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诗词鉴赏论文【文案整理80句】

admin 2023-04-01 01:49:16 个性说说

诗词鉴赏论文

1、第要能够用新的教学话语对古诗词鉴赏及教学进行重新解释。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同时也形成大量的诗词鉴赏的著作、概念、理论,前人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成果,如果语文教师在写古诗词教学的论文时,用到的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术语和原理,那论文就很难产生新意。袁雯老师这篇论文将“语境对接”这一新的概念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与鉴赏的体系中,并围绕这一话题构建出了新的话语体系。这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古诗词鉴赏的功底,也要有较为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尤其是对语境的研究,作者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在作者看来,古诗词的语境是一个多层面的聚合,既有显性的语符层面,又有隐性的认知层面和审美层面。不过作者对这三个层面的解读略显单薄,尤其是未能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不是任何语境都是通过语符体现出来的?语境的认知层面和审美层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要将语境划分为认知层面和审美层面?难道是前者侧重于理性认识,后者侧重于感性认识?

2、b.环境细节(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3、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4、2020年第110篇:语文教学的“任务情境创设”

5、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选择了“古人”“来者”“天”“地”四个意象,当然还有一个“怆然涕下”的作者自己。“古人”和“来者”是时间跳跃,而“天”“地”“人”又是一种空间上的跨越,此诗为我们提供的是“千载”和“万里”的时空,纵之以古今,横之以天地。在广阔的宇宙间,个体生命是多么地渺小和短暂。这几个意象为我们所提供的情感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陈子昂本人了,而是涵盖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生活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陈子昂,尚且会有这种强烈的生不逢时、知遇难求的深沉感慨,那么那些生活在政治不清明、国家时局动荡不安的人的悲剧命运更加可想而知了。此诗通过几个时空跨越的意象传达出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士人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及陷入政治困境内心深处的极大悲怆。

6、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六:《武陵春·春晚》

7、(6)中王国维将境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类可谓有我之境,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则为无我之境。由此可见,在有我之境中,人的心情、内在的精神情感会随着外部景观或者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在无我之境中,“我”的心境已经超然物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8、有些古诗,如果不介绍写作背景,也不影响古诗的理解,但是补充背景故事,对古诗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在学完古诗后,道出写作背景,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金明东老师执教《春夜喜雨》,在学生体会到这的确是一场“好”雨后,最后出示诗人写诗的背景:《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49岁。当时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爆发,百姓到处逃离。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生活漂泊。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已有两年,而成都也从去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一月一直旱灾严重。这一天,突然天降甘霖,杜甫听着夜间沙沙沙的春雨声,想到春雨解除了旱灾,不禁欣喜万分,写下了这首诗。学生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直抒胸臆:“好雨知时节”,对这个脱口而出的“好”字有了深刻的体悟,杜甫为民盼雨、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一下子就树立起来。

9、近几年,《经典咏流传》等与诗词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热播,引起了人们对国学的重视,同时也让人们重拾对诗词的热爱。(14)研究了文化类节目对经典的传承与演绎,提到诗词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就比如唐代诗人元稹的《一七令·茶》中对茶的描述,“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短短几句,将茶叶的形态,泡茶的工具以及人们对茶的由衷喜爱展现在我们面前;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可见茶文化在古典诗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5)中作者就提到了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和茶文化对古诗词的创作和表达的多样性的影响。茶不只是人们休闲娱乐之时的一种消遣,它是一种淡雅品质的代表,并且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用价值。(16)中提到茶有防治癌症,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等功用,(17)因而茶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还涉及了养生文化。

10、对于诗歌的精致感,我的观点是:唐前的诗歌少有精致华美的意象和华丽的风格,唐后则与之相反。这种精致感的加深,正和写诗人的视线焦点变化密切相关。

11、(3)中列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说明诗词中的色彩有极强的表达作用,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与诗人心情的契合、与时代背景的融合,将诗人所想呈现的东西更好更真实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即使相隔千年,依然能牵动我们的心绪。(4)简析了传统色彩的内涵与来源,作者认为诗词中的色彩有极强的表达作用。的确,如果没有色彩,我们可能无法直观的想象诗人所描写的场景和周遭的环境,可以说,从小到大我们对所接触诗歌的色彩美的赏析,如润物细雨无形中对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产生影响。(5)作者提出“以色主情,以情观色”的观点。“在诗词中运用具有明确色相的颜色形容词产生并传达一种明快、响亮、动人的色彩及音乐效果以便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诗人独特的意境感受和强烈的审美激情。”由此可见色彩对于一首诗歌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诗词中有了色彩的形容,我们便可以想象一叶舟所经的青山绿水,便可以想象篱前的一簇黄菊,便可以想象玉盘般的一轮圆月,便可以想象重阳登高目及的一株黄庾……而色彩,不一定是诗中明示的,但它一定存在。

12、声色兼容。所谓声色兼容,也就是说,写得有声有色,造成一种高雅的艺术意境,让读者如见、如闻,勾住作者的视觉、嗅觉、触觉;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把一幅美好的春天风光写的有声有色。可见可闻,通过读阅使人感受到一位在窗内观赏景色的人正流露出他漂泊西南欲归不能的失落心境。前两句写了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物象,黄、白、绿、青交相辉映,色彩绚丽,还说明黄鹂为双,白鹭成行。黄鹂在翠柳中鸣叫,白鹭在蓝天中飞行。声色兼俱,生意盎然,造成一种声、色意境。

13、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14、王友胜.《中国古代咏竹漫谈》(J).《语文学刊》,1997,01:12-13

15、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16、很多学生在读古诗时,以为学诗仅仅是学诗,和生活是两码事。其实生活是古诗的不竭源头。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古诗中的经典诗句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17、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8、郭鹏,1977年生,内蒙古兴和县人,硕士,集宁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小说专题》《中国民间文学》等课程。2001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代小说。

19、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选了“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八个意象,首句由形容词“丽”字串起了“迟日”和“江山”两个意象,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香”字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让读者通过联想,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物——燕子。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本句用了形容词“融”字,意为湿润。“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融”字将“泥”和“燕子”两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紫燕新归,衔泥做巢,显出一番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的情状。

20、而在唐诗和宋词中,各种精致华美的意象就多了起来,“转朱阁,低绮户”、“雕栏玉砌应犹在”“醉后楼台高锁”写的或高大华美或精致玲珑的房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写的是庭院艺术园林巧景,还有花间词派那些缠绵悱恻的闺阁描写,比如温八叉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真可谓是精致到了头发丝。

21、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22、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23、诗的构成无非情景两端,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景者,事物、风景、场面也。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古诗词中的言、象、意之间就是存在着这样的辩证关系。象是意的载体,也就是说,要解得诗词之意,必须先明确诗词之象。因此,在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把握诗歌意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让学生通过分析意象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体会古诗词中所传达的深层思想。

24、摘要: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是诗人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诗歌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品赏诗歌的重点在于理解诗歌景、境、情之间的关系,景是境的一种形态,境是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诗歌教学中,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发掘出意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想象意象群所组成的画面,体味诗歌别样的意境。

25、(12)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

26、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她以精湛凝练的语言,和谐的平仄韵律,韵味无穷的意境,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中独领风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学习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由于古诗词对语言方面的要求,总的要“意新语工”。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词义方面也有着时代差异。特别是古典诗词的格律诗,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边要表现出形象特点、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语言就必须做到高度凝练。另外,古代诗歌又都是便于吟诵的,语言的使用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这样古诗词的语言就出现了变形,如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使古诗词的语言具备了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特点,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使学生在理解诗意上就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因而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产生了畏难情绪。有些学生视古典诗词为“老古董”,对古诗词“敬而远之”。尽管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精心备好课,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的讲解,教师陶醉其中,学生却一脸木然,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成了“自作多情者”,学生却无动于衷,对学习古诗词完全提不起兴趣。笔者曾经与学生在聊天时,有学生提议:古诗词就讲讲答题技巧,然后再背一背就算了,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在古诗词教学上倒不如多讲讲写作方面的知识。古诗词在学生眼里就如同一块鸡肋,只是因为高考要考,而不得已的捡起来吮吸几口。在古诗词教学上,我们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去准备,结果收效甚微,作为语文老师在尴尬之余,也应该反思下我们的诗歌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27、方才穆老师已经读不懂诗词的原因罗列了出来,我们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2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将进酒》豪放洒脱,连最珍贵的“五花马”都轻易获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披着战甲的马在梦里徘徊;“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沉郁浑厚,诗中描写战马在秋风中奔驰的飒爽英姿令人难忘……(24)马可以作为身份的象征,可以作为武力征伐的象征,还可以作为一种吉祥物……马具有很多优秀品质,这也是诗人们在诗中以马的意象传达自己情感的原因。(25)马也在一些离别诗词中出现,与离别之景融为一体,亦别有一番滋味。

29、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30、总结起来,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选取及相应风格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1、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古典诗词总是通过某些意象的组合来营造某种意境,进而来表达情志,借景抒情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这就形成了诗歌两大特点,一是情感性,二是画面性。

32、根据诗歌“选择出彩意象”的倾向,在身边的、精致美好的事物自然就吸引了诗人们的注意力,各种描写精致华美事物的诗歌数量也就大幅上涨了。

33、2020年第107篇:关于文本解读的几个案例

34、又比如教学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关注用韵,两相比较,前者押“深、心、金、簪”,后者押“裳、狂、乡、阳”,一首惊极而忧,一首喜极而泣。可见表示哀感时,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现乐感时,多用响亮清脆的字音。

35、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色彩美,意境美,文化美

36、再往深刻细致处谈一谈,诗经和古诗十九首在风格上其实也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前者中最出名的《风》,其主要内容是劳动人民或小吏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或欢欣或哀伤、或思念或决绝的情感。

37、2020年第104篇:整本书阅读如何测评?

38、(14)刘霦月.《当代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演绎——以为例》(J)《电视指南》,2018,11,:35

39、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40、(3)孙双金.教师在建构课堂中成长.小学教学设计(J), 2016,(4):51-

41、(15)苗岩.《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茶文化探析》(J).《福建茶叶》,2018,10:403

42、(16)杨春.《茶的药用功能简述》(J).《贵州茶叶》,2013,04:15-22

43、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44、摘要:在近几年,高中古诗词教学手法不断创新,尤其是互联网打开了人们的教学视野,在各种思维冲撞的过程中古诗词教学逐渐走向了“美学”范畴。古诗词能够运用文字艺术为读者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而画作也能够运用绘画艺术将古诗词的意境呈现出来,由此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因此,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可以尝试将诗歌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以提高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45、创设情境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久远年代的古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46、化用是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讲仿效和点化,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文章开头对唐宋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进行统计,以翔实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化用”广泛性、重要性。

47、2020年第102篇:好论文要给教师提供“技术策略”

48、(20)胡戎.《苏轼诗词中的竹文化浅析》(J).《竹子学报》,2018,01:85-88

49、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50、用典既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也是思想内涵、诗歌意旨的深层表达,是内容增扩和情志内敛的重要表现方式。

51、这些意象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有内在联系的,诗人往往通过自己的匠心独运,将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意象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定的意象关系场,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间的连接方式,然后更好地去领略画面的意境。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一般会使用以下方法来连接意象。

52、读古诗,学生会产生一些疑惑,比如“为什么柳宗元在大冷天要独钓寒江雪”等,这些疑惑如不解决,会影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教师需要在课前或课中适时介入背景故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没有李白、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这样的比喻太过夸大其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不知道阳关和安西的地理位置,劝酒也是寻常小事,不见深情;“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如果不知道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怎能明白这一“暖”一“寒”中,饱含着毛泽东多么真挚的情感:对战斗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对牺牲战士的缅怀哀悼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背景故事,杜甫老迈之年狂态百出,实在不合情理,甚至可能丑化了诗圣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介绍不能直接下载“百度知道”中的资料,须经过教师的修改补充,最好变成生动的故事。有些背景故事可借助电影片段等视频,增加教学的情境性。

53、(7)周斌.论姜夔词中对杜牧诗句的化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50-

54、白居易笔下的《朱陈村》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意境的化用就更为明显了。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此诗可以被视为是白居易对陶渊明《桃花源记及诗》的仿写和演绎之作。朱陈村犹如桃花源一样地宁静、祥和、自然、淳朴,而且同样是古风荡漾、其乐融融。尤其是“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和“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对朱陈村的描写,可谓是深得桃花源的深意。对意境的化用,不但增加了作品的耐读性,而且还增加了情韵。

55、但无论如何,在诗歌艺术上,它是十足十地体现了诗歌精致感的加深,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当时物质的繁盛。

56、此外,出于诗人个人际遇缘故,被困庭院时看着小景有感而发,这种带着“精致感”的悲伤和唐前那种天地苍茫的悲伤一对比,也会给人以明显不同的感觉。

57、(2)黄象春.诗词写作与品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2:    

58、总结起来,以唐代时间为基准线,前后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差异。

59、除了用第一人称写话,还可用表演的方式,学生兴致很高。上《舟过安仁》,教师说:“现在我就是杨万里,我看到这两个小渔童时,他们正在说说笑笑呢。他们在说什么呢?”教师随手拿起墙角的雨伞,给学生作表演道具。学生天生是个表演家,表演得有模有样。

60、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美术元素;文化交融

61、(1)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12:350-3 

62、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是诗人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诗歌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品赏诗歌的重点在于理解诗歌景、境、情之间的关系,景是境的一种形态,境是情的外在表现形式。画面感是诗人追求的境界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发掘出意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意象群所组成的画面。

63、古诗词是中国人精神的原乡。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中,最能打动现代人心的情感,有人生感怀、友情、亲情和乡情等。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怀,面对朋友的相聚分离,面对离乡与还乡的徘徊,现代人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情、共鸣、共振。古诗感发的生命,只要与学生的生活链接,都能引发学生的触动。

64、说到唐及以后的诗歌意象风格的“精致感”,就必须要提及城市房屋的发展了。一方面房屋本身的华美引得人关注赞美,诗歌对房屋的描写次数增多;另一方面,房屋高大了、城市繁荣了,加上古代交通工具的极度不发达,有文化的诗人们和自然的距离就不可避免地远了些,注意力也就更容易被身边的精巧事物吸引。

65、在作者笔下的桃花源里,人人过着自耕自食,富裕宁静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当然只是一种空想,陶渊明在当時虚构出这个空想社会,正反映了受尽压迫的农民对封建剥削的抗议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制度的丑恶与黒暗。

66、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67、教学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不少学生把“烟光薄”中的“薄(bó)”读成了“báo”。我先说,古人写诗,对声韵很讲究。声韵也能表达情感。比如表现热烈、激昂、雄壮的情感,会用开头呼的韵部,口腔开得比较大;而表达苦闷、柔和、深沉的情感,会用闭口呼,口腔开得比较小。再联系这首词,想一想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落寞愁苦)薄应该读什么音呢?学生依据词人的心情和词中的用韵字“落(luò)、寞(mò)”,选择正确的读音“薄(bó)”。

68、(作者简介)柯泽培:广东省中小学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学员,高中语文高级教师,任教于陆丰市河图中学。2017年9月被评为陆丰市“优秀教师”,2018年9月被评为陆丰市“师德标兵”。

69、(6)张宇.稼轩词用典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70、毛恒年王和泉.《文学苑囿中的无瑕美玉——浅谈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02:42-43

71、(10)张瑜.《古代诗词中“花”意象的美学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38-39

72、比如我在教学《婉约易安词》时,出示了李清照后期词作《忆秦娥·临高阁》,布置写话:“请反复读诗,你就是词人,展开充分的想象,在‘栖鸦’或‘梧桐’处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强调学生用“我”字开头。学生写出了动情的语句:“我看见一片片梧桐叶飘然而下,枯光的树枝显得格外孤独,似我一般凄凉,无一个亲人、朋友陪伴着我。”“我坐在阁楼上,看着远处的山野间升起薄薄的烟,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飞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看到梧桐树上的叶子枯黄掉落,冷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感到十分寂寞孤独。”让学生用角色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角色的心灵感受心境,很快拉近了诗词与儿童的心理距离,引领孩子走进诗人的生活世界,与诗人同悲同愁。

73、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古诗词创作中,诗人们也会改变诗句某些词语的词性,使意象更新奇、更生动活泼。

74、而后者——古诗十九首中,则更多地给人带来一种“天地苍茫、人生渺小”的感觉,形成了古诗十九首特有的风格魅力。这一风格上的不同,我认为与两个时代人员流动性的不同有关。

75、第古诗词教学也需要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来观照。也就是说,既然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也应该遵循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意味着,要将“古诗词鉴赏”和“古诗词教学”进行区分,前者是一种文学行为,是读者从多种角度对诗词本身进行赏析、判断;后者是一种以古诗词为教育载体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生如何解读古诗词。那么,在回答“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这个问题时,就不仅仅要从古诗词理解与鉴赏的角度回答,同时也要从教学的角度回答。而很多古诗词教学类的论文,总是侧重于诗词鉴赏本身。袁老师这篇论文,既有很多关于古诗词鉴赏的各种知识与理论,同时又能够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观照,两者实现了有机融合。例如讲到“古诗词教学中语境对接的策略”时,作者提出了“语境还原”和“情感融通”两大策略,前者又包括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语境,后者包含了重视原初感受,运用朗读吟诵,回归学习经验,善用留白艺术。这些策略就是古诗词鉴赏与古诗词教学有机融合的例证。

76、读一首诗歌时,让我们产生视觉感受的往往是诗中的描绘颜色的字眼。读宋祁的《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绿”和“红”二字给了我们最直接的视觉感受,让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尽情描绘那样一副图景:早春,嫩绿的杨柳枝条在微风中飘摇,天气还有些寒冷,而红粉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盎然,百媚多娇。

77、他们在吟咏传唱的,是从人民身上剥削来的、流淌着鲜血与罪恶的浮华美好。而且他们也只敢谈论这些,因为他们知道,现实是残酷、无奈和失败的。

78、(9)李培裕.《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D).天津: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4

79、(3)程萍.杜甫近体诗用典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