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王阳明核心思想【文案整理19句】
admin 2023-02-25 14:14:42 文案短句 ℃王阳明核心思想
1、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但“阴阳心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阴阳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
2、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3、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4、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5、1508年,“龙场悟道”发生,这是王阳明心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标志着王阳明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6、事件的背景是:在正德初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贵阳,当龙场驿站的驿长。1508年春,在那里王阳明发生了一次思想上的彻底觉悟,历史称为“龙场悟道”。
7、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8、(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9、找到了这个根本的东西,即是开悟,从此以后“处处得逢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它,与它同在,所以“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和它之间已经融为了一体,就象一滴水汇入了大海,从此水滴即大海,大海即水滴,再也不分彼此。
10、“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11、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在给人的书信中明确表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一连串否定式的看似违反常识的思想命题,其实所要证明的就是正面命题:“心即理。”那么,如何理解这些命题呢?
12、 第辨是非(智慧)。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13、1523年后的四五年间,王阳明赋闲在家。他在家乡绍兴一带大力推动讲学,据史书记载,讲学盛况空前,环坐听讲者常常有“三百余人”,阳明当时“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所谓“万物同体”也就是宋代程颢提倡的“万物一体”说。阳明在继承程颢这个思想的同时,对此又有理论推进,他更强调“一体之仁”的观点,将“万物一体”奠定在“一体之仁”的理论基础上,“一体之仁”成为实现万物一体的前提。
14、(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5、 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
16、王阳明最终悟道的内容是八个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儒家所讲的最高原理,原来就充分具备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不仅仅存在于书册典籍当中。由此觉悟,阳明对自己一生的学思经历进行了深刻反省,其结论是:“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矣。”即以前所做的向外物寻求道理的格物实践,完全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这场觉悟意味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
17、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8、按照王阳明的设想,良知不仅是个体的道德,而且是社会公共领域普遍存在的道理,是社会秩序得以保障的前提,通过激发每个人的内心良知,最终可以实现由自我转化直至社会转化。“致良知”的字面意思是推广扩充自己的良知,其完整的意思是,随时就地上,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就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落实“致良知”的实践。最终目标是,不仅成就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更重要的是,成就他人,使整个社会成为充满良知精神的有序的理想社会。
- 上一篇:关于青春理想的金句【文案整理54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