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叔本华的三大悲剧理论【文案整理21句】

admin 2023-04-02 10:16:30 个性说说

叔本华的三大悲剧理论

1、如何评价叔本华和尼采? 只能把这两个人及其理论,放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评价;也只有把他俩看作是西方哲学中的一环,才能辨其高下、评其优劣。 叔本华,1788-1821岁入格廷根大学,两年后进入柏林大学。31岁时在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用罗素的话说,此时他“竟自负到把自己的讲课和黑格尔的放在同一个钟点;他既然没能将黑格尔的听讲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讲课”。后来,他就一直在德累斯顿安心过独身汉生活。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1813);《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1819);《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录和补遺》(1851)。

2、但又坚持了各自的合理性,失败的是国王和安提戈涅而取得胜利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普遍的伦理力量,这些普遍的伦理力量在新的高度上取得了和谐。

3、奶白色的芈姝,门第观念相当重;所以当她帮助芈月时,心里清楚自己在保护弱者。这种我强彼弱的心态是很难转换的,就像日本人的父子关系,父强子弱到子强父弱的扭转过程可以写成一本血泪史了。尽管芈姝也不想,但生来的身份和母亲的品行决定她一定是个重视阶级门第的人,这成了芈姝黑化悲剧的滥觞。

4、有件事我就不信只有我自己感觉得到,没人觉得芈姝其实傻傻惹人爱吗?

5、黑泽明的《乱》,被称作对《李尔王》最成功的改编,他也因此被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黑泽明在处理情节改编时,力图讲述一些“异常勇敢的人……引起既无畏又无谋的争斗,其结果是所有的人统统归于灭亡”。

6、他的这个理论,和他所表现的悲观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两个并行的“系统”。

7、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8、另外,还有一些电影作平直接改编自经典的悲剧性戏剧。如黑泽明根据《麦克白》改编成《蜘蛛巢城》,将故事的舞台移植到日本战国时代,通过对《麦克白》情节的本土化调整,把能剧艺术和日本绘画静穆的美融合在电影之中,展现出独具日本特色的悲剧精神。

9、这话也许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试试看,闭上眼睛,花15秒中想象一大片盛放的玫瑰花丛……好,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脑中玫瑰花丛的主要印象是什么?

10、孙倩说,她曾经对丈夫说为了儿子愿意原谅他,而丈夫则说他和胡欢在一起只是出于激情,绝对不会和孙倩离婚。并且胡欢给丈夫出了医药费,丈夫坚持要胡欢来照顾他。胡欢否认了她和李波的关系,她还是坚持说两人只是普通朋友。孙倩爱了丈夫15年,她不愿意失去他。她低声下气地请求胡欢离开李波,不要破坏她的家庭。

11、如前所述,在人生问题上,叔本华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人生即痛苦。人如何才能摆脱痛苦?除了灭绝意志,走向“寂灭”、涅磐即死亡这一根本彻底的解脱之途外,暂时的解脱办法则有赖于艺术。

12、曹雪芹无法跳出色、情、空的囚笼,便选择以中庸的方式来解决了现实的问题,做了“情僧”。

13、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在于追寻无法满足的欲求,只有舍弃欲求,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脱离人生痛苦。他提供的解决途径主要为在哲学沉思中沉淀、沉浸于艺术和禁欲这三个方面。在这点上,很多学者认为叔本华是从印度的哲学经典《奥义书》中借鉴而来,要求通过运用“调息,制感,沉思,专注,思辨和入定”这些手段使人达到解脱。而哲学沉思,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在社会社会关系中保持距离,进而保持平和满足的心态。

14、第三类悲剧之所以“更为可取”,是因为它们展示人们司空见惯的、频繁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苦难事件。这种“众生皆苦”的观念听上去十分消沉,但不无道理。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没有一个时代不发生无数压迫、掠夺、乃至残杀的事件。虽然各国政府、学校、教会等社会机构都不停地弘扬道德,但终究抵挡不住欲望的洪流。资本主义的到来更是扯下了人与人之间那层本来就很薄的面纱,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里提及在欧洲作坊里每日干活长达14小时的童工,在全球化的今日,许多第三世界服装加工厂里的廉价劳力仍然处境艰难。我们不时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贫穷国家的儿童和妇女在垃圾堆里“淘宝”的画面,如果他们中有人发出“生不如死”的感叹,相信不会令太多人感到诧异。既然苦难无处不在,其舞台呈现就是“悲剧里唯一基本的东西”。较之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相关论述,叔本华的定义无疑更加宽泛。亚里士多德过于注重悲剧情节的“逆转”(peripeteia)因素,要求主人公“声名显赫,生活顺达”。该传统一直延续至16和17世纪,其间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等古典作家大多倾向于描写王公贵族的厄运。虽然叔本华也主张以帝王将相为悲剧主角,但其人生皆苦的哲学观迫使他同时将目光投射至古代神话和历史年鉴之外的劳苦大众,为后来涌现的大量平民悲剧开山辟路,也与20世纪中叶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所提倡的“普通人”悲剧前后呼应。

15、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或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在于人生的悲剧性。他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悲剧艺术,认为虽然人生中充满了种种困苦和不幸,但人们在同不幸与痛苦的抗争中,又会感受到宇宙生命力的旺盛与丰盈,体尝到生命的欢乐。而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也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

16、美的本质问题,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一直是美学家们殚思竭虑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叔本华、尼采那里,他们却很少对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作纯粹的思辨,而往往是将它与审美、美感联系起来考察。审美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可能,美感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具有,因而他们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与他们的人生哲学一样,把立足点放在人身上。也就是说,叔本华和尼采是从人的自身去寻找人生和世界的意义的,是从人自身去探寻美的本质的。

17、(5)彭吉象.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26-1

18、叔本华富有远见的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即是意志世界的显现,进而推导出人生痛苦,悲观的论调。在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便在其影响和作用下应运而生。

19、事实是,叔本华并没有百分之百将认知主体看成意志的奴仆。他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三十五章末尾写道,“唯有意志是存在的,只有它,(这)自在之物;只有它,这一切现象的源泉。它的自我认识和随此而有的,起决定作用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那才是它本身唯一的大事。”这就是说,面对充满苦难的人生和永无止境的欲望,认知主体可以选择“自我否定”。我们知道,柏拉图是叔本华所钦佩的少数哲学家之他的“类式”(Idea)概念被叔本华改造为意志与表象的中间环节。就悲剧效应而言,这两位哲学家也是心有灵犀。柏拉图在《国家篇》里曾经说,“当我们听荷马或者某个悲剧诗人模仿一位悲伤的英雄,长时间地悲叹吟唱,或者捶打自己的胸膛的时候,那么你知道,在这种时候即使我们中间最优秀的人也会抱着同情心热切地聆听,同时感到快乐,像着了迷似的,我们还会赞扬能用这种手段最有力地拨动我们心弦的诗人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叔本华同样看重悲剧的社会影响,只不过他的整体哲学相对悲观。在他看来,有许多悲剧作品虽然展示人间苦难,但终因情节安排不妥而质量受到影响。它们要么安排受害人复仇成功,要么安排善良人得到好报,这不利于揭示人生皆苦的真谛。人要脱离苦海,唯有抑制欲求,乃至弃绝生命。悲剧就应该体现这样的精神。

20、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衰落的原因是理性取代了“酒神”精神,“悲剧随着酒神精神的灭亡而灭亡”。尼采悲剧理论的核心是推崇以“酒神精神为根基的悲剧文化,并以此反对理性主义文化。”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