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文案整理103句】

admin 2023-04-04 02:02:14 个性说说

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1、胡适和鲁迅早期关系不错,1924年的北京女师大事件,使得两人反目。鲁迅认为学生驱赶校长,是争取正义;而胡适则认为“呐喊救不了中国”,学生应该注重学习,对学生运动持否定的态度。这是鲁迅绝对不能忍受的事情,毕竟鲁迅是革命家,而且他要解决的事情,就是人民的“思想”问题,胡适这种实用主义,当然会遭到鲁迅的抨击了。

2、胡适的一生,真心喜欢鲁迅兄弟,多次声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健将。欣赏鲁迅的创作,鉴赏鲁迅的创作能力和锋利的笔尖。从不嫉妒鲁迅的才能与创作灵魂。但1926年,确遭周家兄弟的绝交,此后再没往来。胡适很是感概。

3、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往过去的时代看,鲁迅和胡适的民国时期。在那个时期一些社会性的问题和国人思想落后的问题会比较突出,鲁迅和胡适在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的方面来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同道中人。

4、胡适出于维护政府,反对学生运动,认为“呐喊救不了中国”。对此,鲁迅愤怒挥毫地相继写了《望勿“纠正”》、《所谓国学》、《就这么一个意思》等系列文章,矛头和观点直指胡适。

5、在他还未满26岁的时候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之后还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6、但是面对同样的比较愚昧的旧世界,两人都渴望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只不过采取的方法不同,在最后的选择中,鲁迅继续呆在文坛中继续抨击,胡适去政府从政,去实现自己“改造”的一个伟大理想。

7、对于胡适来说,鲁迅很值得自己尊敬的一个人,知道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在胡适晚年的书中写道:“鲁迅是我们自己人,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们都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对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奋斗,胡适理解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会因为鲁迅骂他而计较。

8、我知道一个人,他在特殊十年只准读鲁的特定背景下形成三观,他不承认鲁迅以外的任何作家!(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9、沈从文笔下淳朴善良优美的中国人,鲁迅大概没有遇见过?

10、胡适和江东秀相伴相守一生,是旧式婚姻中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11、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大他一岁的乡下姑娘江冬秀订婚。之后,胡适赴美学习,前后14年不曾见面,直到1917年,学成归国方才回家乡完婚。自此以后,江冬秀总是伴随着胡适,胡适亦对她不离不弃,以致友人戏言:“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夫人亦随之。”这对学识和个性天差地别的夫妻,从吵吵闹闹到认命厮守,有趣的故事实在不少。

12、▲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在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

13、人品上,胡适虽然追随国民d,但是他追随的是孙中山建立的那个国民d,民主,自由。为人谦和,国民d高层与他关系甚好,出任驻美大使,与美国人也是其乐融融。退休后,回到台湾,也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批评蒋介石的文人。蒋介石也只能听之任之。

14、其他看中国小市民最透彻,对于乡下人缺乏了解。

15、胡适,鲁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顶级人物,号称文化大师。毛泽东曾说:鲁迅,称的上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不是伟大的文学家。胡适,乃为伟大的文学家,但不是革命家。文学界,胡适是帅,鲁迅是将。

16、对于丈夫与红颜知己的关系,江冬秀也处理得比一般女人理智,所谓抓大放小,分轻重缓急。(为什么大陆不谈论胡适)。

17、事实上何止是胡适,同时代的文人基本上都没能逃过鲁迅的毒嘴。

18、骂梁实秋,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从1927年一直对骂到了1936年!直到鲁迅1936年10月去世,骂战结束。

19、请看胡适、江冬秀合影,调皮之状、表情动作,很像今天网红、小鲜肉,除了当众秀恩爱,江冬秀还能提刀保卫爱情,太前卫太新潮。

20、▲黄侃(18003—190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旗手,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

21、胡适是用自己的事业确立了历史地位的文化巨匠,那些自不量力的小丑是诋毁不了的。

22、「别人的太太都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做官,自己就可以当个官太太,但是我的老妻却鼓励我回到学术上去,真心觉得敬佩他。」

23、只不过这条路并不相同,胡适的是把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把希望寄托于中国的青年。

24、胡适看到这封信之后,立即回信给李敖以安慰,并且附上了自己的一千元钱。李敖深受感动,但是,李敖这个人不媚强权,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李敖收到钱之后,说“钱是可爱的”,但是我不能“苟取”,我要坚守我的到的。你的钱权当是借的,我决定在明年还你,千万不要推辞。

25、「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26、随着时代的进步及世界趋于大同,外国文化思想不断熔蚀,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冲击,首先在道德观念上必遭突破,在科学认识发展上认知的扩大,我们必须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完善和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正确的推广。

27、“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

28、胡适出生于中国乱世,当时的时代,西方文化全面碾压中华文化。这也造成了中国出现了大批历史虚无主义者,他们全面否定中国文化。从语言文学到艺术方面,他们认为中国种种不如外国。合适就是这批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并不比西方文化先进,所以中国的小说上不了台面,不如外国的小说有价值。虽然当时西方国家处于强势时期,中国比较落后,但是这种全盘否定中国一切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所以胡适这句话我并不认同。

29、中国的小说并不是上不了台面。而是西方文化长期主导世界文化潮流,这导致中国文化格格不入。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也渐渐的被外国人接受。比如说我们的网络小说曾经多次在外国引起热潮,而且在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更加证明了中国的小说并不是上不了台面。胡适作为一个文人,因为对自己国家当时的状况失望,从而否定中国小说的价值并不理性。是网络文学,中国的传统文学在外国也有一席之地。比如说中国著名奇幻小说《西游记》在外国多次引起热潮。很多国家开始翻拍《西游记》,包括日本,澳大利亚。

30、由于对当时政府的反感,再加上胡适年轻时对共产d的劝降,加入国民d的研究院,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因素,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先后提出胡适这个名字二十几次进行谩骂、嘲讽持续了十多年。胡适不仅不回应鲁迅的谩骂,还多次维护鲁迅的威信。

31、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32、有些人在废品站里混的时间久了,忽然觉悟到在垃圾堆里捡破烂确实没啥意思,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最起码是对社会更有用的事。他们把想法表露出来,于是就犯了众怒。

33、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徐宗勉: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

34、这样慷慨解囊,义薄云天的胡适之,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写照,是民国群像中的「及时雨」。

35、就如同有人所说,李敖对胡适“写他、画他、捧他、捶他”,说出了“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真价值和真贡献”。李敖在一篇名为《播种者胡适》的文章里,肯定了胡适领导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但是同时,他不认同胡适的学术研究,李敖说“我必须抱歉我没有肯定胡适在学术上的地位”。

36、主张不读中国书,主张废除汉字,还是中国人吗?

37、学术上,适之,是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在文学,历史,哲学上都有不少的造诣。红楼梦在民国大热,是他推动和研究的,确定了红楼梦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郭很少提到,只是发表了几篇诗歌,女神,就被后面吹嘘的如何如何了,两者如同大学生和一个初中生,有可比性?

38、胡适交友不论贫富贵贱,当年的民国,很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

39、至于胡适,他是全盘西化,他骨子里都是白话文。

40、不过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国积贫积弱,知识分子寻求强国路,于是把一切“罪责”推给祖宗!

41、“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指中共),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后来有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后,只冷冷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d的那一套!”

42、这对外人眼里及其不般配的夫妻——一个大才子、学者、教授,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小脚老太太,却过得还算幸福,互相陪伴终老。

43、纯文学创作及文学史研究方面,可能鲁迅要更精、专些;综合文化研究及国学底蕴等大文化综合领域内,胡适的功底及其影响要超过鲁迅一筹!

44、鲁迅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及其文化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对社会制度及政治体制的批判层面,作用及影响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会非常巨大,但其却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与时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作用及影响有可能日渐减弱!上世纪六十年代,鲁迅先生的作品几乎遍布中国大陆的各层级学习教材之中,所占伧额之大,令人震惊!可自那时之后,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先后不断地从国内小学、中学、大学等语文教材中退出,便是其作品影响力日渐减弱的一大明证!时至今日,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已经成了“课外必读”的名著,下一步将会渐次弱化到什么程度,其实亦不难想象!

45、胡适与鲁迅,1918年开始交往,同在北大,从相识到好友再到至交。在倡导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有共同语言,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配合密切,互相呼应。

46、陈丹青说他「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47、尽管鲁迅对胡适断交,且时不时还在文章中漫骂胡适,极尽苛薄之恨,然胡从未放在心上,当然,他们的恶断可能与1922年5月,溥仪召见胡适一事有极大干系,有说胡适要复古,要当帝师等,闹的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一下孑把胡适推向了万丈深渊,这可能也是鲁迅骂胡适与断交的一因吧。但胡适一生从未介怀鲁迅的骂声,始终保持着善意。当1936年鲁迅去世后,有人在发文中攻击谩骂鲁迅时,而胡适则发文替友奋力反击之,力为好友辩护,清冤,洗白。胡适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生前,胡适对鲁迅的谩骂,总是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屈身以下,不是怕鲁迅,不是不如鲁迅,不是不知鲁迅,不是有什么短处可避,而是知鲁迅,爱鲁迅,欣赏鲁迅,怕失去好友鲁迅,此乃忍让之故也。明知其误会与过分,也不争辩,不生气,也不怨,也不恨的一人君也。

48、传统文化。胡适很好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郭破坏传统文化的急先锋。1952年定陵发掘,损失惨重,罪魁祸首就是郭。

49、鲁迅和胡适是两种人,胡适的方法更实用,这同他的性格有关。胡适的性格比较懦弱,一切事情都可以忍,所以他老婆骑到他头上,他都可以惹,而胡适又比较“俗”,喜欢游走在名利场,这使得胡适一生都过得很如意。不过,这种生活可以私下里做做,不能抬到面上来讲,毕竟“实用主义”历来都不符合中华传统美德,所以胡适必然选择沉默,因为鲁迅刀刀命中要害,胡适反击,只能适得其反,毕竟胡适不占理。

50、▲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51、总之,胡适以创新发展中国文化为己任,孔子之后所罕见,是中国新文化的开创者,奠基者和实践者。

52、骂叶灵凤,海派文学代表作家。被鲁迅骂为“革命文学家,要年青貌美,齿白唇红,如潘汉年叶灵凤辈,这才是天生的文豪;乐园的好料……”(意思说对方小白脸,是搞乐子的高手,但做学问不行。)

53、这是因为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54、“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55、胡适不仅是最早用白话文讲义的教授,更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56、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只有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了。

57、「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58、了这几个有名的,还骂过以下这些人(被骂皆是荣誉,排名不分先后)

59、一次,黄侃在讲课中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60、在那个年代,喝过洋墨水的年轻男女们纷纷追求「新式婚姻」、「恋爱自由」的新观念。抛弃包办婚姻与糟糠之妻逐渐成为新潮流,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却是一个例外。

61、胡适看到这封信之后,立即回信给李敖以安慰,并且附上了自己的一千元钱。李敖深受感动,但是,李敖这个人不媚强权,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李敖收到钱之后,说“钱是可爱的”,但是我不能“苟取”,我要坚守我的到的。你的钱权当是借的,我决定在明年还你,千万不要推辞。

62、胡适和鲁迅的关系本来不错,两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而鲁迅之所以从一个小吏,成为中国的文豪,主要是在于为《新青年》写稿。而胡适就是《新青年》的重要负责人。没有胡适的大力支持,鲁迅不可能有后来的地位。两人关系不错,还曾互相亲密合作,可1925年鲁迅突然开始骂胡适,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63、▲胡适与妻子江冬秀胡适14岁时在家庭的要求下和15岁的江冬秀定亲。定亲之后,胡适就外出求学,先是去的上海,后经辗转又远赴美国,一直到26岁才学成回国。而江冬秀在家中,整日学习女工,刺绣,大字不识一个,后来俩人成婚之后,胡适对这段婚姻也曾有过想要反悔的意思,但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从未真正要悔婚。

64、骂郭沫若,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沫若先生。(这放到现在已经涉嫌人身攻击了)

65、第胡适一生以为民族谋发展为己任,外用西学,内守古志,不谋私权,不蓄私利,以天下为己任,实践天下为公的理念。

66、毛泽东提出。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由此可见,中国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就是把落后的中国农业文明建设成先进的中国工业文明。胡适一再声称,他应该多研究问题,少研究学说。结果呢?胡适先生既没有理解,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相反,毛泽东不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贡献,而且通过中国的民族工业化为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作出了贡献。与毛泽东的伟大相比,胡适先生就显得相当渺小。

67、第胡适倡导新文化,提倡白话文,宣扬西方自由民权,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奠基人之居功至伟。

68、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认识到白话文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倡导白话文的写作。但是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异常激烈的反对。胡适与黄侃对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争辩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69、后来,李敖后来被聘为台大国家讲座的助教。就跟现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一样,那个时候,李敖太年轻,而且是一个“助教”,所以工资少得可怜,还老是拖欠。怎么办?李敖就给胡适写了信,抱怨工资太低。李敖说,我们助教与教授、讲师不同,他们的工资迟发几天无所谓,因为他们钱多。可是我们的工资如果拖欠几天,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谋的不臧我不清楚,说句自私话,我只不过是不希望‘三无主义’在我头顶上而已”。

70、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71、中国文化,现在东西方强国都还有远远甚至永远赶不上的!

72、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73、胡适因为提倡白话文,遭受了很多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即便面对人们的讥讽和谩骂,他总是回击的温文尔雅,从不对别人人身攻击。

74、如果说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有秘诀,那就是一个“怕”字。对于胡适来讲,有时怕,有时不怕,有所怕,有所不怕,这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这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75、这些,鲁迅和许广平是无论如何做不出的,他们照相,正襟危坐,甚至显得那么“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76、垃圾堆里也是有宝贝的,你捡不到宝贝只能说明你没有掌握废品站的精髓!这这神一样的逻辑面前,我等小民只能无言以对。

77、胡适一完成留美学业,即就任北大教授,是由北大文学院长陈独秀和校长蔡元培鼎力提携而被破格聘用的。胡适就任北大教授,以最好的“教书匠”著称,但他更能“快友”交谈,加上个能说会道的嘴巴,讲的比写的更好。胡适当年在北京大学红楼内外,聚天下英才而讲之。讲台之下,笑声四起,掌声雷动。有时“说瘾”大发,对学生讲起课来,与朋友吹起牛来,天花乱坠,南腔北调,海阔天空,文白齐名,白话口语,之乎者也,也全然不顾了。

78、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至今为止,国际影响力第一人。

79、年纪大了成熟了,读鲁迅,则会发现鲁迅骨子里其实很中国,首先他的语言半文言。

80、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鲁迅在那个年代用笔做武器,写下各种一针见血的文章,只是为了拯救国人思想,唤醒沉睡愚昧的国人,鲁迅更像是一个战士,鲁迅写的文章虽然会有点偏激,只讲对错,错了你就得被我挨骂,但是鲁迅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愿意提出这个国家和当时政府所存在的问题。胡适和鲁迅处事方法是不一样的,就好比一个人捡到了一个东西他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见到肮脏的东西,会对它进行毁灭,一种是想办法对肮脏的东西进行清洗。

81、中原自古有九洲之说,四海之分,春秋之后若如孔子能够穷游列国者,寡矣。故为人处事,待人及物之现状因时因地而别。山养一众,水生数族,习性、饮食起居有天地之差。若能广交四海九洲,非一般凡夫俗子而令行着实。顾语言、含意及表达方式能全面地向各方表达,确是一项伟大工程。君子修性,臣民习德,自然表达了中华传统中根植的善良之本。此等兼容并蓄的深刻文化,必须在中国传统的方式下得以传承。

82、鲁迅的这本作品能够出版也是鲁迅去世之后,胡适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出版社,甚至亲自进行编辑。经过上层每一层的审批,这本书才得以在1938年发行。

83、「这句话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

84、婚姻上,胡适虽留学美国,却坚守中华文化的美德。虽然和她人有过暧昧,但是从一而终。是中国男人楷模。郭,如果不承认好色之徒,为何结婚了好几次。最后,连周恩来都看不下去了。郭,对待婚姻如同儿戏,是渣男的楷模。

85、为什么老不读胡适?我想,西人思想解放、个性自由固没有错,少一些中国人的人情味和对亲人、社会的责任感了。

86、你要用生命拯救中国小市民?小心他们吃你的人血馒头!

87、这就是最具冲突性的一次是关于“整理国故”的争论过程。从此以后,两人就分道扬镳,站在彼此的对立面上。

88、而胡适的文化成就却是更倾向于思想性、学术性的,一般不会受社会体制等之类的变迁影响太大,反而会越来越受到后人对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高度重视!记得我从学校毕业之前,几乎是没有人敢提、敢讨论或者是愿意去讨论胡适先生的,因为他是反动文人、是人民的敌人,是国民d反动派反动文化的旗手!那时候连胡适的名字都没人愿意提,当然是大陆境内也基本见不到他的作品了!毕业后的十多年间,便先后在一些书店内见到了《胡适文存》、《胡适学术学术文集》、《胡适论学近著》等一些他的著作,出于对这个“反动文人”的好奇,先后买了他的几本著作并试读之,好象有《庐山游记》、《文学改良刍议》、《胡适自传》等,感觉受益非浅,不仅没有过去传说的那样反动罪恶,反而可称之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一股清流,清静自然,博大精深,就个人的感觉而言,要远比鲁迅的作品中庸平和,更具有文人的雅、静之气!胡适的作品非常多而又门类广博,且多数作品被后人广为流传,在大陆之外的华人区影响至为深远,几乎达到了不摆套《胡适全集》就不能称书房的地步。记得本人浏览过的胡适作品还有《禅学指归》、《中国哲学史大纲》、《自由人生》、《看破不说破》等等之类的十几种,也算是多少了解一点儿胡适先生吧!

89、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孙中山先生和胡适之先生都是开这个五百年中西文化新运的旗手。如果濂洛关闽后继有人,他们都是一代媳妇,万代祖宗。

90、历史学家,文学家李敖: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

91、钱玄同、叶圣陶、茅盾、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戴望舒、老舍、梅兰芳、邹韬奋、吴宓、杨荫榆、陈西滢、、吴稚晖、章士钊、李四光、成仿吾、沈从文、施蛰存、朱光潜、张学良、刘半农、邵洵美、欧阳兰、吴佩孚、段祺瑞、蔡元培、梁漱溟、钟敬文、蒋梦麟、张天翼、林徽因、章太炎。

92、后来,李敖后来被聘为台大国家讲座的助教。就跟现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一样,那个时候,李敖太年轻,而且是一个“助教”,所以工资少得可怜,还老是拖欠。怎么办?李敖就给胡适写了信,抱怨工资太低。李敖说,我们助教与教授、讲师不同,他们的工资迟发几天无所谓,因为他们钱多。可是我们的工资如果拖欠几天,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谋的不臧我不清楚,说句自私话,我只不过是不希望‘三无主义’在我头顶上而已”。

93、但可能是两人的背景不同,鲁迅对胡适自有戒怀之心,胡适文化高,知识广,人缘好,性格坦率。鲁迅,性格孤独癖傲,个性强烈,论社会与文化稍低于胡适。鲁迅的一生,没有过于豪华的文章,但总能在文章中的一两句或一两个锋利的词语来刺中实事要害且不畏强权而名贯天下。

94、「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

95、就如同有人所说,李敖对胡适“写他、画他、捧他、捶他”,说出了“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真价值和真贡献”。李敖在一篇名为《播种者胡适》的文章里,肯定了胡适领导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但是同时,他不认同胡适的学术研究,李敖说“我必须抱歉我没有肯定胡适在学术上的地位”。

96、胡适就任教授后,把自己苦学奋进得来的深厚的英文和中国古代哲学之基础,运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为主线,充实提高,自编讲义,打破了大学教坛的习惯教法,并在1919年2月出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名闻全国,大受称赞。

97、胡适是个文人,他被架空了,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文化,其实他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没有找到救国的方法。文人的思维模式还是太小了,没有一代人的酸儒精神,如果毛主席听了他的建议中国就进入了南北朝。我个人觉得他的文学造诣远不如毛主席。胡先生有一点水平,善于创新,比如提倡白话文,但他更擅长社会活动。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他的协调能力是比较强的。

98、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

99、第学术成果丰硕,如大江长河,涵养数代文化人,至今流传不息。

100、这一年,鲁迅从官场到民间,胡适呢,却从书斋走向政坛。于是,一个成了现政府的批评者,一个成了现政府的拥护者,两相比对,“道不同而不相为谋”。

101、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102、罗尔纲说他「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