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为什么叔本华的书不能读【文案整理37句】
admin 2023-04-05 10:51:13 个性说说 ℃为什么叔本华的书不能读
1、(2)许多时候,不要把自己当人看!本来,这世界上有你,就是个偶然!(为什么叔本华的书不能读)。
2、原因何在?其中一个就在于:我们对人生的最初的认识,不是来源于鲜活切近的生活,而是来源于虚假的文学作品。
3、除了选择经典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好书,作者选书是先看书名,然后看书的前五页,如果前面五页能吸引他,就会选择看这本书,否则就会放弃。不过我选书一般会看书名,其次是看序言,然后从目录里选一章节去翻阅,觉得不错就会去看。当然每个人喜好不同,选书方法不同,因人而异。
4、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烂读“的原则,不烂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5、这是因为思想需要有兴趣的不断驱动,一个人只有对他正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6、本书是叔本华1850年的封笔之作,这个书名有点笨拙但意思清晰,即“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分两卷。第1卷是附录,包括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哲学史散论、论大学的哲学、论命运、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人生的智慧6篇。这些后续补充的哲学短文是我的更重要的、自成体系的著作以外的附带作品,里面既有一些探讨相当特别的、各自不同的论题的论文,也有对更加各式各样的题材的零散思考和想法。把所有这些文章结集在此,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由于其题材的缘故而无法收进我那成体系的著作中去,而少数若干文章则因为写作得太迟了,以致不曾在那自成一体的著作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7、试图将这些幻想变成现实,也就是把它们当作迫切欲求的对象来追逐、膜拜、占有,这是一个常常使人卷入痛苦的过程。(为什么叔本华的书不能读)。
8、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尽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经过了19年的“无声的愤慨”之后,他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在前言中他公开地对“骗子”黑格尔及其帮派予以沉重的抨击。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
9、人们不时写出了评论古代某某作者或者某某伟大思想家的书籍,而读者大众偏偏就喜欢追读这些东西,而不是去阅读古代作者或思想家的原著。原因就在于大众只愿意阅读最新印刷出来的东西,并且,“相同羽毛的鸟聚在一起”。
10、对于真正的思想家来说,博览群书自然是必要的,但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前人的观点,而是以自己的见解为基础,把这些知识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里。
11、※ 为了保证开阔的阅读视野,也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我们优先推荐孩子使用PC端学习哦~
12、华裔博士女副总隐瞒病情回国,面临坐牢: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下场!
13、政治的历史是意欲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则是智力的历史。所以,政治的历史从头到尾读来让人担忧不安,甚至是惊心动魄。整部这样的历史无一例外都是充斥着恐惧、困苦、欺骗和大规模的谋杀。而文学、艺术的历史却读来让人愉快和开朗,哪怕它记录了人们曾经走过的弯路。这种智力历史的主要分支是哲学史:它是智力历史的基本低音,其发出的鸣响甚至传到其他的历史中去,并且,在别的历史中也从根本上主导着观点和看法。所以,正确理解的话,哲学也是一种至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虽然它作用的过程相当缓慢。
14、记得一次在群里看到这样的内容:意思是说世间无善恶之分,比如有人偷了东西,你说他是作恶,但他却说为了家人能活下去,他的动机是为了家人生活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有人做了善事,却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是做好事,其实没带来好的结果。
15、阅读是与作者思维碰撞的过程,一本好书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甚至书中某句话会影响我们一生,如何选书,如何阅读,如何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并学会独立思考,这是阅读的目的。
16、后人说,尼采在许多地方都胜过了叔本华。一方面,尼采学说的前后一贯、条理分明上,明显胜过叔本华。另一方面,在尼采那里,意志不但在形而上学中居第一位,在伦理中也居第一位——他也超越了叔本华。
17、叔本华如果生活在现代,很可能会是人们眼中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但他这样做有他自己充足的理由。在叔本华看来,大部分社交都是不自由的。举例来说,有的人会在电话响起时感到恐慌,宁愿发短信也不愿意接电话。在同他人相处时,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牺牲一些个人的独特个性去融入交谈的环境,而这些交谈往往是平庸而单调的,在思想见解方面让人一无所获。
18、跟领着俸禄的学者不同,叔本华是一个独立思考、诚实写作的人,他曾写了一篇名叫《论独思》的文章,论述单纯阅读和独立思考阅读的本质区别。
19、许多文人,非常可恶又狡猾,他们不愿他人企求高尚的趣味和真正的修养,而集中笔触很巧妙地引诱人来读时髦的新书,以期在交际场中有谈话的资料。如斯宾德连、布维及尤金·舒等人都很能投机,而名噪一时。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着,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20、所有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无论在哪个时候、哪个地方,都要与总是占据上风的荒唐、拙劣的东西进行没完没了的恶斗;几乎所有真正的人类启蒙者,几乎所有在各个学问和艺术上的大师都是殉道者;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这些非凡的人物都在贫困苦难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既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和同情,也没有学生和弟子,而名声、荣誉和财富则归于在这一学科中不配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情形就跟以扫的遭遇一样:长子以扫为父亲捕猎野兽,他的孪生弟弟雅各却在家里穿上以扫的衣服骗取了父亲的祝福。
21、文字作品跟生活别无两样:在生活中我们随便都会碰见不可救药的粗鄙之人,到处都充斥着他们的身影——就像夏天那些玷污一切的苍蝇;同样,数目庞大的坏书、劣书源源不断、层出不穷——这些文字作品中的杂草夺走了麦苗的养分,并使之窒息。也就是说,这些坏书、劣书抢夺了读者大众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而所有这些本应理所当然地投入到优秀的书籍及其高贵的目标中去。
22、书斋里的教授、学者们,常常是逃离生动活泼的大自然,却喜欢到博物馆去观看枯萎的植物标本。他们写的书冗长难读,没有重点,全集出满了一个书架,看似体系庞大,其实只是一堆陈旧观点的堆积而已。
23、沉重的铠甲化为翅膀的羽毛,短暂的是苦痛,恒久的是欢乐。
24、读者大众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他们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保存下来的至为高贵和稀罕的各种思想作品放着不读,一门心思偏偏只拿起每天都在涌现的、出自平庸头脑的胡编乱造,纯粹只是因为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出来的,油墨还没干透。
25、思想家需要具备用自己独立的思想来把各种知识结合为贯彻到底,形成系统,这是一般的两脚书橱们所没有的天赋。
26、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被遗忘到脑后去。
27、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28、不过在这里作者有个建议,不要盯着畅销书去看,大多数畅销书主要是迎合时代需求,销量高并不代表是优秀的作品,就如同爆款文主要迎合读者需求一样,那作者为了流量只写读者感兴趣的,也不一定就是优质深度文。如果一本书看完不能让我们有所收获,那也白白浪费了时间。所以学会选书才是阅读的重点。
29、任何人的思考都有原因,叔本华将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分为两类:纯粹性思考和主观性思考。主观性思考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引发的思考兴趣。纯粹性思考是对宇宙万物产生的兴趣,这类人的思考就像呼吸与眨眼睛一样,纯属生理现象,叔本华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拥有纯粹性思考之人的赞扬。叔本华谴责很多作者写书时并不进行思考,其书也不可能为读者带来真正的营养,这真正的营养是什么呢?就是思考。以“生存”这个问题为例,除极少数的人外,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没有丝毫感悟,甚至尽量避开它,觉得与其讨论此问题,倒不如把这些心思用在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事情上。或者,仅取俗世哲学的一个体系,来满足大众。讲问题总是采用模糊化的方式打太极。
30、诗词大家手把手教你写诗,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写诗
31、那你可能就会好奇了,按照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说法,你下班或者下课后约个朋友去吃吃饭,聊聊天,是庸俗,你无意间用手机刷个微博、微信什么的也是庸俗,你闲来无事打打牌、逛逛街,还是庸俗。那这世间不都是庸俗之人了?谁又能逃过庸俗呢?
32、未成年人的理性尚未成熟,多阅读总是有益的,这是因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精神起着引导作用。
33、简单、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地吸收到一本好书的精华,所以即使读得再多,对孩子的阅读、思考、写作等能力的提升效果也有限。
34、孔子主张礼,所以他教导弟子,虽然可以“博学于文”,但不要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还需要“约之以礼”。他问子贡是否认为自己是因为多闻多见多学才能多识?子贡反问难道不是这样吗。他却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35、是什么让一些偶然的简单想象涂上一层迷人的色彩?
36、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但是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任何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他的目的物。任何人当然都有他的目的,然而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没有思想体系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然无功,毫无心得。
- 上一篇:甜言蜜语的句子对女生套路【文案整理3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