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心情说说 >  正文

王阳明唯心主义名言【文案整理72句】

admin 2023-04-06 02:46:41 心情说说

王阳明唯心主义名言

1、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本意是让大家追寻内心的理性,自己发现的理,才是真的理,抛弃在书本中学到的,经过程朱等人加工过的所谓“圣人之道”。(王阳明唯心主义名言)。

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3、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当你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并没有与我发生关系,这篇文章的观点对错,你是不知道的。但是当你看到文章时,不管你是否认同观点,但是我们之间都间接的发生了关系。但是并不是说,因为你没看到文章,你就存在。不管这篇文章你看到没有,你都活蹦乱跳的好好的在那里。王阳明描述的只是心与物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否定物质第一性。这其实也是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差异。

4、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1883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并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占星学还有数学。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d宣言》等。马克思认为几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曾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5、现在很多人还是这个样子呢。网上的喷子愤青基本都是这种,只有自己想出来的是道理,不看实际情况,更不会顾忌别人。

6、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王阳明唯心主义名言)。

7、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缘故。

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9、你看全面质量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循环,是不是边干边学,从干中学,从学中干?

10、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到底在说什么?笔者从上大学开始接触王阳明心学思想迄今20年了,其实当初也是没有搞清楚王阳明在说什么?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11、董平:这个问题很好,“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一观点其实也不只是王阳明在讲,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一种固有观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讲“涂之人可以为禹”。尧舜是圣人,禹也是圣人,那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12、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13、《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14、王阳明心学是宋代以来整个理学传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典范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综合。那么,阳明心学究竟在中国传统古典思想的整个脉络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如何走近王阳明,将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历史人物呢?今日我们一起来看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解读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15、一个人被后代推崇到历史的高度,后人们应当学习他,学习他的高尚的情操,为人处事的楷模。

16、《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17、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18、心即理,这个思想的来历。最初是为了反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动则以“圣人之言”自居,强迫大家按圣人的话去做,而放弃自己的思考。程朱理学把“理”的地位抬高到“高于一切”的地步,必须遵守,不容置疑。这严重地阻碍了当时知识界的思想发展。

19、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用兵如神的事迹看到,他对付江西土匪、广西民乱和宁王朱宸濠造反没有一次失败,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订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理念。

20、伏尔泰(1694年-1778年),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

21、阳明5岁遇到一件事,有一次小孩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个出家人就见到了王阳明,就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孩子真是个好孩子,可惜说破了,什么说破了?他不叫王云吗,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从天上来的,不能说,一说出来就影响他,阳明的家人听说了,立即就请这个僧人给他改个名字吧。然后给他起了个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王守仁。后来王阳明从5岁多以后,就慢慢的说话。王阳明先生的年谱,在12岁和13岁的时候,家里给他请了私塾先生。有一次阳明就问私塾先生,什么是读书人的第一等事?翻译过来就是对读书人来讲,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他老师就说了,这还用说嘛,对读书人来讲最重要的不就是考科举嘛,能够升官儿。阳明听了以后,非常不以为然,表示非常不赞成。老师就问他,他说孩子你不赞成,你觉得读书第一等事是什么?阳明先生当时就斩钉截铁地告诉老师,读书人第一等事成圣成贤。这个话震撼人心。我听了以后,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今天12岁的小孩,13岁的小孩,你问他理想是什么?更多的小孩沉浸在各种游戏和网络里面,没目的、没追求、没理想、没抱负、没使命、没情怀、没担当。为什么很多人没那么大的成就,实际上这个志向就是一个芽,芽如果没有,以后他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小孩这一辈子就把考大学当做毕生的追求,他考上大学以后就会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因为他没有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为了蝇营狗苟,绝不是为了简单的吃几顿饭,绝不是炫耀买了什么样的豪车,带着什么样的金链子。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做个什么交代?我们要对自己的家族做个什么交代?我们要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做个什么交代?这是我们必须做出回应的一件事儿。后来的时候他参加科举,考了几次不是很顺利。阳明有一句名言,他说别人以考不上为耻辱,我以考不上如果动心了,那才是耻辱,阳明先生处处在练心。人这一生修行的方式特别多,应该说一个人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在每一个念头上去观照,那也是一种修行。后来他考了进士,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他得罪了当时的宦官刘瑾。当时宦官刘瑾也是把持朝政,谁要是说他不好他就泄私愤。这个时候王阳明写信检举宦官刘瑾,后来被刘瑾打击报复,刘瑾是要要他的命的。后来王阳明被杖责,用棍子打,流放到贵州修文县的龙场驿。到了龙场驿这个地方,环境没有开发,很多瘴气,应该说湿热之气有的时候容易让人得病。少数民族比较多,现在我们去旅游,少数民族穿着非常好的衣服,戴着非常漂亮的帽子,但是在阳明那个时候,在龙场驿附近,文明的程度还是很少,有些行为,我坦率地说还是有一点野蛮。所以王阳明当时生命也是有危险的。阳明到了龙场驿之后孤苦偏远,环境极其恶劣,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大家想想,阳明先生其实他的经历是很不公平的,他是仗义执言,结果是替别人说话主持公道的时候被宦官打压。他满心的愁苦,在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龙场驿,阳明先生所有的委屈、不公平和受打压,对王阳明是极大的考验。可是大家听说过一首诗吧,“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时候他早年学的老庄孔孟佛经所有的东西,就在这样一个极大的考验的时候,就要爆破出来了。有一天他忽然明白,圣贤所有讲的东西其实不是外求,不是向别人求、向万物求,而是内求,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内心里本来就有。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真理之门即将被王阳明打开。阳明先生为什么能悟,孟子说“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个话王阳明读了就读了,而真正深刻的明白到真正的智慧都在自己的自性里边,不加外求。这种深刻的体验,体悟出来、证悟出来,是1508年的龙场悟道。所以这就成了王阳明一生之中的生涯的转折点。阳明早年所有读的儒家的书,“君子求诸己”“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读佛经讲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如果不是在贵州龙场驿这样的环境里边,不是在孤苦偏远里经过身心的折磨,他恐怕很难实现爆破。所以大家就体会体会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实际上是把所有大成就者成功的过程做了一个概括,“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这一辈子当遇到苦难挫折不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老抱怨,没有苦水的浸泡,没有挫折和坎坷的磨砺,没有一个人可以开出心中的小莲花,没有一个人能打开心灵的智慧。所以朋友们,这个世间有的时候是公平的,是平衡的,吃多少的苦,经历多少的磨难,你才能从中间领会到什么。由此我们想到夫子,50多岁周游列国14年,“知其不可而为之”,中间多少的艰难困苦。孔子经历那么多磨练之后,你读他的书,就知道“君子固穷”,就知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知道“志士仁人皆以杀身以成仁,无以求生以害人”。所以说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应该说是他读了那么多书、吃了那么多苦之后,他的能量在贵州龙场驿一个小爆破。

22、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但“阴阳心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阴阳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

23、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句名言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一味感叹命运,人生是要积极进取。

24、尼采(1844年-1900年),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25、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26、我们的心,才是一切意义的发生之源。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27、为了大范围地传播他的心学,他开学堂、建书院,同时写下心学《教约》,要弟子们每日清晨聚集后,扪心自问如下问题:爱亲敬长的心是否有松懈?孝顺父母的行为是否在践行?人际交往中是否有不得当之处?每天是否做了亏心事?如果没有,那就继续,如果有,那就马上要改。

28、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他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29、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凡谓之行者,只是实去做这件事。

30、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王阳明是非常好学的,而且不是那种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他喜欢实际有用的学问。也喜欢用实践来检验学到的成果,比如大家熟知的,格竹子晕倒的事情。

31、教导学者诚意息虑,默坐澄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王阳明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立言”基点,才使得他的人生事业走向了历史的颠峰。在平定宁王之乱后更是有着广泛的致良知之教。“致知者,诚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实。”,“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32、当时宁王(就是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那个动不动就要发飙的)造反,就是王守仁平定的。他充分将自己的心学思想付诸行动。宁王老巢在江西南昌,他大举进攻南京,王守仁不跟他刚正面,直接进攻宁王老巢江西,等宁王赶回来救,再给他迎头痛击。

33、因此我一直认为,理学实际上原本就是为对治佛教这一外来文化而发生的一次哲学文化运动,但其根本目的则是儒学的重建。这一重建同样归结为两大秩序的重建:一是社会生活的公共秩序,二是个体日常生活的心身秩序。因理学的目的原为对治佛教而实现儒学在宋代的时代更新,因此吸纳佛教、道教的元素,所谓“取其精髓”,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理学原本就在一个更加宽泛的思想视域之内,吸纳了不同思想形态的核心要素,它原本就是整合的。这一经过整合的理学,它的实质是什么?是儒、道,还是佛?当然是儒,因为先秦孔孟儒学的基本观念、概念、理念是统摄其他不同思想的基础,虽然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正因此而导致了先秦儒学基本面貌的时代更新,所以我们通常也称之为“新儒学”。如果宋代以来的理学,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理学,仍然是儒学,这就代表着儒学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新形态、新发展,既然是新形态和新发展,它发展的样式可以有不同,这就有路,实际上还有浙东学派,以吕祖谦他们为代表的另外一派,我通常是把这三家,即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看作是宋代以来理学运动所达成的三种思想形态,因为他们这三种不同的形态,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都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道存在于什么地方?对于道的自身存在境域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三种不同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思想体系。

34、在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更加坚信,心即理,心外无物。王阳明反复强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5、关联阅读:稻盛和夫:我今生所有的经验,总结起来,不过这36条!讲透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本质,更是管理哲学...

36、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37、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38、实在说来,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

39、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是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做得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

4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41、笛卡儿(公元1596-公元1650),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42、哲学只要是唯心主义,就不能完全独立于宗教之外,唯心主义哲学不外是加工了的信仰主义和稀释了的宗教。——〔日〕永田广志:《日本哲学思想史》

43、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唯心的,不过他主张知行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王阳明不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说是圣贤并不为过。

44、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45、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46、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熹

47、国学微讲堂|王世襄明式家具的“十六品八病二十四美”,明式家具还有“六大讲究”,感受中式之美...(附:中式家具入门知识)

48、第二点,我们在谈阳明先生的时候,他的任何一个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智慧都是因缘生的,就好比说土壤的性质、气候这些条件决定了长什么树,有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萌发。所以我们了解王阳明心学的时候,就要深入地看看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是什么,根据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凸显的问题,就能够知道当时思想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思想家其实也是个医生,给社会做诊断的,也会开药方。一个思想家在历史上的位置,是由他看问题深刻不深刻,和给出的药方精准不精准所决定的。中国工商业包括航海的发达,包括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商品经济的那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了明朝的时候,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商品活跃了,或者说经济生活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后,人心就开始有些浮动,叫“饱暖思淫欲”。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个真正关心社会的人就得去思考,社会的人心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校正它?阳明的心学,它的指向非常清楚。阳明有一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好比说一个贼占山为王,你把他抓起来,这个还容易,但是把贼心去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阳明先生下手的地方,就是心学。这是阳明思想产生背景之一。从南宋以后,朱熹的学说逐渐的成为整个官府认可的学说,以至于在整个明朝以后,科举考试就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指定教材。应该说垄断和控制了整个思想界。朱熹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强调格物,另外一个特点,朱熹有的时候他容易导致什么呢?学,理论的学习是一回事儿;行,怎么样去做又是一回事儿。就容易导致知和行是两件事,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在思想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不良的风气,嘴上夸夸其谈,而在现实中又不去落实它,这就会造成表和里是两张皮,内和外是两张皮,知和行是两张皮。实际上对我们整个的思想界和社会风气的改良,都有极大的一个影响。这些东西都是阳明先生所生活的时代问题,这都是需要去回应的。下面我就把阳明先生生活的经历给大家稍微说一下。阳明先生出生的时候,他的奶奶做梦,梦见有人从云端上下来,给他家送了个孩子,结果老人家醒了以后,正好阳明的母亲要生孩子了。于是他们就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叫王云。但是阳明出生以后出现了一个问题,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如果阳明先生出生在今天,恐怕就会被某些医院诊断为自闭症。所以我读阳明先生这个成长经历的时候,我就特别感慨,特别感谢王阳明出生在五百年前,那个时候没有西方医学、现代医学给出的特别多的病症。阳明先生虽然5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长有些着急,但是就认为说话晚而已,觉得慢慢的教,长大以后就好了,而没有给他安一个病。孩子的发育是有个性化特征的,每一个孩子开窍的早,开窍的晚,发育的早,发育的晚,话多的,话少的等等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说拿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出来,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有病,我们害了孩子了。一旦宣布了某个人有病,他就是没病也会变得有病。今天的医学发达,结果是造出了几千种、几百种病,使得很多小孩儿一旦发育的有一些个性色彩,往往给安上这一种病、那一种病,什么社交恐惧症,什么孤独症、自闭症、什么这个症那个症,实际上我们会对人家一生的成长打下阴影,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是只要给他时间,父母有耐心去培养他、陪伴他,都能达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准。当然真有病的孩子我们去治疗,但是更多的是被误解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深切的反思。

49、《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50、其次,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在悟道成功后,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他走向世界舞台。真正让“知行合一”的心学威力影响世界的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运用到平定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业,他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成为神话一般的战神,也成为朝中忌惮的人物。

51、宁王之乱平定后,圣驾忽又出巡,奸宦的心意难测,王守仁感到非常忧虑。正好京师有两位宦官来到浙江,王守仁设宴于镇海楼款待他们。酒喝到一半,王守仁把旁人斥退,又移走楼梯,拿出两箱书简,都是两人交往宁王的证据,王守仁全数交给了他们。

5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简约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53、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

54、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55、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两年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他的心学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徒之多引人咋舌;另一方面,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56、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推而衍之,便为孝、弟、忠、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从而完成了由哲学到伦理学的逻辑论证,树立了封建道德的绝对权威。

57、第阳明先生的思想是非常宽泛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典范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综合。在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中,他的的确确吸纳了佛教、道教的元素,还有别的不同思想形态的合理元素,包括二程、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内,最后整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一般所说的阳明心学。

58、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59、王守仁自称其“致良知”为“孔门正眼法藏”,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60、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61、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大学章句》)

62、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63、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王阳明是非常好学的,而且不是那种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他喜欢实际有用的学问。也喜欢用实践来检验学到的成果,比如大家熟知的,格竹子晕倒的事情。

64、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65、(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66、你的问题,令我万分慌恐。先辈的对与错,褒与贬,我那里有那份能耐去评议呢。

67、(解读) 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68、从大的方面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存在。人的存在首先是个体的,如何使个体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生存,是儒家最为切要的一个核心问题;但个体是在群体当中的,群体是个体的集群,所以如何使群体能够在天地之间获得更为良好的生存,同样成为儒家关心的重大问题。什么叫做良好的生存?如果理论一点来讲,就是个体人的生命本质、他的现实生存状态,包括所谓物质的与精神的,这些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合统一到一起,从而体现我们生命自身存在的完整性,尤其是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公共层面来讲,儒家真正所关心的是社会的公共制度建设,以形成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从个体的生存方面来说,它关心的是个体心身秩序的完整建立。个体的心身秩序与社会共同体的公共秩序,这两者显然是不能相互违离的,正因为如此,个体就有修身问题,而就社会公共制度来说,就有制度是否合理的问题,合理的制度是能够确保个体人格完整统一的有序表达的,并且是能够为共同体中的个体提供良好的生存保障的。

69、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0、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能分开。

71、在这个背景下,就好理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首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这里的“知”就相当于是刚才说的上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分割了就没有意义了。这和马克思主义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有点相似,但本质上他们不是在一个维度说事。王阳明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才强调行动、强调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