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韩愈的代表作是【文案整理79句】
admin 2023-03-30 08:49:49 个性说说 ℃韩愈的代表作是
1、比如,相传的"八仙过海”之一的韩湘子,据说便是韩愈的侄孙。
2、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4、前面咱们说了,韩愈带头发起了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以,他的成就最大的方面还是古文的写作。代表作有《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其中的《马说》,咱们来读一下:
5、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其实,这不仅是《获麟解》的特点,或许也可谓是韩愈为文的普遍特点。他有时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时曲终奏雅,卒章显志,而在行文中如尺水兴波,波澜迭起,前后文不断生发,而又不忘呼应,结构井然,篇幅虽短,却能使文意错综曲折,往复变化,因此能具文法之妙。就如钱基博引陈衍的一个比喻时说的:(韩愈的代表作是)。
7、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再如那首著名的《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极写一场山火的强猛酷烈。这是一种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8、⑥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其诗文风格皆受其兄苏轼影响。
9、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世称“韩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韩愈此时却在想:“六朝以来骈体文盛行,我要立志革除这种文风,倡导古文。”
12、公元802年冬,就在韩愈写出《师说》的那一年,他晋升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身在其位谋其政,对于一个愤青来说,这个职位再合适不过了。
13、《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14、►(FM7孟州微广播)《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笔下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
15、代表作:《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16、韩愈所处的时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已经流行,《五经正义》中《春秋》一经独采《左传》,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风行天下。同时,啖助、赵匡、陆淳等人为代表的新春秋学诞生,他们一方面肯定《左传》“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因以求意,经文可知”,“比馀传,其功最高”,一方面又认识到《左传》“释意殊少”,后世注家“妄有附益,故多迂诞”,而《公羊传》《榖梁传》尽管因“比附”“强通”而有“钩深”“坚滞”之病,但“传经密于《左氏》”,也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们尝试沟通三传,在左传记叙的史实的基础上挖掘《春秋》的义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而开了后世“舍传求经,会通三传”的先河。韩愈的朋友柳宗元、刘禹锡都与啖赵学派的人有交游,尤其是柳宗元深受啖赵学派影响,甚至还为陆淳撰写过墓表。韩愈自己曾在《进学解》中说“《左氏》浮夸”,与啖赵学派对《左传》的看法有相似之处;而在称许卢仝的春秋学著作时说“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寄卢仝》),虽是阐述卢仝的春秋学观念,但兴许也有韩愈思想的影子。
17、当然了,他是教育家: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业大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特的丰硕。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都出自《师说》。
18、《获麟解》和《杂说四首》等不同,全篇不曾引用一句经典中的话,但却紧扣经典:前文“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既暗含了《左传》“以为不祥”下杜预所注的“时所未尝见,故怪之”的意思,又暗含《公羊传》“非中国之兽也”和《榖梁传》“不外麟于中国也”“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等观念;上段“谓之不祥也亦宜”显然指的是鉏商“以为不祥”一事;这里的“必有圣人在乎位”与《公羊传》“有王者则至”相类,而“麟为圣人出也”则正应《左传》服虔注“麟为仲尼至”、《榖梁传》范宁注“麟自为孔子来”、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引赵匡“孔子之应祥”等语。另外,获麟是祥瑞还是不祥的灾异,是先有圣人的存在,麟才能被认知而彰显它的祥瑞,还是麟早已具足德性而只待圣人加以发掘,这些探讨也与前述的春秋学背景息息相关。由此也可看出,要理解《获麟解》这篇文章,春秋学的背景是决不可忽视的。
19、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师说》、《马说》。
20、雨果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21、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是( )。
23、这时期韩老师写的诗文每每读来都感到阴风阵阵,冷汗浃背,处处透露出他的苦闷和失意的情怀。比如那首流传千古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上面这段最为精彩的句子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指出,学习不是比人低了一等。也不是谁不如谁,学习具有普遍性。
25、他精彩绝伦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借物隐喻,针砭时弊,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暇想空间。
26、《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7、(1)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28、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29、自古以来,一篇文章之中能够选出如此大量的历代流传的成语,此文之外,恐不多见。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30、⑦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累至北宋宰相。
31、在韩愈看来,崔群是他平生交往之中一个没有缺点的朋友。但是,对于这样的朋友也有人怀疑。于是韩愈十分感叹,他说:“自古贤者少而不肖者多,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未可知也。”由崔群之贤,说到贤者不遇,而不贤者反而得势。这样的文章很像司马迁的《伯夷列传》。刘大魁说:“公与崔最相知,故有此家常本色之言,中间感贤士之不遇,尤为郁勃淋漓。”“感士不遇”本是历代文章的一个传统题目,韩愈这段文章是比“感士不遇”之文涉及者更为深广的。
32、食之不能尽其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耶?不能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精神)供给,且把他们压抑在人下,如何能让他们发挥出千里马的才能?
33、上一段的归谬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麟外在的“形”不可知,所以这一段反过来讨论可知的情况。“圣人者,必知麟”再次照应第二段的“不可知其为麟”,而“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则照应第一段“知其为祥”,表明尽管鉏商乃至普通人无法完成“形→名→德”的认知过程,但圣人能知晓麟的形、名、德,则麟并非不可知,只要由形知名、进而知德,就可以认识到麟的祥瑞。回顾前几段,由不知麟得出了麟的不祥,这里则由知麟得出了麟的祥,其实祥与不祥不过是表象、是幌子,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知与不知。
34、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经定型。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宿龙宫滩》、《郴口又赠二首》、《龙移》、《岳阳楼别窦司直》、《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诗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诸如“激电”、“惊雷”、“怒涛”、“大波”、出没的“蛟龙”、悲号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鬼物”,都辐凑笔端,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
35、之后韩老师再接再厉,公元820年,韩老师调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九个月,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表示纪念。这座书院至今仍存。
36、这一段开门见山,第一句就以“麟”破题,劈空而下,点明“灵”字,不仅“含下第一段‘祥’字”(何焯语),还“伏‘德’字”(《古文观止》语),从而凸显麟的神灵祥瑞的特殊意义。接着,先援引《诗经·麟之趾》、《春秋》的“西狩获麟”和史部、子部的各种材料,证明这一特殊意义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从正面说明“麟之为灵”的“昭昭”,其中明说《诗》与《春秋》,而用“传记百家之书”概括史部、子部,两句短、一句长,有详有略;再用“不出户庭,无高见远识”(谢枋得语)的“妇人小子”也知道麟的祥瑞,从侧面反映了“麟之为灵”的“昭昭”。不仅熟悉经史的士人、精英们知道,普罗大众也知道,足见麟为祥瑞是公论。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士人与妇人小子皆知的,是“知其为祥”、“不可知其为麟”,换言之,是通过外在的名字知道了内在的祥瑞或德性,而与外在的形貌无涉,从而为下文因“为形也不类”而“不可知其为麟”埋下伏笔。
37、《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元日》、《桂枝香》等。
38、(免费领取)2019年-2021年国考、省考常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686题)
39、文中说韩愈三岁而孤,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类似的例子在咱们的古代名人中还有很多,比如欧阳修、范仲淹等,请通过查找资料,选择一个人,写出他少年刻苦学习的故事。(400字左右。)
40、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41、韩愈到了潮州以后,还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时候潮州有很多的鳄鱼,这些鳄鱼经常伤害百姓的牛羊等牲畜,甚至有时候还吃人。韩愈就想为民除害。不过,他的方法很奇怪,不用刀枪不用士兵,用的是一篇文章。韩愈准备了一只羊,一头猪扔到了鳄鱼在的水里,然后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在湖边念。大意是说你们这些害人精和我韩刺史住在一起是不对的,你们啊,应该搬到海里去,我给你们三天时间搬走,三天不能,就五天,反正最多七天。给我乖乖搬走,如果到时候不搬的话,老子就派人宰了你们。到时候你们可别后悔啊。
42、以上是关于《获麟解》的题解,我们之所以回顾韩愈当时的春秋学背景,并以柳宗元为参照,审视了韩柳二人复杂多面的祥瑞观,目的还是在于更好地理解《获麟解》并对此文做出恰当的评价。那么下面,我们就将重点集中在《获麟解》这篇千古名作上。
43、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44、公元768年,在河南孟州城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他的父亲很喜欢他,并觉得此子将来大有作为,不幸的是这位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从此由他的兄长抚养他。小孩儿转眼就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他起个既美又雅的名字,翻看书籍左思右想,总是找不到一个合意的。
45、韩愈脸色忽然郑重起来,目光穿越苍穹,半晌,一个悠远的声音传来:“我才不会模仿六朝的骈文。”
46、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对于这样的言论,前人指为“刺谬”,其实这正是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的表现。
47、在任不过两月,韩愈微服私访,看到饥民遍野,百姓失所,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老师愤青的本质再次暴露人前,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给皇帝,不料反遭李实等人谗害,于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这是韩愈为官生涯的第一次大挫折。
48、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49、代表作:《朋d论》、《与高司谏书》、《秋声赋》、《醉翁亭记》等。
50、老愤青韩老师遭遇了贬谪,前往山阳县上任。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韩老师在山阳县三年的政治表现,就充分表明: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愤青,他还有超凡的政治才干!
51、“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出自《医说》,意思是“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脉”。
52、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53、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54、文章中表现韩愈努力学习的句子是 。
55、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5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7、可以这样说,韩愈是看到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也是《师说》富有永久魅力的原因所在。每个人看师说,仿佛就在说自己。
58、《师说》非常简练,不过五百四十九个字。但是他把师道尊严中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讲的非常透彻,可以说,对于所有人都有用,不分古今中外。因为,学习这件事和信仰无关,和装逼无关,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犹如一个人不吃饭不能活一样。人是精神性的存在。我们生活,必定需要知识,精神和信念。
59、韩愈要站出来,站在那些发着耀眼光芒的大V面前,大声地告诉他们:“我,韩愈,今后要以写先秦散文为目标,你们这些些骈文的,哪个不服,站出来!”
60、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61、《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
62、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63、《推敲》,说到此,即应说韩愈与贾岛的一段诗话。
64、《秋声赋》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65、韩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进学解》。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材的观点。
66、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
67、(4)282道《外国文学史》考研必记(简答、论述题)大汇总
68、 王安石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69、你想,平时借个钱还要还,但是学习东西,却是免费。人们忽略这最为宝贵的关系,而舍本逐末,不亦悲夫?总之,在韩愈看来,圣人可学而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唯一法宝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
70、韩愈看到了,一般而言,人们其实也是想学习的,估计是患了懒癌,总是逼迫着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呼吁他人去学习,自己却不动手,躬亲实践。
71、按照唐律,高考通过之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韩愈又参加了三次,三次全落选。通不过考试,就无法做官。韩愈很纳闷:“怎么我老是跟‘三’干上了呢?”
72、韩愈,字退之。看看他的名和字,很有意思:愈是超过的意思。超过了就要退回来。这就是古人起名字的智慧。因为韩愈称自己是昌黎人,所以后来人们也叫他韩昌黎。他死后朝廷给的谥号是“文”,于是韩文公的叫法就又出现了。
73、因为儒家有“生而知之”的说法,也就是有的人天生不需要学习,生下来啥都懂,这当然不太可能,所以韩愈直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无论是生在我们前面的还是生在我们后面的,只要是他们闻道先于我,就应该虚心受教。
74、此时的韩愈已抱定必死之心,就算是死,他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放弃自己一个愤青的立场。
75、(1)暨南大学-《705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真题及答案(2010-2017)
76、啖赵学派一方面沿袭了《左传》和《诗经·周南·麟之趾》的“祥瑞”之说,一方面又否定了略显穿凿的“王鲁”说,将“获麟”列入“庆瑞例”中。户崎哲彦就认为啖助、赵匡虽对祥瑞与灾异有所怀疑,却不能完全否定,或者不敢公开表达他们的否定,而后柳宗元继承了他们的精神和方法,对所谓符命祥瑞之说加以彻底的否定,同时,户崎哲彦还指出,韩愈却是符命祥瑞之说积极的支持者和宣扬者。
7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故卓马虽有千里之奇,干瘪羸瘦,郁郁不发,精神不振,美丽的才能气貌得不到体现。曰: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不能按一定的规程办事,量才施用,于国于民一个善仁善治境界,通达惠服,其真真不识马也!
78、但是,贾岛初时却是用了一个"推"字,却是觉得“推"字没有“敲"字贴切,遂一路走,一路“推"、“敲"折腾个不停,不知不觉中,却是冲撞到了从此路过的时任京兆尹的韩愈。
- 上一篇:十五个吊桶打水类似的歇后语【文案整理1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