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文案整理79句】

admin 2023-04-05 10:51:24 个性说说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1、二是康德哲学中(包括二律背反)还存在着自在之物、质、时间、空间等等的唯物论的成份,还没有建立起纯粹理性王国的哲学、逻辑学。

2、倘使你坚信这个真谛,你就会根据这种真谛来调整你对未来的祈望,就不会再把人世间大大小小令人不快的事情,如人的痛苦、忧虑和苦难等,看成不正常的或不规则的了,而且你还会发现一切事情将以原本的样子呈现于世上,在那里,我们每个人都以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赎回他生存的罪孽。(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3、另一位受到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伟大的英语作家是约瑟·康拉德。在《回忆康拉德》中,同样是作家的高尔斯华绥说:康拉德读过很多的哲学著作。叔本华的著作在二十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给他以很大的乐趣。

4、而促成人脑不断采集素材、作出优秀正确的判断,需要内在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动力。比如: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不甘心。

5、叔本华,1788年生于但泽,就是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父亲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通俗小说家。父亲对叔本华很严苛,母亲比较宽容。奇怪的是,晚年的时候,叔本华反而愿意回忆父亲,十分厌恶母亲。

6、- “崩塌是好事,因为破而后立——破才能立嘛。”——同上

7、叔本华之所以对康德的物自体学说采取上述态度,是因为在他看来,按照康德的这一学说,现象是由认识主体所构成的,因而说明它是虚幻的,相反只有理性所达不到的物自体才是真正的实在。这一学说揭示了理性的局限,以及单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现象界的虚妄,告诉人们要对虚幻的现象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理性所蒙骗,努力去寻求现象背后真正的实在。(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8、叔本华无限夸大表象和直观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因为他颠倒了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否认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和标准。第“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认为:仅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还是片面的,还只是停留在现象上,而必须通过更深入的探讨,达到意志第一的境界,才算说出了问题的本质,因此必须说:

9、  第三条,叔本华对其有两种解释。首先,他肯定”反正人最终都要死,所以生命终究是荒谬且无意义的“。其次,他又提出,”死亡“可能也是另一种出路。这后者提到的”死亡“并非是物自体的死亡,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叔本华的原话是”情愿毁灭物欲,寂静、涅槃“。从其用词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叔本华深受东方哲学印度教的影响。更加具体地来说,叔本华追求的是对物自体的根本认识,逃离时空和因果律的桎梏,但一旦要这么做,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也就是说”摒弃人作为人的意义“,转而追求苦难、追求毁灭。

10、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大概是19世纪,或者有史以来最不受重视的哲学家。

11、(当然,非常希望大家在后台点击(时空隧道)小菜单->(侃哲学)栏目,看看我之前写的尼采和佛陀,可能会对理解叔本华有帮助~)

12、叔本华认为让学生们耗费大量宝贵的时光去研究“荒唐”的黑格尔哲学,不仅“毒害”了他们的思想,而且带坏了整个一代人的学风。他指出,当时德国学术界缺乏严肃认真的研究空气,既不认真研究前人伟大的哲学思想,也不认真研究现代科学知识,但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对一些曾经使最伟大的思想家大伤脑筋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一些庸俗之辈拙劣地模仿黑格尔构造哲学体系,“唱起哲学的高调,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这种推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厌烦”。

13、嫉妒与怜悯也是相反的,嫉妒产生于一种与幸灾乐祸心理直接相反的原因。怜悯与幸灾乐祸的对立,从根本上讲,它们之间的对立完全依赖于诱发这种对立的机缘。至于嫉妒,它仅仅是刺激它产生的某种原因的直接结果。

14、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与黑格尔走着不同的道路。

15、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叔本华

16、(en.wikipedia.org/wiki/Confirmation_bias)

17、  叔本华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哲学。

18、人的一生免不了与人交往,包括配偶、父母、孩子和朋友。在人生旅途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宽容和自律,避免与人争论和口角,放眼前途,容忍异己,这样我们的一生将获益良多。为人处世的睿智,更少不了容忍的光辉。

19、上述四篇构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体系,其中第一篇可以看作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第一部分,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讨论美”的问题;第四篇讨论“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各篇之间层层深入,最后落实为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样完整的体系颇有古典形而上学的遗风,形式上并未与理性主义哲学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叔本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生命意志的本源性的强调,虽然仍然要以认识论和自然哲学为自己开路,却已指示出一条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截然不同的致思方向,它直接影响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尼采,并对弗洛伊德有启发作用。 

20、在小说集《羊脂球》中的一个故事《在一个死人的周围》,就是与叔本华有关的,并且,故事中所用的大都是赞语。

21、要回答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则需要从他们的哲学思想源头——康德哲学体系出发。

22、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是专门探讨一种最高等级的表象,即“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就是理念,在叔本华这里理念也是超出一切现象和根据律(充足理由)范围之外的,它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理念既然也是意志的客观化表象,所以主体对它也有一种“认识”;但由于这种认识超出了充足理由律,不再去问“为什么”,而仅仅诉之于静观,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即审美。在这里“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6)艺术和美是对意志的忘怀,是主客同一的理念的获得,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天才。天才如同疯子,他能够不顾常识的束缚,因而摆脱求生的意志,而让最高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审美也正由于摆脱了意志,因而也摆脱了意志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使人感到愉快,审美快感是不带意志的快感。为了说明自己的美学观点,叔本华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各门艺术的原理,显示出他对建筑、美术、雕刻、戏剧、诗歌、小说等等的全面而丰富的修养,但最为他所重视和推崇的还是音乐。他甚至认为:“人们既可以把这世界叫作形体化了的音乐,也可以叫作形体化了的意志。”(7)

23、  在康德看来,虽然我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都不是真的,但好在,人类的伦理,或者说“先验道德”是脱离现象世界存在的。

24、我们有时这么想,人们完全无法相信有关我们私人的话,可他们从未想到要怀疑这些话的真实性,但如果给了他们一丝丝怀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发现绝对不可能再相信它了。我们时常透露什么事,暴露自己,只是因为我们猜想别人一定注意到了——正如同人会从高空跳下,因为他慌张,换句话说,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再也站不稳当,他所处的位置给他的痛苦很大,他认为不如立刻把生命了结。

25、与此相反,意志达到它的目的则称之为满足、安乐、幸福。这就是说,某个人的欲望、意图落空了,就叫失望、痛苦;其欲望、意图达到了,就谓之快乐、幸福。

26、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将绝对精神视为世界的起源。绝对精神不是超越世界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精神现象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替代、发展和生命的永恒过程是绝对的精神本身。

27、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28、(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4页。

29、这就是所谓的证实偏差(ConfirmatoryBias)。(译者注:证实偏差指的是人们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设。)

30、叔本华曾经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学生,但他内心很鄙视这个老师,称其为“哲学的空谈家”。他也这样轻蔑地称呼黑格尔和谢林。1819年,叔本华31岁时进入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就是编外老师。不过讲课很不顺利。反复两次之后,他干脆离开了学校。后来,他继承了一笔不菲的财产,于是就到德累斯顿安心过休闲的独身生活去了——养一只起名叫“宇宙精神”的卷毛狗,每天散步两小时,用长烟斗吸烟,读《泰晤士报》,雇人搜集关于他自己名声的“情报”,等等。他于1860年去世。 (柏林大学)

31、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表明了他对哲学所怀激情的阴暗面。黑格尔是叔本华哲学上的敌基督,这一观点使叔本华不会去寻找两人哲学中任何相关联与相类似之处,而这一直都是叔本华为进一步证实其哲学所作努力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未去就黑格尔这样做过,而他也从未想过要这样做。但两人都坚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任何真正纯粹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或许,作为这两位哲学家都希望加以否认的谢林留给世人财富当中的一部分,他们都同意以下观点: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具体表现为千差万别、互为对立的现象,这种独一无二的本质在其显现于大自然各个等级的过程当中向着更具表现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迈进,直至其达到人类这一巅峰物种。对这两位哲学家来说,笛卡尔哲学对心智与物质、智性与自然所作的截然区分乃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大自然就其自身而言是变动不居、难以用牛顿物理学那僵死、机械的世界观来加以解释的。这两位柏林大学的同事像歌德一样都对数学知识持贬抑态度,认为它仅仅有助于理解自然中较为低级领域的纯粹形式上的东西,无法对有生命的存有进行描述。两位哲学家都从根本上对怀疑论绝无好感,而对宗教情感深为赞同,都认为只有哲学才能最终将基督教用比喻所表达的深刻真理有力地阐述清楚。他俩都自视为传承了康德的洞见而又超越了这位柯尼斯堡的智者。对他俩而言,哲学一直必须关涉的乃是普遍之物,它必须满足于描述世界为何是其所是,而非满足于规定其应当如何。

32、我个人对于哲学的定义简单而实用,谨慎地思考那些重要的事。但如果你总是掩盖问题,或者总是想当然地接受定论,那么想做到这一点就非常困难。

33、  终于讲完了叔本华是怎么从”表象“和”物自体“的概念出发,推及出一个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的。

34、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35、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是所有生物中需求最多的。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所以说,痛苦是经常的,幸福却只是暂时的。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如此说来,痛苦成了人生的本质。此外,如果人的愿望就算得到一时的满足,可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便会迅速袭来。

36、可以说,叔本华这是把黑格尔列为“一生之敌”了。

37、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是一知半解的。

38、叔本华认为,理智的或理性的行为由规则设计产生,当对象被认识时,规则与对象一致。本能的行为遵循无需认识行为对象的规则。通过这一规则导致的道德行为没有任何对象。

39、叔本华对黑格尔的上述批评有许多是违背事实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并不是像叔本华所批评的那样。黑格尔对康德哲学既有批判,也有继承。他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主张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同在哲学发展史上是有功绩的,叔本华对此却全盘否定,这是错误的。而叔本华本人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也包含着错误。他肯定康德的自在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而是为了给理性加以限制,为他确立非理性的意志这一精神性的自在之物奠立理论基础。但是,由于黑格尔所主张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思维与存在的同叔本华为了肯定自在之物,批评这种同一学说的虚妄,深刻地揭露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本质,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40、直到叔本华暮年,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叔本华的哲学价值,在他声誉顶峰的时候,已经70岁了,两年后他便离开了人世。他的思想影响诸多日后名声响当当的人物,比如尼采、萨特等。据说,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41、也许因为这句话而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

42、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去考察人,特别是考察人的幸福和痛苦。认为意志和幸福是经常发生冲突的,意志受到阻抑就叫做痛苦。

43、叔本华还认为,一个人被另一些人所爱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即言谈适中、举止稳重而博得好感和聪明的印象。他必须坦白直率而无矫揉造作,不仅仅是由于忍耐。

44、当初AlphaGo事件刚刚引起热议的时候,人们隐隐恐慌”一旦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他们会不会试图毁灭人类,自己当家作主“。当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好像是马公子,但我忘记了),我凭借我的记忆大致复述一下他的观点:”掠夺、杀戮、抢占、繁衍、发展这种想法是我们碳基生命才有的劣根性,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当真拥有自我意识,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他们突然集体突然自杀“。

45、“只要我们一直是纯直观地行事,那么,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和明确的。我们既已确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真理”。

46、“思辨的思维唯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乡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

47、乍看之下,这是一项非常阴郁的想象力锻炼,也是一种奇特而古怪的自我排解方法。然而这种排解也许并不奇怪,想想看吧:我们的文化总是在无情地强调你必须保持积极乐观,这也许已经让我们对所有负面的东西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偏差。从这一点看,也许对上述思考的排斥并不是我们自身的反应,而是文化中某些反常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代替我们作出反应。

48、如此,一切生命必然匆匆走向老迈和死亡,这是自然对于求生意志的努力终必归于乌有的宣告:“你们的欲求,就是以如此做终结。再企盼更好的东西吧!”它是在对生命提出如下的教训:我们都是受到愿望之对象的欺蒙,它们通常先是动荡不定,然后趋于破灭,最后,连它的立脚点也被摧毁无余,所以,它带给我们的痛苦远多于欢乐。同时,由于生命本身的毁灭,也将使人获得一个结论:一切的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

49、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物,不管是工作要务还是普通小事,都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如果仅以非固定的次序或关系来看,它们表现为一个反差强烈的混合体,绝无雷同,不仅如此,它们影响我们的方式也是特定的,倘使我们的思想与思想的种种问题谐调一致,那么,在这些思想与思想的问题在我们心中引起的忧虑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相应的不一致。因此,当我们开始着手某一事情时,第一步就是要将我们的视线从别的事物那里收回来。这将使我们在第一时间内处理每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对这件事是喜欢还是讨厌,都不能让其他杂念对他有所影响。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就像被分别置入许多抽屉中,我们既可经常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又不侵扰其它。

50、在我看来灵感就像中奖:如果出现了就满怀欣喜地迎接它,如果没有出现也别对它抱有任何期盼。

51、我们所有的满足,即一切的享乐或幸福,都是消极的;反之,只有痛苦才是积极的。

52、倘若痛苦不是我们生活最直接的目的,那我们的生存就是在这世上最为违反目的的东西了。这是因为假若认为在这世上无处不在的,源自匮乏和困难,这些密不可分的,那些永无穷尽的痛苦并没有任何目的,纯粹只是意外,这样的假设绝对是荒谬的。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虽然每一个不幸的事是例外的情形,但总体上,不幸却是规律中的惯常情形。

53、因此,还是让每一个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确定的活动范围,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长期的动荡不安给人造成了极度痛苦,因为缺乏那种被称作占有的东西迫使他超出了自己正当的活动范围。努力吧,与困难进行博斗!这就是像老鼠那样孜孜不倦地奔忙于地下的本性一样!满足他的全部欲望,是某种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持续太久的愉悦往往导致一种停滞感。倘若一个人没有振奋自己的机会,就应当尽可能创造机会,并且,依据他个人的能力和嗜好决定自己是去打猎还是玩台球,或者受他本性中这种不可怀疑的因素引诱,将与某人发生冲突,或策划一项阴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结束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死气沉沉的静止状态。这一切,正如我所言,当你无所事事时,很难保持悠然闲静的心情。

54、尼采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55、弗洛伊德的一个传记作家里夫似乎话中有话地说过:“很多年前,弗洛伊德奇怪地说过,他不读哲学家的著作,因为他不幸无法明白那些东西。但现在年长以后,弗洛伊德去度假时,口袋中会放进一本叔本华的著作”。

56、如果叔本华对黑格尔怀有丝毫的好感,如果叔本华感觉到黑格尔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任何持久而重大的影响,他便有可能像马克思一样愿意公开宣称自己是“那位伟大思想家的门生”,哪怕他觉得“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而不得不把他倒转过来。毕竟,他让世人熟知了他对康德的忠诚。然而,对于黑格尔,叔本华却是毫无好感;这位辩证法大师对他的哲学也并未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如此,他却也像马克思一样认为黑格尔将事物颠倒了过来。叔本华指责道,黑格尔“颠倒了所有事物的黑白,确切地说,他让概念成为首要与原初事物,这样一种即刻直接经验到、我们必须得从其出发的东西”。但马克思认为他通过让辩证的方法回归到其物质世界中的诞生地而使黑格尔站稳了脚跟,他将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理念王国中给移除开来。对马克思而言,理念只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叔本华在这点上和马克思观点相同。概念的源头是直觉性的表象,因此,他重复了康德那深刻的洞见“没有直觉的思想是空洞的。”当中的一部分,尽管叔本华或许会认为马克思领悟到了概念需要基于经验的外在来源给予其意义,但他也会认为马克思像所有唯物主义者一样主张的是一种忘却了主体的哲学。此外,叔本华还会因为他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代替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而指责他背离了逻辑学。

57、人生是否能幸福快乐和内心能否平静安谧取决于你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你应对人生各种不幸和苦难的方法。

58、回到本文。理解叔本华的哲学观念,需要知道其仍旧是在“德国观念论”的脉络里展开的,虽然通读其著作,会让你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悲剧性理解和印度教、佛教的某种内在关联,但其论述的条理却是逻辑分析而非顿悟式的。叔本华受康德影响而来的“物自身”(thing-in-itself)与“表象”的区分,以及“表象”必须服从“充足理由律”这两点构成了叔本华哲学的核心出发点。但不同于康德的是,虽然物自身处在表象之外,但它并非是不可知的,恰恰相反,叔本华认为物自身乃是可被直接把握的,它就是意志。 

59、叔本华根据自己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对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没有能力来评价康德的伟大的功绩”,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以及纯粹的外表”,他们“误解了康德的体系”,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胡扯”,“没有能够有力地反驳”,只是“笨拙而粗鲁地攻击”,“就像是野蛮人在向他们所不熟悉的希腊神像掷石头”。叔本华告诫德国青年千万不要通过黑格尔的著作去学习康德哲学,那样只会使他们“扭伤了、损坏了头脑”,而不能“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

60、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61、叔本华(AuthurSchopenhau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62、添加一份信息,再加入三份批判性思考,最后把所有内容进行整理、梳理。

63、  然而,正是因为他探求自身,才最终全然地悲观。

64、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指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65、这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这四种形式并不作为证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这四者中表现其自身。

66、在叔本华看来,充足理由律的两种基本性质被混淆了,一是将它用于判断,即判断为真的理由,其次是将它用于对象的变化,即事物变化的原因,这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事实上,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行解释,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67、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既想感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又想从这同一个人那里体验到挚爱那是十分困难的。倘若如此,我们将不得不进行选择,或者是从我们的同伴那里得到尊重,或者是爱。

68、我们只有正视痛苦、忧虑、恐惧,才有所感觉;反之,当你平安无事、无病无灾时,则毫无所觉,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一般迫切,但愿望满足后,则又像吞下一片食物的瞬间一样,仿佛知觉已停止。

69、对于叔本华著作——比如《劝戒与格言》(EssaysandAphorisms)——的评价总是认为它们并不精妙,而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著作在当年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尽管如此,叔本华的伟大却独树一帜,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如黑格尔(G.W.F.Hegel)、克尔凯郭尔(SøronAabyeKierkegaard)恰恰相反,他并没有直接影响大众的思想,而是影响了后世杰出的思想者,比如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这样在各自领域引发范式转移(ParadigmShift)的思想家。(译注:所谓“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新的学术成果,打破了原有的假设或者法则,从而迫使人们对本学科的很多基本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

70、  所谓叔本华真正的“悲观主义”态度不是“有个好的东西,我得不到,我认了,因为这是人生常态”,而是“根本就没有好的东西,而最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追求痛苦”。

7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10节  

72、叔本华思想的核心是对于“意志”(Will)及其概念的思考,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对于物质存在的强烈、非理性的冲动,他还认为必须通过艺术、伦理和自我反省否定并控制这种意志。这种观点让叔本华的思想自始至终都充满消极、阴郁的色彩。但是,仔细品读其思想之后你会发现,这些金玉良言对生活的艺术大有益处。

73、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但也包含众多矛盾。它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它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的物自体,和根据先验认识形式整理感觉而形成的主观现象,它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为从它出发的后世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74、正因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没有能力的、愚蠢的人都会发起对抗思想者的战争,双方势不两立:一方是人多势众,另一方则是单打独斗,所以,谁要是带来了有价值的、真正的东西,就得与愚昧、迟钝,与被扭曲了的趣味、私人利益和嫉妒陷入苦战,这些对手结成了可敬的联盟——对此,尚福尔(《选集》,国家图书馆,第2卷,第44页)是这样说的,仔细看看那些蠢人是如何拉帮结伙以对抗有思想的人,那就好像是一帮用人在那里阴谋推翻其主人。我呢,则还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死对头。在我的这一学科中,那些本职工作就是引导大众的判断,并且是有机会这样做的人,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安排和酬劳,要把至为拙劣的东西——黑格尔哲学——广为传播、赞扬,甚至捧到了天上。这本来是很难成功的——如果人们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愿意接受好东西的话。

75、自给自足,自己就是一切,无所欲求,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本质。

76、  我们再返回跟上面那些”庸俗化的悲观主义“比较一下。”破而后立“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观点上还想什么”立“呢?任何”立“都是”生命意志“的奴仆。还有,虽然嘴上说着全然悲观了,但好事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还是感到庆幸和欣喜,这样怎么行呢?追求苦难、追求毁灭的意思是,即便好事降临,也应该全力拒绝,转头就走。

77、“世界除了表象和意志之外,就不能再是别的什么了。任何人都能看到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这意志中。同时,任何人也能看到自己就是认识着的主体,主体的表象即整个世界。”

78、人们常常因为欲求钱财,甚于其他或嗜财如命而受到谴责,但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事。任何别的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种需要。如若能够品酒,酒才是最好,如若生病,药才是好的一样,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惟有钱才是绝对的好。因为钱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具体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