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孙子兵法名句【文案整理53句】
admin 2023-04-04 02:02:00 个性说说 ℃孙子兵法名句
1、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权:权衡。所谓的势,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2、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军争篇》
3、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第一) 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
4、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九地》。《史记》中也作:“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将军队处于将死的境地,士兵自然会奋起抵抗,寻求生路。这句话说明危险的境地,能够激起人们的斗志。
5、所以夜间作战要多使用火光和鼓声,白天作战要多使用旌旗,之所以变换这些信号,都是为了适应士卒的视听能力。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
6、决定战争行动之后,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禁止两边百姓往来,也不许敌国使者进入。这样防止军情泄露,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情况。
7、很多人出于热情,做了不少勉强而为之的事情,结果失败。记得毛泽东在刘邓大军东渡黄河遇到困境的时刻,他并没有指示刘邓大军勇猛杀敌,而是指示“生存第胜利第一。”可见,他把自己军队的生存和不失败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
8、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9、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0、本句出自第四《军形篇》。这是一个辩证的胜败关。孙子提出要战就要先做到自己不可战胜,同时等待和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说,不可战胜,主要看自己做到没有;要胜敌人,主要看敌人是否有破绽。所以,胜负是可以知晓和判断的,但是不能强求。这个观点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
11、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2、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
13、毛主席正是依靠人民,才创造出无数人间奇迹,绘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14、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15、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追求形成有利的态势,而不是苛求人力,因而能够选择合适的人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有利态势。
16、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形篇》
17、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18、《孙子兵法》中“稳定军心”段落《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19、孙子兵法最经典的十句话,历史第一兵书,有大智慧
20、“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兵法虚实篇》
2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22、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第一》。(译文)用兵作战,就是以诡诈欺骗为原则。
23、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24、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谋攻篇》
25、纵观世界几千年称为领袖者无计其数,有几人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为着人民。他老人家敎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26、本句出自第五篇《势篇》。〔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三位。是因为后来唐太宗与李卫公(李靖)问对。专门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做了探讨。而且水平极高。把‘正’‘奇’的辩证关系阐述的相当透彻。指出了有时看似‘正’实质却是‘奇’,有时看似‘奇’他却是‘正’。‘正’可以转化为‘奇’,‘奇’可以转化为‘正’。“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
27、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半及车先悬。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28、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下策是攻城。
29、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0、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31、本句可以说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名句了。也是出自《谋攻篇》,其名声虽大,但是也只能排在第四位。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这是对情报、资料的高要求。当然,这也是非常正确的。
32、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
33、这是兵法中第一篇《计篇》的名句。〔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攻击对方的方式既要找到对方没有物质准备的地方,更要找到没有心理准备的地方。如果二者都能找到。必然有丰硕的成果。所以不但要研究对方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要研究和推测对方的精神条件。也就是对方的策略、战术、方案。只有在这些策略、战术、方案中找到对方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斗争胜利的可能性才更大。这个名言从反方向思考就是自己要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才不会被对方攻击。
34、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6、若是将敌军彻底歼灭、让敌国彻底消亡,那么我们虽然消灭了敌人,消除了威胁,却没有得到任何东西。而全胜则是要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利用敌人的力量来壮大自身。
37、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孙子兵法•兵势篇》
38、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39、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40、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41、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42、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始计篇》
43、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第二》。(译文)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44、最上等的攻击手段是用谋略,其次是用外交等手段来击败敌人,再次一等的是用战争的手段来击败敌人,最下等的手段才是攻城。这四种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击败敌人,但自己一方的损失和风险却是逐级增加的。所以孙武将损失最小的伐谋手段当作优先选项。
45、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6、这是兵法中第一篇《计篇》的名句。攻击对方的方式,既要找到对方没有物质准备的地方,更要找到没有心理准备的地方。如果二者都能找到,必然有丰硕的成果。所以不但要研究对方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要研究和推测对方的精神条件,也就是对方的策略、战术、方案。只有在这些策略、战术、方案中找到对方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斗争胜利的可能性才更大。这个名言从反方向思考就是自己要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才不会被对方攻击。
4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48、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49、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50、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同时生,日日与君好.
51、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52、玉京群帝朝斗,公在列仙流。尽扫欃枪格泽,高拱紫微太乙,霞佩拂红裯。
- 上一篇:自己的人生格言怎么写【文案整理9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