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中秋来历图片【文案整理78句】
admin 2023-03-31 08:39:42 个性说说 ℃中秋来历图片
1、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2、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是古老的礼俗和众多神话传说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紧密结合的,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活动。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人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光环,使之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这些神话的传说,咱们上期已经说过了,今儿不再多言。
3、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4、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同时也因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认识到家族社会的力量,因此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对家庭更为依恋。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值得注意的是中秋节民间尤其重视夫妇的团圆。出嫁的妇女中秋要赶到娘家与父母团聚,当天又必须返回夫家,与夫君团圆。俗语云:“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中秋来历图片)。
5、泰国:泰国人过中秋节,在泰国中秋节叫做“祈月节”。
6、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追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与东亚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值三秋半,故名中秋。(中秋来历图片)。
7、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8、中秋吃梨的习俗很多人还都遵循着。梨是中秋团圆宴上必不可少的水果。中秋节吃梨意思是要把“分离”吃掉,表示永远团圆不分离的意思。
9、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10、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11、中秋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帝王祭祀说、农业生产庆祝说、月饼军粮说。
12、祭月《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13、也正因为如此,这一传统的节日才得以世代相传,直到今天仍没有间断,而且内容还在不断的丰富。
14、1)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15、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16、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也成了活动的内容。
17、中秋耳机的习俗除了在南北地域上有差异,还在各地区文化渊源上有自己的独特过节方式。
18、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秦雍都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汉代武帝时,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行朝日夕月之礼,“夕夕月则揖”。(《史记·封禅书》)此后北魏、隋唐以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自然是无缘祭享的。月亮对于平民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无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华夏文化系统内民间祭月的习俗,在汉魏时期不见著录,更不用说出现以拜月为中心的节日。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气象恢弘,亲近自然。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李端《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 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宋代正式成为佳节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的形成,大概与都市生活情境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宋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苏轼《中秋》)当然,这是敏感、多愁的士人的中秋。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北宋东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纵酒度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卷8)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卷4)市井贫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可过节的愿望十分强烈,“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员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中秋节俗的变化更是明显。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唐宋时代地位微弱的中秋上升为与年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明清以后中秋节俗: 祭月、拜月
19、二说是吴刚折桂。倒霉的吴刚,运气不济,犯了错误被罚做无用功,每日里砍树不止,却愈砍愈结实,这里砍断,那里便已经又愈合了。他那里知道所谓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树原本就是用来惩罚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轻易砍断。小人物和大人物斗,总是斗不过的,天界里也是一样的。
20、就像正月十五很多地方还要吃汤圆,在广东地区甚至冬至(冬至大过年)也吃汤圆。汤圆也象征着阖家团圆美好,吃汤圆意味准备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团团圆圆。
21、中秋节那可是咱们国家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正日子,因为这一天恰恰是三秋之半,所以也就得名叫中秋节,也有叫“团圆节”、“月夕节”、“仲秋节”、“八月节”、祭月节、月光诞、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等等,叫法挺多,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22、明清时期,南方流行中秋夜燃灯。将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竖)中秋”。
23、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24、秋节习俗有很多,猜灯谜、玩花灯、吃月饼都是我们常见的。
25、“八月节”、“八月会”:因中秋节这天在农历八月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26、发展至明朝,月饼成为中秋节节令食品,这一习俗也在民间彻底流传开来。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图案印在月饼上,更加惹人喜爱。
27、所以,人们利用中秋之际,除了全家团圆,赏月踏青、吃月饼品美食,互祝健康吉祥外,社区和民间团体等机构也会组织多种多样的公益和商业活动,比如做“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这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也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既包含了节俗内容,更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由此,这中秋节也成为了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8、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9、“团圆饼”中秋节令典型的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人们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30、投稿邮箱:3036960688@qq.com
31、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吃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32、文化相近:这些地区的国家在文化上、风俗上、传统上都差不多,而且都属于汉文化圈。
33、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便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34、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35、3)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6、皎洁的月光下,人们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37、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些地方又叫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月夕、秋节等。在唐朝时期,“中秋节”也叫“端正月”。
38、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39、家长在开学典礼上发表震撼演讲后,将手中的戒尺交给了老师
40、中秋祭月、赏月、拜月由来以久,在古时人们每逢中秋则会在香案上摆上供品以祭拜月神。
41、中秋总是迷人的,有思念,有团圆。拿着月饼慨叹,谁解乡愁滋味,谁懂岁月风情。
42、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43、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44、《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
45、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46、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47、2)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48、“仲秋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49、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50、中秋节,是中国除了春节外,最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即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51、今年的中秋节为2016年9月15日,放假时间:9月15日~9月17日。
52、中秋赏月始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历代诗人名篇中几乎都有赏月、咏月的诗句。到了现代,渐渐演变为家人、朋友齐聚一堂,赏月畅谈。
53、各地对月亮神的形象有不同的描述与理解。在福建汀州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儿女在月下设果饼膜拜致词,请月姑以卜灾祥。浙江西安县小儿女凑钱备办糖、米果、茶等环供月下,名为“拜月婆”。诸暨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谓之‘宴嫦娥’”。苏州家家户户摆上瓶花香蜡,不设月宫符像,望空礼拜,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江浙一带中秋祭月有“烧斗香”的习俗。扬州小秦淮河,中秋节“供养太阴”,彩绘广寒清虚之府,称为“月宫纸”;又以纸绢作神像冠带,月饼上排列素服女子,称为“月宫人”;然后以莲藕果品祭祀。(《扬州画舫录》卷9)
54、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55、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
56、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57、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也是韩国、日本等国的传统节日。
58、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59、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60、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61、中秋节的来历,可没有传说那么热闹,今儿咱就说到这,明儿咱接着聊聊中秋节的习俗。
62、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63、值得注意的是前代拜月男女具拜,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从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岁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饰,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孩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思是说,请月神保佑早日科举成名。当时有诗咏唱其事,“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女孩则祈求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宋人推重的是郎才女貌。明清以后,祭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男子拜月渐少,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北京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明清时代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代人们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作白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有上张伞盖,衣冠楚楚,扮作官员者,有身穿甲胄,手持大旗,扮成武士者,有骑虎者,有静坐者,大的高三尺,小的不及寸。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帝京岁时纪胜》)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20世纪初,民间径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可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其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64、玩花灯主要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65、另一个传说讲的是,齐国丑女无盐因为高尚的品德被选为君王的妃子。但却因无权无势,备受冷落。那一年的八月她在皎洁的月光下虔诚的拜月,向上天祷告,祈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君王刚好路过,看到了无盐在月光映照下如仙女一般的绝美身姿,他被无盐脱俗的气质深深的打动了,之后立了无盐为王后,给了无盐所希冀的幸福。
66、“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天子春天朝拜太阳,,秋天朝拜月亮;在清晨朝拜太阳,在黄昏朝拜月亮.
67、所以,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被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也逐渐褪去,而团聚吉庆的活动也就延续下来了,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68、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69、秋凉乍起,街头就开始飘起了糖炒栗的香气。板栗,原先与芋头、菱角一样,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
70、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71、朝鲜:朝鲜人过中秋节,在朝鲜称中秋为“秋夕”。
72、三说据说是流传最广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讨伐北方的突厥,大举进攻数次,终于于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上一种带陷的面饼。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饼、庆中秋的喜庆节日。
73、尼泊尔:尼泊尔人过中秋节,在尼泊尔中秋节叫“德赛节”。
74、“中秋节”作为固定的、正式的节日出现在什么时候:
75、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76、中秋节的习俗是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竖中秋、耍禄仔、扎灯笼、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听香、烧塔、中秋宴俗、玩兔爷。
77、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传到民间,只是当时还不叫“月饼”,而是俗称“小饼”和“月团”。
- 上一篇:名人孝亲敬老的故事【文案整理5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