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书写【文案整理67句】

admin 2023-04-06 02:30:13 qq说说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书写

1、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让新的社会人群诞生并日益增多。传统的农耕时代的伦理道德与相对独立的城乡二元文化,有些的确过时。连“农民工”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矛盾的词汇。他们是农民还是工人?而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农二代”,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就更不好定位他们的身份。他们心底即使有乡愁,也与古代诗人不同,与余光中席慕容们不同。

2、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3、  余光中入乐诗歌的主题较为多元,其中爱情、乡愁、童真引发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能唤起大众的共鸣。有的诗作个人性较强,传唱难度较大。总体而言,余光中的这些入乐诗歌音乐性很强,内容大多明朗易懂,这是众多作曲家乐于为之谱曲的重要原因。这些诗歌入乐后接受面也较广,大多为知识分子、大专院校学生所推崇、欣赏,部分也为大众所喜爱、传唱。(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书写)。

4、1968年,余光中、妻子范我存与四千金在台北厦门街自家後院合影。(从左至右是大女儿珊珊、小女儿季珊、二女儿幼珊和三女儿佩珊)

5、除了写诗、译诗,余老师还写散文、写评论。与此同时,他还跨界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一些当代画家和民歌写作者合作。他对于台湾整个文化的影响力是全面的。

6、余光中先生,不止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他还有第三只手——做翻译。余光中先生的诗,曰唯美:传承古典中文诗的音乐性形式;曰抒情:保持汉语诗传统的自然感性;曰贯通:暗合十九世纪以来英诗传统。他上承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下启八十年代中期大陆“港台风”,堪称中文新诗百年递进的衔接点。他的诗歌形式意识,将如血脉注入中文新诗远未完成的“艰难的成熟”,在将来诗人们更深刻、更精彩的杰作中发出回声。

7、《吹鼓吹诗论坛》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与创造力的新潮诗刊,一直秉承“表演、对话、游戏、创造”的宗旨,目标是“诗肠鼓吹,吹响诗号,鼓动诗潮”。每期都推出一个令人惊奇又极富创意的主打专辑。2018年4期共推出:“运动诗专辑”、“原乡/异乡专辑”、“推理诗专辑”、“鲁蛇/温拿专辑”(英语loser与winner的译音),每一专辑后配发相关评论。以第34号的“推理诗专辑”为例,在卷一“诗写推理”部分,刊发了林彧、苏绍连等46家的诗作;在卷二“推理诗论”部分,刊发了陈鸿逸、右京的两篇推理诗论述,前者结合具体作品剖析推理诗的历史场景,后者对推理诗的“探赜”与“索引”进行简述。另外,《台湾现代诗》的“封面征诗”栏目、《笠诗刊》的“生态·旅游诗专辑”和“社会写实诗专辑”等,也都别有特色。   

8、留住乡愁要有一个抓手,要找到一个标志,我们搞新闻的叫“由头”。它可以是一棵树,一处老房子,一段故事或一个人物。就是找到一个题目,借题发挥,溯本求源。再顺流而下,吸纳支流,形成了一条文化之河,聚积成一个文化的湖泊,就是一块可以照见历史的明镜。

9、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10、  余光中“歌诗”中流淌着古今中外诗乐的传统,他说:“诗和音乐结婚,歌乃生。”他兼具学者和诗人双重身份,对中西诗乐传统既有学术上的研究,更有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余光中创作的是现代新诗,但部分诗歌又回溯了古典“歌诗”的传统,入乐、入舞流传。余光中说:“中国文学传统常称诗为‘诗歌’,足见诗与音乐有多深的渊源。从诗经、楚辞到乐府、宋词、元曲,一整部中国的诗史可谓弦歌之声不绝于耳。有时候倒过来,会把诗歌叫做‘歌诗’”。屈原、李贺、李白、苏轼、李清照是余光中热爱的诗(词)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可称为“歌诗”的作品,余光中也以个人创作汇入了前人的“歌诗”源流。

11、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作家。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永春,逝世于台湾高雄。曾在台湾、香港多所大学任教,著有新诗、散文、评论、翻译等凡五十余种,多篇作品选入两岸三地的大学、中学教科书。

12、一般读者只知道他的《乡愁》,但他肯定还有许多更有艺术价值的诗篇有待我们充分认识。另外,他的翻译也很值得研究,那也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去年我就让我的一个研究生专门研究他对济慈的翻译。

13、2015年,出了第二季,增加了7部:以刘以鬯为主题的《1918》、以洛夫为主题的《无岸之河》、以瘂弦为主题的《如歌的行板》、以林文月为主题的《读中文系的人》、以白先勇为主题的《姹紫嫣红开遍》、以西西为主题的《我城》、以也斯为主题的《东西》。

14、质朴无华的人、事,文白义深又朗朗上口,应该就是《乡愁》广为流传的首要原因。

15、《灵感》这首诗很形象道出了诗人对灵感的捕捉与感悟。由杨元珍为大家朗诵这首小诗《灵感》,掌声欢迎!

16、毋庸置疑的是,受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生活巨大变化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进城、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社会影响,传统的乡愁在潜移默化地消解。这种消解,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得到具体体现。

17、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18、他在1992年首次应邀回了一趟大陆。此后20余年来,回大陆60余次,获颁20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19、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20、他自己就经常说,这首诗他不过花20多分钟就写出来了。但他诗集里的许多诗歌,却是费尽思量,有的诗歌甚至没有一定长度的人生体验,是写不出来的,比如《三生石》。

21、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事业,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

22、诗刊是诗歌发表的主要园地。台湾诗刊均属同仁自筹经费维持运转的民间刊物,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台湾诗刊“创刊”与“停刊”之事时有发生。2018年没有出刊的有《两岸诗》《好烫》《风球》等,正常运行的诗刊主要有《创世纪》《葡萄园》《笠》《乾坤》《台湾现代诗》《吹鼓吹诗论坛》等。每种诗刊都个性鲜明,风格迥异。   

23、在余光中的诸多诗歌中,当数《乡愁》最为出名。

24、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5、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

26、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27、其重视新人培养,刊发新人新作。新人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期刊的新鲜血液,是文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创世纪》诗社与诗刊之所以能历六十余载而不衰,与其重视青年作者群的培育密切相关。2017年新增的“明日阵列”、“在野良诗”和“职人,文字恋”等专栏,旨在挖掘和培养“数位”和“在野”的诗歌新人,给网络和职场写作人提供舞台。2018年又新设“青春文学射手”专栏,继续为新人新作提供新园地。此专栏推出了多所大学的新秀作品以及中学生获奖诗作。《笠诗刊》也不定期推出“校园诗展”板块,刊登了台北教育大学、高雄大学、联合大学和淡江大学学生诗作;《吹鼓吹诗论坛》的“吹鼓吹诗论坛精选”板块,是其网络空间论坛作品的纸媒版,每位年轻作者的诗作都附有其他诗人的点评。   

28、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29、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30、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31、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32、从夏季开始,2018台湾“五大诗歌节”陆续展开:台东诗歌节、淡水诗歌节、台北诗歌节、太平洋诗歌节、浊水溪诗歌节。其中,影响最大的台北诗歌节于2018年9月22日至10月17日举行。策展人依然是诗人鸿鸿和杨佳娴,主题为“诗的异托邦”,旨在以诗歌为核心,凝聚异质元素,通过多元艺术呈现,实现质疑和颠覆现实的种种可能,在流水日常中建构城市生活的异托邦。香港青年诗人黄裕邦为“驻市诗人”,深入台北街巷,感受岛屿文化,为台北写诗。“诗讲座”有9场:黄裕邦与孙梓评对谈《带诗跨越界线》,探讨诗歌与性别、语言、社会的深刻联系;陈正芳与安娜·阿琪拉阿玛特以《以加泰隆尼亚为方法》为题,对谈语言、诗与认同问题;缅甸女诗人潘朵拉与台湾女诗人陈育虹对谈《与切格瓦拉在啤酒花园闲聊》;“80后”诗人宋尚纬、徐珮芬、颜嘉琪、卓纯华、蒋阔宇就诗的未来,共写《给下一轮盛世的备忘录》;黄智溶、张继琳、钟宜三方共论《新在地写作》;俄罗斯诗人列夫·鲁宾斯坦与台湾女诗人林蔚昀交流《世界是一座图书馆,而我在里面歌唱》;罗贵祥、唐捐、杨泽纵横《诗坛倚天屠龙记》,赏评余光中和洛夫;罗贵祥与刘克襄回望《乡土香港,记忆香港》。“跨领域诗行动”包括《诗蠹阡陌VR体验展》《虚拟诗境将通往何方?》论坛、影像中的诗人——诗影展、镜中缪斯MuseinaMirror等四个板块。亮点之一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诗蠹阡陌VR体验展》,即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体验性诗境,让诗以跨域方式成为前瞻性艺术形式的创作资源。在主打作品《日梦daydream》的VR体验中,作者尝试以物质想象与空间意象为体验者提供更纯粹的诗意体验方式。作品以纸本书的物质空间作为日梦的“温床”,让体验者直接置身于书页之中,透过身体碰撞意象,看见天地初开,意象自书页中降生,进而在时间、死亡、繁衍、奔流4个篇章中行走,与意象世界互动。在这场“日梦”中,体验者将得以主宰时间与生灵的荣枯,其主体意识得以凸显。“诗演出”的《爱与怒之必要》是诗与音乐的交融,音乐创作者张睿铨与其团队,运用电子、民谣、饶舌等当代不同类型音乐,以不同语言、声音以及多元文化视角,重新诠释诗人社会观察、自然书写与文化认同的诗作。这种杂语喧哗的混声合唱艺术形式,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33、余光中一生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他生于南京,1949年去了台湾,1958年以后在国外求学和旅居海外多年。然而对台湾本土的依恋,对中国母体的萦怀乃至对五千年的文明的崇拜,始终笼罩着他的文学和人生之途。他虽身居台岛,但是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大陆。

34、余先生来到了中国常德诗墙的《华夏新声》篇,察看选刻在那里的先生的名篇《乡愁》。作为台湾的杰出诗人,余先生的《乡愁》是被最早介绍给大陆读者的名篇,而这推介人便是李元洛先生。余先生抚摸着黑地白字花岗石的诗碑,沐浴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和人情,神情端庄地请摄影师为他拍照,李元洛先生也走向前去,两只紧握的手,牢贴着诗碑,照相机又记录下了这感人至深的一瞬。余先生从雕塑般的神圣中放松了自己,让满头的白发衬映他孩童般的笑脸,流露出率真的性情,说道,“我人在那头,诗刻在这头。”

35、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

36、  余光中的诗歌不仅入乐,也入舞。除上述为余光中部分“歌诗”伴舞的舞者罗曼菲、卓庭竹外,还有林怀民将《发树》一诗编舞后作为“云门舞集”演出舞蹈。余光中说过:“强烈的情感发为强烈的节奏,而把诗、歌、舞三者贯串起来,原是人类从心理到生理的自然现象,想必古今皆然。”他的“歌诗”正是诗乐舞一体传统的回应。余光中被谱曲的诗歌相当多,为了便于查询,笔者将搜集到的余光中“歌诗”统计列表如下(以公开出版、报道、发行、演唱为准,大体按诗歌创作先后排序):

37、P22: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在美国读书,在校园里创作《江湖上》,充满着对人生对国家的茫然无奈之感。最后一首作品《江湖上》,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翦凝刚老师为大家朗诵。

38、余光中“歌诗”也受到民间歌谣和抗战歌曲的滋养。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躲避战乱,余光中在重庆江北悦来场住了七年,几乎在这里度过他的整个中学时期。他当时就读于迁校到“大后方”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学校对着嘉陵江,门前是大片的稻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听到农夫、船夫、轿夫的歌唱。“在舵手的鼓声中曼声而唱,插秧的农夫们也在春水田里一呼百应地唱,溜啊溜连溜哟,咿呀呀得喂,海棠花。”听轿夫唱“天上有颗星,地上有个坑”。

39、父亲年逾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倾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世界里,出不得门,只能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

40、1988年,诗人孟樊宣称台湾现代诗坛已“濒临死亡”;2018年,记者萧歆谚高呼台湾现代诗已迎来“文艺复兴”时代。30年的实践证明,悲观的“死亡说”实属杞人之忧,那么乐观的“文艺复兴”时代是否真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回到2018年台湾诗歌现场,对其进行全面理性的观察与思考,进而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41、他曾是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退休荣誉教授。校方特地播放了纪录片《余光中书写香港》做为贺礼。

42、一位侍臣在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鲁本斯答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

43、诗人走了,但他的余音“我在那头,诗墙在这头”,依然还在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缭绕,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两岸统一的那天,“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天堂里,他依然有割舍不了的乡愁。缅怀一个诗人,最好的方式是去读他的诗,今晚我们以一首首经典作品,致敬这位逝去的当代诗坛“首席缪斯”。

44、王文仁的《想象、凝视与追寻:1960世代台湾诗人研究集》是一部研究“1960世代”诗人作品的论集。“世代”作为一种方法和视角,近年受到重视,《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1960世代诗人诗选集》《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先后出版。该著对“1960世代”诗人进行整体观照,抽样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8位诗人诗作。在对诗人陈谦、张信吉、严忠政、须文蔚和曾美玲的分析中,侧重探讨其整体诗歌创作风貌及其演变;在对罗任玲、陈大为、罗叶的阐释中,侧重剖析其独特的诗论和诗歌类型。对诗人“群体”或“个体”的诠释,是台湾诗歌研究中一种常见模式。林芳仪的《与日常碎片一起漂移:夏宇诗的空间与梦想》虽属个案研究,但对夏宇研究有所突破。该著超越了以往夏宇研究中的“后现代”、“女性主体”、“性与政治”等议题,找到了解读夏宇的全新视角和语码,即“空间”与“梦想”。作者以法国学者巴舍拉的《空间诗学》《梦想诗学》作为论述依据,结合夏宇从1984年《备忘录》到2016年《第一人称》的全部作品,让诗作与理论相互碰撞、交流和对话,进而探索夏宇的想象模式、空间姿态及其空间中的梦想形象。作者对夏宇诗歌文本的艺术分析,既有女性安尼玛的梦幻与流动,又有男性安尼姆斯的冷静与思考。这种鲜少被触及的“阳刚与力”的发现,是对强调“阴性书写”观点的突破与丰富。   

45、P11:“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迫于时世离乡去国的余光中,置身满目异俗的异国他乡,常有一种文化放逐感,却无法割舍对家乡对祖国的一腔真挚情恋。欢迎冷月带来这首《独白》。

46、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47、初步浏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余光中集》,约有三十多首。王尧教授在《余光中诗意尽在乡愁中》一书谈到余光中创作的思想文化资源时说:“当我们在九十年代突出地强调思想文化资源的重要时,余光中早已完成了他说必须的思想文化资源的积累,并在他的创作中开出了奇异之花。”中国古代诗词、现代作家诗人、西方诗歌是余光中的思想文化资源,由这些节令诗也可以浓郁地感受到华夏民族民间文化也是余光中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48、 朗诵会现场大屏幕播放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虽然时空相隔,我们通过视频又一次目睹了余光中先生的音容笑貌。

49、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50、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

51、  从以上列表可见,余光中至少有36首诗歌(歌词)入乐、入舞,涉及到33名作曲家,3名舞蹈家。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和现代歌词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新诗多不入乐,余光中却是少有的例外。他的诗和作曲家之曲相生成歌,歌因诗提高了内涵,诗又因歌的传唱得以普及。余光中诗歌中这36首“歌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实际上,他另有诗题含“歌、行、曲”等音乐体裁名及书写音乐舞蹈的诗歌40多首。这些直接与音乐相关的诗歌能占他诗歌总量(800多首)的近一成,数量上相当可观。此外,他还有大量以“吟、咏、吊、祭、祷、怨、咒、颂、赋、喻”为题的诗歌,这些文体古代多是吟诵,音乐效果也比较强。

52、2 2018长篇小说:对难度心存敬畏却也迎难而上

53、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54、叶慈所谓“与自我争论,乃有诗”,正是此意。

55、他曾说:“旅行也好,定居也好,如果这个地区你没有写文章,这个地区在某种意义上就不是你的。”

56、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从古至今流传的乡愁遭遇了悖逆,作品中的有些人物开始主动切割自身与传统乡愁之间的脐带,以作为对乡愁背后紧密相依的农耕文明的否认、忤逆与反叛。

57、  “对称体”诗歌数量相当多,包括《灵魂的触须》、《回旋曲》、《江湖上》、《民歌手》、《民歌》、《乡愁》、《摇摇民谣》、《乡愁四韵》、《隔水观音——淡水回台北途中所想》、《踢踢踏——木屐怀古组曲之二》、《在多风的夜晚》、《望海》。余光中善于将一种节式多次反复,诗节内部诗行参差不齐,但节间之间是对称的,显得整齐又有变化。其中最典型的是《乡愁》,这也是余光中影响最大的诗歌,其形式上完全对称。诗歌一共4节,每节4句,相应节的行数、字数一样多。这些诗歌诗节都不会太多,2—4节为主。《望海》更只有一节,每两行自成一组,各组对称。个别诗作节数偏多,如《回旋曲》6节,《隔水观音——淡水回台北途中所想》9节,这会增加传唱的难度。“对称体”诗歌也偶有破格现象,使诗歌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刻板。如《江湖上》第三节破格。《民歌》第三节“还有我,还有我”的重复和逗号的出现,与其他诗节略有区别。《车过枋寮》第四节破格,由每节11行变为5行,形成参差之美,此诗前三节诗行过多,入乐困难,杨弦谱曲时做了删行处理。

58、我自己也是一个翻译者,但是如果没有余光中先生,我是不会走上翻译这条路的。我年轻的时候看他翻译的两本《英美现代诗选》,觉得很震撼。当时他把很多英美广义的现代主义诗人介绍给台湾的读者,我们看了就非常羡慕,心里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这样一本现代诗选。我和我太太后来做《拉丁美洲现代诗选》,就是受到当年余光中先生的鼓舞。如果不是他这样的有开创性的成果,我们年轻人不会有这个勇气和胆识来做類似的事。

59、1971年创作《乡愁》。自1974 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1 年(期间返台客座 1 年)。再此期间也是他「探索历史」的时期。

60、她原是我的姨母,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61、  入乐的半格律体(或称半自由体)诗极少,多节的仅《火浴》一首,其诗节大体整体,但各诗节间不太对称,诗行偏多,谱曲难度较大。还有一些入乐诗歌只有一节,但内部部分诗行顿数和言(字)数一致,可算半格律体,如《当我死时》、《秋暮》、《发树》《让春天从高雄出发》、《雨声说些什么》、《向日葵》,谱曲及演唱时这些“歌诗”往往做重复数遍处理。

62、从余光中的民俗题材的诗饱含着一个漂泊者面向民俗民间精神的皈依。诗人在地理上不能归依的时候,在民俗里找到了心灵的家,去消解这孤独与残损。

63、什么是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来自乡村,所以乡村记忆也即是民族记忆、祖国记忆。乡愁并不是过去乡村的所有记忆,那样就成了记忆垃圾。正如历史也不是所有记忆的堆积。宋人吴文英有一句名词:“何处合为愁,离人心上秋。”社会在变,已经由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乡愁是我们这些“离人”,离开了乡村的人心上放不下的惦念,抹不去的春秋。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地方文化、特色人文。是发生过的,现在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比如某地过去的人、事和实物,它现在仍有知识、思想、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和教育传承作用,这就是一段乡愁。现在种田早已机械化,过去的农具,北方一个碾场的石滚子,南方一个舂米的石臼却保存了过去的农耕文化,有厚重之美、沧桑之美。这就是乡愁。所以我们的使命是: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什么叫美丽乡?文化加美景。有文化积累的城镇,也即是有乡愁的城镇才美丽,如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所以留住乡愁又和建设美丽城镇、发展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64、注1:2014年“光合作用”音乐会,由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作曲,何人作何曲不详。

65、地理的乡愁是思念,是血脉亲情,但是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思念淤积,也是不能消解——这乡愁是孤独;文化的乡愁是残缺,“黄河的奶水没有吮过一口”,“断奶的痛楚”不能释然,这乡愁是精神的缺憾。

66、从古至今的乡愁,在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一脉相承又越来越丰富的寄托系统,但基本的寄托,仍不外乎是寄人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怀。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