感到伤心。综合这三点原因,诸葛亮是舍不得杀马谡的,那既然马谡罪不至死,诸葛亮又舍不得杀他,那为何最后一定要将马谡处死呢,这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
22、从被管理来看,你马谡虽为人才,但不是唯我们要尊重、支持上司、协作配合学校工作。又要有危机感,死于安乐,生于忧患,国家足这样,个人也要这样,要时时刻刻为自己充电,构筑自己的码头,领导对你严,是为你能看见雨后的彩虹,是为你飞的更高,是为了成就你。使我痛苦,必使我强大。
23、然而,马谡刚愎自用,不遵将令,亦不听王平谏言,擅自改变驻地、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以至作为咽喉要地的街亭失守。
24、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中马谡骄傲自大导致街亭失守,而马谡偏偏是诸葛亮最赏识的人。
25、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26、诸葛亮是很器重马谡的。马谡也是有一定的才华的。因此诸葛亮注重对他的培养。在史书上记载,诸葛亮经常和马谡探讨问题,通宵达旦。在南征的时候,马谡向诸葛亮进献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诸葛亮采纳后大获成功。
27、马谡字幼常,是荆州人氏。马家兄弟五人都并有才名,而马谡的四哥马良则是最为出众的,由于马氏兄弟的字都有一个常字,故而当时也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这句话是在赞扬马良。诸葛亮少年时避乱荆州,与马良马谡兄弟相识,并结为好友。后来诸葛亮出山,马良马谡兄弟也相继追随并辅佐刘备。
28、诸葛亮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给请出来的,他深知刘关张的关系,他也杀不了关张,关张能服服帖帖听从他的就不错了。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诸葛亮怎么能砍掉君王的手足。
29、在人员使用上,诸葛亮与刘备是有分歧的。可以说,每次重大决策,都是刘备诸葛亮共同协商的结果。诸葛亮建议,刘备拍板,共同承担责任。
30、但当诸葛亮真正北伐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荆州已经被东吴占据,刘关张也已经不在了,蜀国刚刚稳定,因为蜀地本来战乱不多,大家也不希望更多战争,还有蜀地出兵也比较麻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道也不顺畅,也就是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
31、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那些行伍出身的老将是在心里瞧不起诸葛亮和马谡这样的将领。马谡与王平冲突,王平就自成一军,坐观成败。诸葛亮本来想让马谡立功堵住大家的嘴,反而因为马谡的失败而坐实了大家的看法,怎么不会怒急攻心,放声痛哭呢。马谡枉死,也使诸葛亮损失了他最器重的接班人选,这也是让诸葛亮痛心的事。
32、不过故事最终二人血浓于水,避免了骨肉相残,以父子并肩抗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33、我们可以从这点看出诸葛亮因为街亭失败去西县地区内迁一千多户人,回到汉中以后杀掉了马谡谢众。
34、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35、马谡这个名字经常被我们现在的人冠以纸上谈兵的“头衔”,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也时刻让我们警醒。
36、《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37、这中间没有夹杂空城计,却有个军令状,咱们就说说这个吧。
38、并具体指出“靠山近水安营扎寨,不得有误”,并命王平同往相佐。
39、这段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分,其中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40、这句指的是马谡战败后负罪逃亡了,向朗(向宠的叔叔)知道马谡逃亡却不透露相关信息,诸葛亮非常痛恨向朗,就将他免官遣送回成都。
41、《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42、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守,我军必败。”
43、 首先我们要知晓,马谡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称得上非常亲密。
44、所以说一个人权力大到了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曹操、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想办法加九锡称王称帝,可是诸葛亮却完全相反,他制定了法令来约束自己的权力,并且举国上下都要遵循这些法令。
45、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46、实际中我们拿到了高薪OFFER是就业成功的第一步,还要防止“马谡被斩”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参加老男孩培训学习时需要掌握哪些东西才能防止悲剧发生,这部分下一期课前,和大家详细分享,实际上就是不但要会表达,也要会做,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反刍理论,互相印证才行,这也是老男孩教育最重视的内容。
47、那么问题来了,当时诸葛亮还是有很多大将的,赵云魏延都是身经百战的,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呢,街亭到底谁能守住呢
48、4:员工也要看清领导,因为领导出事时你是最危险的。
49、 首先,马谡失街亭的方法不对,假如马谡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力战不敌而败,丢失了街亭,那诸葛亮断然不会杀了马谡,细看马谡失街亭的过程,你会发现,马谡犯了许多兵家大忌。
50、如果军规不严明,后果就是谁都可以犯个错,回头大家跪下来求情就可以化解了。这件事对整个蜀汉大军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
51、诸葛亮自己也知道,所以回到汉中之后,他立即上表后主刘禅:“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这里面说的关于街亭失败诸葛亮的罪名是“违命之阙”(《三国志·诸葛亮传》),他违背的是刘备的遗命,因为刘备对马谡有过遗命:“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
52、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53、再传马谡入帐,诸葛亮怒诘,马谡深自引咎,俯首甘受军法,惟求照应八旬老母。
54、诸葛亮将马谡判处死刑之后,蒋琬千里迢迢从成都赶到汉中希望阻止这件事情,蒋琬认为国家尚未安定,先杀智谋之士实在可惜。诸葛亮再次痛哭流涕的说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试想以诸葛亮当时四十八岁的年龄,官居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为马谡之事屡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若不是心中万分不舍与难过,以诸葛亮的沉稳断不会如此失态。
55、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而杀戮智谋出众的人才,你能忍心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所向披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执行军法极为严格。
56、诸葛亮经过五年的惨淡经营,逐步恢复了经济军事实力,决定北伐,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的重大战略决策。
57、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58、为严明军纪,最终挥泪将马谡斩首,以示惩戒。
59、诸葛亮赏罚分明,挥泪处死马谡是身不由己,迫于无奈,为了国家,为了北伐大计,为了先帝遗愿,诸葛亮只有忍痛割爱,自断臂膀,这种壮士断腕的做法怎不令人悲痛万分?难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60、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61、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后主,自请罪责,贬降三级。
62、危难时刻诸葛亮显示出超人的胆量和智谋,他悉知司马懿性疑、多猜忌,决定冒险使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
63、诸葛亮是气啊,因为马谡明明知道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不去执行,还想占领高处与魏国大干一场,能不斩嘛,国内的人在看着呢,你不是赏罚分明嘛,你不是令行禁止嘛,如果因为是自己的亲信不斩,那么日后蜀国国内怎么看待呢
64、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蜀汉军中一直很敬佩马家的向朗因为种种原因包庇了马谡。不久后马谡被抓获并入狱。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决定要杀死马谡,但还未执行马谡就病死在了监狱里面。
65、一场街亭争夺战与此展开。魏军乘势攻山,马谡料难固守,持续数日之后便带乏兵突围而逃。扎营山下的王平欲领兵相救,适逢张郃拦路厮杀,又因势孤兵寡,只好仓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结果,蜀兵大败,失了街亭。
66、 前文我们所言,马谡和诸葛亮关系亲密,纵然失了街亭,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按照两人的关系,也尚不至于被斩首示众,可为何诸葛亮一定要杀了马谡呢?
67、《失街亭》说的是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欲要则良将防守此地,将领马谡请令愿意领军前往。
68、此时诸葛亮进军祁山,失去了据点街亭,只好退回到汉中。街亭失守,使诸葛亮顿时陷入被动局面。诸葛亮回到汉中后,便将马谡关进监狱,执行军法。
69、现在天下四分五裂,战争才刚刚开始,如果此时不严格执行军法,一旦坏了章法,以后还怎么能够战胜敌人呢?”
70、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马谡》
71、第一次北伐,是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独自作战。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72、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73、在管理一千个人的时候,那就需要动用军规了,只有军规严明,这一千个人的队伍,才能劲儿往一处使。一千个人的队伍尚且如此,何况诸葛亮所带领的是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呢?
74、这位父亲遂想出一策,在城墙上搭起了戏台请来戏班唱起了戏曲《失空斩》。
75、第一种:当时蜀国上下不是很团结,所以尽管马谡是诸葛亮的嫡系,但是为了将自己毕生推行的法治发扬下去,所以出现了挥泪斩马谡的情景。诸葛亮心里也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是不杀马谡蜀国将有更大的内乱。杀马谡的时候诸葛亮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就像出师表说的那样,先帝中道崩伹,所以已诸葛亮当时的声望很难保住马谡的。
76、从管理来看,你马谡虽为人才,但不是唯任何人凌驾条件国家利益都将挥泪斩之,诸葛亮含泪不舍这人才离去,但军纪严明,怎可因你一人,置岗法不顾,纪律是一切工作的保障基础,没有纪律,就没有一切;学生上课纪律管不好,何来学习效果之说,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俩手抓,俩手都要硬,而不失风度。
77、对手是曹真,诸葛亮知不知道北伐不好打?街亭的对手是张郃,诸葛亮知不知道不好打?那为何不动用魏延等实力派将领或保安头子赵云的经验派将领呢?因为他要确立在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嫡系势力。
78、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马谡兵败之后并没有自首,而是选择逃跑,向朗知情不举,被免官。可是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看来马谡并没有被斩首示众,而是死在狱中。然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这就奇怪了,同一本书《三国志》,同一个作者陈寿,可是关于马谡的结局却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79、可诸葛亮完全跟他们不一样,诸葛亮采取依法治国的方针,对自己跟对别人是一样的要求和标准。诸葛亮死的时候,家无余财,还政刘禅,没有培养子侄接手自己的权位,试问那个时代还有谁能做得到?
80、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81、所以守街亭的人选,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马谡一再主动请缨,诸葛亮认为马谡对兵法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就让他去了。
- 上一篇:表达感恩父母的诗句古诗词【文案整理22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