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水浒传作者简介罗贯中【文案整理42句】
admin 2023-04-02 10:15:19 个性说说 ℃水浒传作者简介罗贯中
1、当元仁宗延祐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水浒传作者简介罗贯中)。
2、部分研究学者还提出了《水浒传》的作者是郭勋的可能性。郭勋为明初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孙,善书法,著有《水浒传》百回本。由于最早谈到《水浒传》的文献出现在嘉靖年间,距明初一百多年,与郭勋在世时间相符,在此之前并没有人提到过《水浒传》,而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因此部分学者更加肯定《水浒传》的作者应该不是施耐庵,或者施耐庵是作者之又由嘉靖年间的人修订。况且,《水浒传》中提及的地名许多都是在明朝建立百年期间更名,施耐庵身处元末,如何能知道明中期的地名呢?
3、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4、施耐庵弃官后,深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当时有张士诚在苏州起兵称王,施耐庵教书之余决心立志著书济民劝世。施耐庵又惧于文字狱,于是便以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曲笔为书。罗贯中帮助整理书稿。他们在书肆中翻找各种有关宋江起义的记载,逐渐写成此书。
5、明朝中期到清初出版的《水浒传》,作者署名五花八门。有题“罗贯中”的,有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有题“施耐庵编辑”的,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等等(参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由此生发,还出了个传说:罗贯中和施耐庵是师徒关系,两人合作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先写了一个初稿,施耐庵再加以改定。而明末的金圣叹则反过来,说施耐庵独撰了《水浒传》,罗贯中“狗尾续貂”,续写了“招安”及以后部分。
6、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写作的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罗贯中写作的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水浒传》(与施耐庵合著)、《三国演义》。
7、从历史角度看,对于《水浒》的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现出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上。反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汉受到招安后又为朝廷去征讨各地山贼,下场悲惨,是出历史悲剧;作品歌颂和美化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强调“忠义”,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正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相对于其他草莽英雄思想进步,对当时社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8、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
9、他的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10、《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水浒传作者简介罗贯中)。
11、的确,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及诸多文学史中,“《水浒》作者施耐庵”已成为流传最广的说法,但奇怪的是,施耐庵本人名字却不见于正史,但凡介绍《水浒》相关文献时,均说“生平不详”或“缺乏可靠记载”,因此历代学者各抒己见,谜面纷繁,《水浒》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无定论。
12、由于关于施耐庵生平的文字资料缺乏,研究者多采集许多施耐庵家乡的口头相传资料及后裔的口述和野史,来大致勾画出施耐庵的一生。而一度被认为是信史的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袁吉人《耐庵小史》则被认为是伪作。
13、“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1996年,一曲《好汉歌》传唱大江南北,与此同时,《水浒传》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佳作也再次风靡起来。在史学家眼中,《水浒传》无论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且不说它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有多么深刻,单就那形色各异、性格迥然的一百单八将,其形象之丰富,已经牢牢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中。
14、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署名罗贯中,经毛纶毛宗岗父子整理润色,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所做的这件事,就是“编次”,如果像《忠义水浒传》那样,难道《三国演义》的作者署名应当是这样的:罗贯中、毛纶、毛宗岗?
15、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16、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可以百分之百的予以否定。为什么呢?假若这个最为读者所知、或者所接受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17、(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18、幸亏鲁智深一路暗中护送,才得以化险为夷。林冲发配沧州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仇人,上了梁山。
19、宋江:怒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三打祝家庄
20、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21、所以《水浒传》可以说既是一部侠义小说,同时又是融合了神魔,市情,讲史,各种小说元素。所以它其实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22、有专家认为,“有志图王”的早期经历与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偏好政治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一是用三国故事作为题材写出了《三国演义》,一是用兼历史与英雄传奇品质的梁山好汉故事编辑《水浒传》(通行的说法,比如说《中国文学史》赞同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的说法)。
23、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包围苏州攻打张士诚。为了躲避战乱,在好友的帮助下,施耐庵举家迁回兴化白驹场故居。
24、说归说,看归看。现存古本《水浒》作者最终还是认定施耐庵与罗贯中二人,落款皆为:“钱塘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以《水浒》前七十回为施耐庵所写,后五十回为罗贯中续写。还有学者在江苏兴化县寻到一本施耐庵家谱,证实古兴化地区确有施耐庵其人,可古本又偏说施耐庵乃钱塘人,钱塘即今天浙江杭州,两种籍贯上的分歧,互难照应,这又形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25、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26、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百回的《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另一种观点是全书为施耐庵撰写,再由罗贯中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认为《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有不少人认同。
27、宋江:仗义疏财,济弱扶贫,但有浓重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
28、矛盾冲突,是历史小说的最诱人之处。作者可以用它来造势,用它来展示人物行动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罗贯中的拿手好戏之是善于造势。造成紧张的形势,以此作为矛盾冲突的原动力。
29、不过,从语言特点和小说体式来看,应当不是罗贯中写了《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采用的是章节式的体式,故事以“则”分段。《水浒传》是章回体的,回目对仗,很整齐。经毛纶、毛宗岗父子之手,《三国演义》才变成了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语言比较接近文言文,《水浒传》的语言则更白话,而且有非常多的方言。这一点,读者可以自己体会,两本书的语言特色是非常独特鲜明的。
30、《水浒传》中的不少地名都是明朝的建制,这是元末明初人不可能写出来的。可见,《水浒传》不是元末人施耐庵的所品。
3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曹雪芹祖籍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地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之作,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曹雪芹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写。高鹗(约1738-约1815年)是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另有诗文著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著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著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草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32、王道生的墓志铭不值一驳,施耐庵就是施彦端,施彦端写了《水浒传》也就十分的不可信了。
33、上文讲到,王道生的所撰墓志铭,施耐庵不可能死后三年再生个儿子,那么,施耐庵就不可能卒于洪武三年。学者还讨论出,施耐庵曾得到过儿媳妇的侍奉,也就是说,施让成婚时,他的父亲尚且健在。若此,施耐庵恐怕要活到洪武中期了。施让出生于公元1373年,古代男子成婚较早,即便是施让十六岁结婚,施耐庵便有可能活到了1399年。按照施耐庵属猴的说法,其卒年便存在1406年的可能。此时,已是明太祖永乐四年。这个结论说得过去吗?
34、在缺乏知识以及大众娱乐活动的年代,《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往往通过民间艺人,以戏曲曲艺的形式,成为普通民众仅有的文化活动。其中虚构的人物或者虚构的故事变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史实。很多故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历来男女老少皆津津乐道。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各种道德观如:轻生死重义气,敢作敢为,劫富济贫乃至“忠君反贪”等理念,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众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而这些标准是否真正值得宣扬,则引起各界众说纷纭。
35、而对施耐庵的记载就很模糊,有学者考证认为,施耐庵其实就是罗贯中的笔名,用山东方言说施耐庵,其实就是“实乃俺”的意思,倒过来读,就成了“俺乃是”,潜台词就是——俺乃是罗贯中。
36、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反元,其属下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于是在卞元亨的邀请下,施耐庵成为了张士诚的军师。在施耐庵地帮助下,张士诚从兴化一路打到苏州。此时,由于意见不合,施耐庵辞别张士诚,带着门人罗贯中四处游学。
37、与之相近的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署名是“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38、1982年罗尔纲先生在《水浒真义考》中提出见解,他说《水浒》作者就是罗贯中,即《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并无其人,许多人认可这种观点,原因是施耐庵查无实证,而罗贯中却很巧妙的在《水浒》一书暗暗将自己暴露出来,并且化名许贯中,出现在书中第九十回“双林镇燕青遇故人”一节,文中道是:“且说许贯忠引了燕青转过几个山嘴,来到一个山凹里,却有三四里方圆平旷的所在。树木丛中,闪着两三处草舍。内中有几间向南傍溪的茅舍。门外竹篱围绕,柴扉半掩,修竹苍松,丹枫翠柏,森密前后。”这不就暗示此处正是作者隐居著书《水浒》一书的绝佳之处吗?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许贯中生平:大名府人,兵法、武艺、谋略样样精通,琴棋书画,无所不晓,精通契丹、女真、d项、吐蕃、蒙古各国语文,端的是文武全才。最难得的是他深晓天下地理,曾遍游名山大川。且曾在政和年间,还应举过武状元之名。试问,在惜墨如金的《水浒》一书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不相关的人物,究竟什么来头?这般详细介绍此人才华,又是何等用意?而且,有喜欢名著的朋友将《三国》与《水浒》对比研究,发现刘备很像宋江、张飞像李逵、诸葛亮像吴用,因此认定二书同出一人手笔。
39、在张清华眼中,除了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英雄气,《水浒传》其他方面的文学价值亦十分值得关注,“作为世俗生活之书,《水浒传》讲了世情悲欢与爱恨情愁。
40、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41、填空完毕看下答案,看看自己对《水浒传》的基本了解到底有多少!
- 上一篇:祝福祖国的话简短两句【文案整理9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