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王阳明知行合一观后感【文案整理25句】

admin 2023-04-02 10:15:53 个性说说

王阳明知行合一观后感

1、阳明心学所说的这个良知,典出《孟子》“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人人皆有良知”,但因现实中各种欲望、情绪、不良习性蒙蔽了良知。因此要找到这个良知,找到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然后不停地去磨练它,升华它,激发一个人巨大的能力,使其不断成长。

2、  二是反对空谈盲思,主张学以致用。明朝中期空谈之风盛行,功利主义日益严重,王阳明描述当时社会是:“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主张学以致用,学习不能空谈死背,要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探求真知。

3、  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4、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首先是要纠正世人对“知”的错误认识。一般人往往将“良知”视为一种理性认识,所以会将“知”与“行”分离开。王阳明则认为不可能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王艮狂傲,初见阳明,阳明请其上座,开始辩论。王艮每被驳倒一次,便将座位向下移一点,最后居下位,于是拜师。回去后又觉不服,于是找阳明再辩。最后王阳明对他讲了自己的良知说,王艮彻底折服,叹道:(王阳明知行合一观后感)。

6、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7、自知自己的良心并依之而行,就能解决安身立命的人生大问题?这似乎与我们的实际认知不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简单是要被灭的,善良是要被坑的,直接是要挨揍的,依照内心真实的良知行事,似乎是行不通的,必定会处处碰壁,麻烦和困难不断。

8、王阳明的一生,如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结尾所说:“尽管王阳明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大功,但命运却极度坎坷,一生苦于颠沛流离……。”所以他这短短一句话,不知浓缩了多少冷暖自知,又包含着多少语重心长和用心良苦。

9、“知行合一”说的中心是“行”,而不是“知”,这是一种实践主义的思想。所谓的“行”,并不是与“知”对应的“行”,也不是局限于具体的实践行动。王阳明曾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可以看出,“行”包含的范围很广,心中萌发的意念也可以看作是“行”。

10、积极改过是应该的,但注意不能因为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

11、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王阳明认为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这才是王阳明所强调的立志的完整内涵。

12、实践出真知,信念、良知必须体现在工作中。法治燃灯者邹碧华笃信公平正义,用生命践行着他心中的良知,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归纳为“要件审判九步法”,为中国的法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以“行”促“知”的典范,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小额诉讼庭的一名法官,所承办的案件采取的是一审定胜负,当事人对诉讼判决没有上诉权。承办这类案件时,我始终坚持把公平正义放在心上,把群众的权益维护好,每起案件都是在充分查明案件基本事实、论证案件争议焦点、印证法律依据后得出相应的判决结果。2016年我庭共承办案件200件,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满意度100%。这些数字都体现了全庭同志对工作的执着、对法律的信仰。

13、人需要靠做事,磨圆自己的性子。人需要靠做事,去会通万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便是自我修为与人间功业的两赢兼得。

14、直面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有人曾说:“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15、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16、这四件事,看似普通寻常,但由于是在龙场悟道这个重要时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那很可能就是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17、对于与朋友相处,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18、  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19、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这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因为我们很多人,正像王阳明所批评的那样。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譬如奋斗于人生目标者与游手好闲的混混。

20、王阳明的这些话极具说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圣贤,此后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已,最后的确成为了圣人。王阳明此处也再次重申: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21、这个善意的提醒,既不能过于强烈,让他们感觉受到了“冒犯”而引起激烈反应,也不能过于委婉,让他们感受不到你的忠告和提醒。也就是说在做好自己“知行合一”的同时,也要敦促和带动他人同自己一样做到“知行合一”,共同进步;亦或是说在做到自己能“改过”的同时,也希望他人也能给自己提出忠告,站在对方的角度使自己能进一步“改过”,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2、王阳明的这些话,已经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说话之道。

23、王艮说道,“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意思是想要纠正别人就要先匡正自己。既然想正人那就必须懂明辨是非,不乱入是非、是非要分明;这样才能明白真正的真相。而王阳明却是这么说的:“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24、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