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诸葛亮【文案整理90句】
admin 2023-03-31 08:37:23 个性说说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诸葛亮
1、《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2、诸葛亮性格特点:心胸宽广、足智多谋、生性谨慎、谦逊有礼、尽忠职守、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3、人格魅力:做人怎么样嘛,我们还得看看别人对他的看法,刘备对他,那自然不用说,待之如师,言听计从,司马懿之孙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刘禅为诸葛亮单独开庙,孙权对他思而不得,就连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我们更快要将诸葛亮封神了呢?
4、接着,在建兴二年(224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这样,在建兴三年(225年)初,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开始组织这次南征战役。
5、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三国演义人物介绍诸葛亮)。
6、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三国演义人物介绍诸葛亮)。
7、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8、诸葛亮从建兴元年开始辅佐后主刘禅到建兴十一年病死在北伐中原的前线指挥所。十一年的时间,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建兴元年,由于刘备东伐孙吴,遭夷陵之败,几乎耗尽了国家积蓄。当时对于南方叛乱,连镇压的能力都没有。只好关闭口岸,杜绝往来,以此来被动抵抗。建兴二年,为了平叛南方暴乱积蓄力量,诸葛亮致力生产,建兴三年率兵平乱南方,然后又休整了三年的时间。从建兴六年开始,持续北伐,六出祁山,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出征。战争是一件烧钱的事,蜀汉小国,仅北伐中原就打了六年。由此不难猜想蜀汉人民由于战争带来的痛苦到了什么程度。
9、先说后方不稳,使诸葛亮筋疲力尽。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三个方面回答。
10、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11、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12、不过后来诸葛亮太过挟老持重,刚愎自用,慢慢违背了先主让他辅政的嘱托,从而代政,倒真做起了太上皇,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居然还整出个“出师表“,居高临下,以命令责斥的口吻象教训自家孩子手下臣子一样对待后主。
13、于建兴十二年即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14、说到将相失和,大家自然自然会想起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这两人是确认的二把手,元老级的重要人物。二把手和一把手抬杠,可见事情的严重性。事情的起因,主要还是在诸葛亮。诸葛亮初次见面就看出来魏延脑后有三根反骨,日后必反,所以主张立即处死魏延。当时是刘备在场,也许当时是缺人手之际,保了下来。后来魏延一路飙升,刘备让他做了汉中太守,地位的重要性可以和荆州的关羽相比。荆州、汉中这两个地方都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北伐中原的门户,关羽守荆州还出了大事,丢了荆州不说,还让做了皇帝的刘备有了夷陵的惨败,以致差点丢了性命。而魏延守汉中,一直到魏延被诸葛亮调离汉中为止,魏国都无法动摇汉中,可见魏延的才干。
15、诸葛乔:诸葛亮嗣子(长子),原为诸葛瑾次子。因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早年无子,所以由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当做嫡子。诸葛乔刚刚到蜀国时,被任为驸马都尉。当时无子的诸葛亮十分疼爱诸葛乔视他如亲生儿子,但又深恐其成为庸人,所以管教甚严。后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让诸葛乔同士兵们—起,参加与督运军粮的后勤工作。公元诸葛乔228年卒,年仅二十五岁。
16、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游说孙吴,首先与孙权麾下张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几人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交锋。诸葛亮以其出众的睿智,无与伦比的外交辞令,驳得众人无言以对,这就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17、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
18、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19、再从魏国的角度上说,魏国司马懿看清了蜀国的战略意图,远离后方作战,战争给养肯定无法解决。因此他利用诸葛亮急于开战,速战速决的心里,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给诸葛亮发动战争的机会,任凭诸葛亮怎么用计,司马懿是稳坐钓鱼台。诸葛亮也终于于建兴十一年,累死在北伐前线指挥所。诸葛亮的北伐之梦也因此悲哀地画上了句号,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终于因主帅的离去看到了希望——终于失败结束了。
20、总之,罗贯中刻画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只要我们在阅读小说时稍加推敲,就会发现是那么的接近于完美人物而不真实。
21、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22、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23、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黄祖被孙权讨死,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
24、诸葛亮崭露头角是从刘备临终托孤起始的,刘备遗嘱诸葛亮 : “若嗣子可辅,辅之 ; 如其不才,君可取之。”诸葛亮所闻感激涕零,举诸一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辅幼主。刘嘱诸葛亮可以刘禅后主之父处之,要后主视诸如父。可见其刘备对诸葛亮的置心信任如同己出,同时也显现诸葛亮对主忠诚天地可鉴。正如康熙帝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也。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25、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26、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27、廉政建设。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28、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29、我们知道,刘备去世后,孔明既是丞相,还是相父、益州牧、司隶校尉。
30、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31、不过,令人不理解的是诸葛亮这样一位战争狂人,为什么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忠臣的美名,他的北伐无论是从战争的性质和结局都不值得恭维。
32、这些都是他职务之内的事,他都亲力亲为,宫中府中,“咸决于亮”。
33、诸葛亮虽无军事建树,确有治国理政之贤,以法治国,赏罚分明 :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循名责实,虚伪不齿。樊建曾言他 : “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不怨。
34、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35、当时22岁的刘禅被不是后代所传的那么傻无能,相反而是一个聪明机智,治国有方,知人善用的好贤君。他清楚国家及自己的处境,顾全大局,明智沉稳,委曲求全。诸葛亮要折腾便由他折腾,要北伐便由他北伐,尽管他知道北伐只能是劳命伤财的徒劳,他尊重诸葛亮那是父亲的在天之灵,他对诸葛亮怀有亲情,那是诸葛亮代表着父亲那个时代,诸葛亮身上有着父亲寄托的太多太多的灵魂负载。
36、诸葛亮从未出山之前就有“卧龙”之誉,要知道在古代龙这样的字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担当的起,而且引得刘备三顾茅庐,这就已经让诸葛亮的出现带上了一丝神秘色彩。
37、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8、刘备死后,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来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说刘备这一招用得很绝,他就抓住了诸葛亮的命门,将他收于鼓掌之间。刘备的驾驭之术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难怪诸葛亮对他死忠。足见“良禽择木而栖、择其善者而从”的重要性。
39、对于五次北伐的落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军事能力偏低且还自负,其中魏延的反叛,还有我们小时候中学语文课本学过的马谡失街亭,都是诸葛亮识人误鉴,用人失明造成的。毛主席曾说 : “初战亮宜自临阵。“ 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40、其宫中人心不稳。尽管诸葛亮早有提防,安排了董允在刘禅身边看管刘禅及其身边的宦官。但终因刘禅一天天长大,对董允的管制有了想法,又因为宦官黄皓善于奉迎谄媚,奸佞狡猾,刘禅对此也很受用,对其也是宠爱。尽管因董允“常上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已经不是诸葛亮想控制下的铁板一块的局面了,皇宫是暴风雨的前夜。在诸葛亮去世后,董允于延熙九年去世后,皇宫就开始夺权了。黄皓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与代董允而起的陈祗勾搭成奸了!从此,朝廷大权就把持在这两个人手里。
41、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军被动,造成很大损失。赵云率领的那部分,只因赵云与邓芝相互配合,顺利撤军,相对没有多大损失。对此,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搞得赵云十分不自在,慌忙下马伏地,并说:“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对此是急扶起,执手而言,显得尤为亲切感动。当听了邓芝的介绍后,由衷感动,赞扬赵云“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属。对此,赵云反而不以为然,予以推辞:“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赐不明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在诸葛亮看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赵云的关心,爱护,赞赏,以此激励全军。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在诸葛亮看来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三军在失利面前需要提高斗志,需要激励。诸葛亮本想借赵云之事鼓舞三军士气,告诫三军将士当以赵云为榜样杀敌报国,对于有功者我是不惜重金奖赏的。哪知赵云不但不配合,反而予以责问:“乃丞相赏罚不明也!”将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把握尺度,反而闹得自己很被动。
42、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43、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鞠躬尽瘁,严于律己。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44、其刘备在托孤时,让所有人回避,单独和孔明谈话,叮嘱孔明要慎重使用马谡,说这个人纸上谈兵,不可大用。后来不但不听刘备的告诫,反而与马谡走得更近。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刘备是错误的。在第一次北伐时,他不顾众人的反对,让马谡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放着合适人选吴懿、魏延等老将不用。诸葛亮本想让马谡扼守战略要地,让其立功,以证明自己知人善任,在识人上胜刘备一筹。殊不知 马谡不但没有守住街亭,而且由于街亭的丢失,马谡的大部队行动不利,诸葛亮不得不草率收兵。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后来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找人顶罪,他不得不处决了马谡。处死马谡,已有人对战争失利顶罪,诸葛亮以为逢凶化吉了,可是还有人不依不饶。处决马谡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自然是哀伤,为马谡哀悼。但这其中肯定还有其它的成分,诸葛亮的亲信蒋琬对此也不理解,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而文公喜可知也。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今马谡虽然有过,还望丞相免其一死,让他以后将功折罪吧。请丞相三思(《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裴松之注)。”蒋琬是诸葛亮的亲信,所以说话极注意分寸,由此可知杀马谡连亲信蒋琬都有看法。在蜀汉内部,还有不是亲信的官僚,这部分人肯定还有其它的看法。连史学家凿齿都有看法,认为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劝诫,却不遵从刘备的劝诫,有违明主之劝诫,很难说诸葛亮是一个智者。(《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
45、这方方面面的大小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后方不稳,使诸葛亮筋疲力尽;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
46、治军思想。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
47、诸葛尚:与其父诸葛瞻一起前往绵竹防御魏国大将邓艾大军,与其父一同兵败被杀。
48、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49、其他觉得阿斗太年轻,对其不放心,出师北伐时,上表表忠心。与其说是表忠心,还不如说是对刘禅不放心。借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还不放心,还派董允留在其身边进行监督。由董允监管,他自己对刘禅放心了,但又引出了其它的担忧。安排董允监管刘禅,别人说闲话,认为是用亲信。对此又在宫中安排个郭攸之,向刘禅推荐时,还把郭攸之放在董允前面,以此告诉各级官员,他诸葛亮办事出于公心。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眼便知道了。郭攸之放在那里是充数的,廖立还对此大做文章,说郭攸之没有什么才能,是个俗人,不堪大任,由此给自己找出更大的麻烦。为了摆平这些事,他又找了一个理由把廖立贬为平民(《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50、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51、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52、、诸葛亮是一个忠臣良相,诸葛亮的后半生都在身体力行的在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清正廉洁,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吾等后辈的楷模!
53、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54、优点:相貌: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描述诸葛亮都是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什么意思?帅!优点!
55、他更是总后勤部长,为部队后勤运输,物资给养操心。
56、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应该干的主要工作上,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诸葛亮在日常工作中正因为“咸决于亮”,什么事情都想干,就是不知自己应该干什么?所有的事都想干好,结果所有的事情不免都出现纰漏,下面列举三件事作说明。
5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造成这个悲剧的关键是诸葛亮一直太迂腐,没有自立之心,赢得了历史美名却让自己遗憾终生。
58、其地方治安不稳。刘备去世前后孔明刚开始掌政蜀汉,就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叛乱。经全体官员的努力,诸葛亮利用一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孟获的叛乱,出现了一段相对较稳定的社会治安局面。但随着北伐战争的没完没了,国内矛盾不断尖锐,复杂。建兴十一年,南方少数民族首领刘胄叛乱,在此前后,少数民族的小股叛乱也时有发生。这些暴乱虽然很快就平息了,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动摇了蜀汉人民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动摇了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对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构成威胁。
59、诸葛亮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已经被神话了,我认为的诸葛亮应该是这样的!
60、综上所述,说诸葛亮是英雄,我看只能算一个累死的英雄,但作为统帅,诸葛亮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统帅!
61、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62、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63、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也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64、诸葛亮出山后的一系列谋划,从火烧博望坡,到后来的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以至于到后来的空城计,慢死王朗,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等等,无不带有传奇色彩。
65、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66、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67、、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我认为孔明的军事才能以“治军为主,奇谋为辅”,诸葛亮长于治军本身就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只不过他谋的成分用的多一些罢了,有人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行,过于谨慎不敢用奇谋,我反而觉得这也是他军事能力的体现,因为他是三军统帅,所以用兵谨慎,不愿意采用风险太大的奇谋!
68、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69、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据记载都是有天赋之人,其才智虽不及其父,在当时也算是鹤立鸡群。可惜诸葛亮一心灭魏,专著于朝政,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块璞玉。虽然后来诸葛瞻、诸葛尚都领兵抗敌,但其谋略却远逊于魏军的邓艾和钟会之辈,被打的落花流水。而除了姜维之外,便乏善可陈,他事必躬亲,后辈却失去了培养和锻炼的最佳时期,致使酿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70、包含两个,一个通常是备份,一个是名相呼应。但也不一定按照这个规则来。男子在成年后自己或其请他人给自己取名字。但取字义式也没有那么慎重。字一般有三种依据,与名同义反复,或者关联推想或者是反义相对。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参考五行金木水火土来命字。字是名的别称,注释和呻吟。古代通常有身份文化地位的人才有字,普通老百姓不一定有字号,到了现在我们说的名字就是姓名就是姓氏和名,字号都省略了。
71、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后,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级。建兴八年,因魏延与郭淮在阳溪作战,大破郭淮等军。因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这表面看来,诸葛亮还是在意魏延,但在实际使用却处处节制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几次随诸葛亮出征,总请求率兵一万人,从另一条路出征,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由此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为了镇住魏延,后来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魏延身边的将领陈式斩首。诸葛亮此举是杀鸡给猴看,魏延心里清楚。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交代。
72、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执意北伐,经年累月蜀汉就军队死伤无数,连他自己都知道没有军事造诣修为的纸上谈兵《将略》,真正用于实战就是瞎子进门……,鸡蛋碰石头,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73、这句话点名要害,说明了罗贯中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时,过于理想化,把他当做智慧的化身来描述,而看不到一点凡人之气。
74、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75、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
76、诸葛亮权力集中,事情想得多,管得多,做得多,令他头痛的事也多!
77、、诸葛亮是有治国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孔明,蜀国就是一座即将倒塌的大厦,刘备,关羽就只会挥霍蜀国,可以说蜀国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后来蜀国在孔明的治理下,没过多久就恢复了过来,国力甚至达到可以出兵北伐,六出祁山的地步了,可见诸葛孔明的治国才能是非常高的。
78、从建兴十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蜀汉施行“休士劝农“ “教兵讲武”的政策,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加强军队建设训练,增强军备战力。经过三年的准备,无论是说他是狂妄自大,还是雄心壮志不移也罢,总之在建兴十二年春他又踏上了第五次北伐之路。可悲的是这次不但败的彻底,还重蹈了刘备东征孙权,夷陵惨败气火攻心,把老命也丢在了不归之路上。
79、谋略:诸葛未出茅庐之前,自比管仲乐毅,你说这样的人心中会没点墨水嘛?什么都没有的人他连管仲乐毅是谁都不知道,最后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才学超群,刚出山火烧新野,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哪项是一个没有文韬武略的人做的出来的?
80、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81、从诸葛亮出山,到三国之争的三大战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于孙权,病死于东征途中的白帝城的15年间,诸葛亮并非小说描写的那样整天排兵布阵,能掐会算,运筹帷幄于千军万马之中。
82、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83、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84、甚至还是总装备部长,负责设计、制造运输机械。如木牛、流马,解决后勤运输困难。他还设计了连弩,只是时间仓促,还未来得及制造。他还为部队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实行戍田。他还负责农场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职务外之事,由于不放心,也是“咸决于亮”。
85、其后勤纠结,使粮草供应不上。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两次是因军中无粮而不得不撤军。其后勤纠结一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道路崎岖,跋涉艰难,再加上恶劣的天气,还有运力的不足,这些都是主观上一时难以改变的困难。第二个是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众所周知的是李严的不配合,由此构成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大威胁。对此,诸葛亮为了解决这种艰难,想了两条对策。一是设计制造了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二是戍田。尽管此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终因蜀国国力有限,终因耗不起这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结局的战争。
86、诸葛亮的严于律己,充分体现其品德的高尚,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布署,自作主张舍水上山孤守,结果被魏将张_打败。马谡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从用人角度看,身为主帅的诸葛亮用人不当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军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为“相父”而个性张扬,辅政约己爱民,处处自律,堪称表率。在生活上,他克勤克俭“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87、刘备心怀光复汉室之志,诸葛亮向他陈述了三分天下之计。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纯属子虚乌有。草船借箭也是出自孙权之策,赤壁之战筹划与运作执行都是孙权、周瑜所为,赤壁大捷是东吴军队辉煌。
88、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虑,总有一失,虽然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一心专著于恢复汉室、统一中原,但常年发动战事,导致国库空虚,人才凋零。而最大的过失便是忽略了后备干部的教育。
89、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文案整理2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